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俊早 《美育学刊》2021,(5):98-104
基于魏晋六朝时期社会环境和精神世界的动荡和改变,宗教信仰和思想对以“神”为重要范畴的审美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玄学思想的影响下,产生了以重“神”为核心的人物品藻和艺术品评系统;在佛道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以“形神关系”为主线的审美理论;在民间信仰的背景下,产生了以《搜神记》为代表的神怪小说和文人神话。从这几个方面看,“神”这一概念中的审美自觉性、超越性、个体性、民间性、世俗化等特点日益显著,也进一步影响了魏晋六朝时期社会的审美心理和艺术实践。  相似文献   

2.
"生命意识"是莫言小说创作主题,从早期的《红高粱》、《酒国》到后来的《生死疲劳》、《蛙》,虽然作家的写作题材不断变化,风格不断更新,可他的每部小说都展示出原始的生命强力,表现出对生命的崇拜与敬畏。他最近的一部长篇小说《蛙》中所体现的"生命意识",可从苦难书写、民间立场、政治与生命、忏悔意识四个方面反映出来,表现了作者对于人内心深处的善恶的剖析和对自我灵魂的审视。  相似文献   

3.
动物,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重要角色之一,在民间故事和志怪小说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魏晋志怪小说中,以动物为题材的文学作品特别多.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作为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品,记载了精怪故事110余则,有鬼神精怪、动物精怪、植物精怪、器物精怪等,其中动物精怪故事就有数十篇.动物精怪故事中的动物形象异彩纷呈,蕴意丰富.  相似文献   

4.
《老人与海》与《活着》两部小说都是具有深刻生命内涵的优秀作品,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通过对两部作品中生命意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见海明威和余华在对待生命和死亡时态度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小说的主人公圣地亚哥与富贵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都是乐观的态度,面对死亡时表现出了豁达的英雄精神,但是在具体的表现与存在方式却各不相同。本文将通过分析比较,对这两本小说中生命意识体现的异同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5.
余华的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对苦难的描写,这些对苦难的描写并不是为了简单的要揭示苦难本身,而是要通过苦难来诠释生命的可贵。余华在他的作品《活着》中对苦难做了全面的呈现,体现出了余华的"生命意识",即:苦难是人类必须去承担的,但在苦难中我们应感受生命的可贵,从而倡导人们珍爱生命、珍惜幸福。  相似文献   

6.
从《搜神记》和《世说新语》疑问句语气助词使用的共性和个性现象来看,在中古汉语前期,魏晋南北朝疑问句语气助词大量衰落,这在中古同期相继成书的文献比较中较为突出地呈现出这一态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搜神记》中"V得O"结构进行了详细调查和系统分析。根据其语法意义的不同将其分为结果补语、状态补语、可能补语三大类,并逐一探讨了其用法和意义。研究后发现"得"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开始虚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绘画形式,深受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玄学影响,以时人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两篇山水画理论文献最为重要,他们提出了画山水就要写山水之神的自然美学观,倡导以形写神的创作方法,从而确立了山水画的艺术特质和审美取向。宗、王二人的山水画理论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意蕴,不仅指导了古代山水画家的创作实践,对今天的山水画创作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生命美学的理论,对中世纪奥古斯丁及其《忏悔录》进行审美观照。从信仰崩溃与对上帝的吁求、声色欢娱之罪感与禁欲苦修之虔诚两个视角,对蕴藏于《忏悔录》中的生命精神进行了阐释,揭示出在痛苦生命体验过程中的西方中世纪人神对流的苦难意识。  相似文献   

10.
早在《诗经》、楚辞的创作时期,就有一定的模拟创作的迹象。两汉时期,在赋的创作中也表现出模拟创作的倾向。魏晋时期,模拟创作的创作风气进一步兴盛,对魏晋时期文体论的发展成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具体表现在,时人进一步关注文体的特征;开始辨析文体的源流;相近文体被区分开来,也出现了按体选文的文集。  相似文献   

11.
从语义上看,《搜神记》中"以"的功能有五大类。绝大多数"以·宾"短语放在动词之前,少数放在动词之后.放在后面,大多为了突出短语中的宾语。  相似文献   

12.
人们对于阮籍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世说新语》的描述,但其中对阮籍所持政治态度的体现并不全面。文章对《世说新语》、《晋书》、《资治通鉴》以及《咏怀诗》中所记载和表现出的阮籍之政治心态进行比较,讨论作为魏晋名士代表的阮籍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魏晋时期儒家知识分子的矛盾心态:他徘徊于儒道之间,外达内忧,有悖儒之名而无远儒之实,一方面"越名教而任自然",另一方面又心怀济天下的儒家政治理想,在个人生命关怀和社会关怀两个价值取向之间痛苦挣扎。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的生命美学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美学的新视角 ,发掘蕴藏在《内经》中的生命美学价值。《内经》是一部对生命充满了人文关怀的独特医典 ,其医道是易道的运用发挥。道是生命的本源 ,也美的本源。故《内经》的医道 ,体现了生命之美道。本文还提出了生命品格的建构 ,除了人格美外 ,还应有体格美、神格美。《内经》体现的是体格美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日益凸显的现实,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刻不容缓。由于目前高校一般都还没有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把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弥补大学教育的缺失。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对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教学内容设计。在写作过程中,运用了实证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对生命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各个章节教学进行了设计,提出了生命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策略,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学会珍爱生命,在遭遇挫折时能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生命,增强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目标,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首先以故事的形式诠释了生命的起源、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的东西是基础,物质体系的运动形成种种联系,是生命产生的条件,生命是自然的产物。意识随生命的产生而产生。其次是特别强调了意识的作用、主体意识、心性推动事物发展。物质与意识的体系结合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全部。这些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密切相关。《西游记》的故事启迪了人们的智慧和思想,其禀赋的哲学精神是一部鼓励人民创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所崇尚的“苍凉”,既是她小说的情感基调,又是她小说中生命意识的表现特点。张爱玲对都市女性的命运有着深刻的洞察和透彻的领悟。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是一些既普通平凡而又认真生活的女性,这种认真体现出她们的无奈、无助又心甘情愿的生命样态。这些女性注重现实的生活感受,即生命的即时消费性。她们缺乏理想,少有梦幻,没有未来。她们的生命缺乏色彩和意义,她们的命运呈现出浓郁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7.
重视传神是六朝后中国诗学日益强劲的艺术追求。唤醒中国诗学中的重神意识、推动中国诗学中重神追求实现的知识范型,是庄学和《易》学。中国艺术发展史和中国艺术思想发展史同时证明,庄学唤醒了中国诗学的重神意识,《易》学把被庄学唤醒的重神意识引入可操作的实践。而中国诗学研究中,《易》学对重神追求的强化作用,至今未真正进入研究者的研究视野,这实是千古遗憾。  相似文献   

18.
《古诗十九首》大体出自东汉末年的文人之手。东汉末年社会动乱,文人们目睹和经历了民生凋敝、社会黑暗的残酷现实。他们创作的十九首以冷峻的目光关注现实、反窥自我,用纯熟的艺术手段展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古诗十九首》表现了文人们强烈的生命悲剧意识,具体在怀乡之情和生命孤独之感的抒发中体现。诗歌总体流露出悲切之情,意境悲远。"怊怅切情"、"意悲而远"是十九首艺术风格的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生命美学的理论,对但丁及其《神曲》进行审美观照。从绝望的政治人生、无望的爱情人生和人真正生命的存在三个视角,对蕴藏于《神曲》中人神对流的苦难意识进行了阐释,揭示了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代西方人超越苦难,走向审美人生的灵魂超越精神。  相似文献   

20.
相对于当下的文学潮流以及思想潮流,张炜明显表现了某种程度的“退却”,他表现出的是对现代化的批判与对古典的热情,与此同时又带有一种深深的焦虑。这体现着张炜一种自省的特质,这种特质使得张炜步步后退,步步隐忧,其结果是张炜在近年的创作中日益凸显出其生命意识,而他的生命意识往往又仅止于生命的狂欢,显出精神哲学的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