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城镇化发展进程的阶段性规律和我国城镇化实践表明,城镇化水平与国民生产总值呈正相关的双向互促因果关系。积极探索城镇化发展道路,推进城镇化进程,已经成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强大动力,是解决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矛盾与"三农"问题的根本路径。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积极经营县城,走"县城据点型"城镇化道路模式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然途径和重要标志.汉阴县城关镇城镇化建设中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征地拆迁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恶化、民生保障不足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是自然条件的限制、经济基础薄弱、缺乏科学规划、政府保障措施不完善.因此,应科学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征地拆迁管理机制,依法治理生态环境,切实加强民生保障,以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渝东南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集内在市场推动和外在政府引导于一体的"政府诱导型"金融,将加速渝东南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笔者探讨了金融发展对城镇化的作用,提出了金融支持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创新模式,分析了渝东南民族地区的城镇化现状,并提出通过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快建设和完善担保体系、加快发展县域保险、加强产业支撑能力等促进政府诱导型金融支持渝东南民族地区城镇化的政策建议,以期对解决民族地区城镇化问题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县域经济的发展联系紧密.灰色关联度分析进一步证实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潜力因子与县域经济发展最为密切,其次是公平因子、治理因子、环境因子与保障因子.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影响最显著,第三产业还未能真正成为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推动力量.因此,须从产业结构、分配机制、生态环境等方面提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力,以促进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太原大学学报》2019,(5):78-84
针对供给侧改革和城镇化深度融合的发展现状,以德阳县域经济为研究内容,利用2007年至2017年的面板数据,对数据无量纲化处理后,利用泰尔系数分析了德阳各县域的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以第三产值/第二产值分析产业结构高级化,并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两个方面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分析了德阳地区各县域的产业结构现状和城镇化现状,发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布局和产业结构高级化能够促进德阳各县域城镇化建设,并提出了德阳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县域经济在青岛经济版图上的地位和作用非常突出,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巨大空间和重要动力,是大青岛城市框架的重要支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性平台或载体,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是实现率先发展、建设幸福宜居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重中之重。但与苏州等先进地区相比,青岛市县域经济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差距。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突破,要协调推进县域工业化、全域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一步明确县域经济的重要地位,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切实加强领导,从而形成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合力。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是新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界定新型城镇化内涵,制定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十分重要。运用熵权法对北部湾6个城市的城镇化水平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北部湾新型城镇化水平城市差距较大,中下游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不均衡;北部湾在广西区内,经济增长、经济开放、生活水平和环境建设方面有优势,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和珠三角经济区相比,差距还是很大。针对北部湾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出走集约化道路、突现产业结构升级、硬件设施与软件环境并重、加强环境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加快民族地区"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对于维护民族团结、保持边疆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民族地区亟须创新"城镇化"道路,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增长"双赢。本文从研究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历史演进和量化评价出发,探讨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如何将"生态文明"贯穿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全过程,走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大战略问题,以期为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历程,了解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和新型城镇化的变动情况,进而分析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关系,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构建出民族地区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指标体系,最后提出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新型城镇化耦合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社会,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制约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因素,主要有人文、经济、自然、政策和文化等,也有别于发达地区和省份其他地区的特殊性。新时期推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动力机制主要有现代新型农业产业化、现代工业的规模化、第三产业的持续发展、民族事业的迅速发展、政策规划的科学合理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