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μV级脑电信号采集技术是生物电信号检测的一个瓶颈,在保证足够高的信号增益前提下有效抑制外界干扰是μV级脑电信号采集的关键问题.以C<,3>+C4电极电位平均作为单极导联公共参考电极,结合Z电极电位反馈控制技术、50 Hz工频干扰抑制技术和基于高速串行AD的多导联同步信号采集技术,在不采用前端50 Hz工频陷波器的前提下,将外界干扰尤其是50 Hz工频干扰有效地抑制,得到较好脑电波原始信号波形.  相似文献   

2.
针对商用脑电(EEG)信号采集设备价格昂贵,实验前期准备耗时长且使用舒适性较差等问题,设计了基于石墨烯干电极的便携式脑电采集系统.系统通过石墨烯干电极采集信号,以ADS1299为前端模/数转换芯片,配合PIC32MX250F微处理器实现对EEG信号的实时采集,EEG数据经Wi-Fi无线模块上传至计算机进一步处理分析.三...  相似文献   

3.
针对原始心电信号(Electrocardiogram,ECG)中工频干扰和基线漂移两种主要噪声,设计了基于经典法的切比雪夫I型、整系数IIR以及基于布莱克曼窗的FIR陷波器抑止工频干扰,并且还设计了巴特沃斯和基于z平面的简单极点法的高通滤波器对范围在0.15~1.5 Hz的基线漂移低频干扰信号的滤除.通过对时域和频域观察的滤波结果显示,这些滤波器均能有效滤除干扰.  相似文献   

4.
设计一种基于RT-Thread开发环境的大棚环境及入侵物的监测系统,该系统可采集环境温湿度、大气压、光照强度等参数,通过毫米波雷达传感器监测大棚内的入侵物体,同时触发摄像头抓拍入侵物体画面,用户UI界面可显示环境参数.系统前端采集到的棚内环境参数和入侵物图片可通过Wi-Fi模块及MQTT协议实现与OneNET平台的数据交互,方便在手机APP或电脑网页端查看数据和警示信息.系统经过测试,能准确及时地查阅到大棚内环境的各种参数,完成入侵物监测抓拍任务,为大棚种植的智能化管理提供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门禁系统功能单一、可靠性差、安全性低,针对这一现状提出基于指纹识别技术的多门控制系统。选择HT66FU50为控制核心,主要采用指纹识别技术进行身份验证进行多门控制,当有异常情况发生时可通过GSM进行报警。同时,通过Wi-Fi技术连接摄像头进行图像和视频的采集,上位机和Android手机能通过Wi-Fi技术连接到摄像头进行监控,使得门禁系统更为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介绍以单片机作数据采集,PC机作适时数据处理的系统.前端采集到的数据存入单片机缓存,通过串口方式将数据送入PC机作数据处理.提供了单片机串口电路图、单片机串口数据发送源程序和PC机的串口数据接收源程序.介绍了串口结构中所用到的相关参数.结合方框图和源程序,对系统的工作方式作了详细的说明.在源程序中加入了必要的注释.  相似文献   

7.
基于QCA9558芯片、嵌入式系统服务、无线组网技术、QT技术,设计了无线视频传输系统,该系统由视频采集节点、Wi-Fi无线多跳网络、上位机客户端软件组成。在MIPS平台上移植嵌入式OpenWrt操作系统;组建Wi-Fi无线多跳网络,完成网关节点和路由节点的设置,制定了数据通信协议;使用QT技术设计PC客户端程序。通过测试,系统性能良好,满足视频传输的需求,系统可以用于实验教学及科研研究。  相似文献   

8.
设计了一个便携式十二导联低功耗心电监护系统。系统由采用硬件滤波的前端采集电路模块、信号处理模块和显示模块组成。前端采集模块对信号进行放大并通过相应的滤波电路对信号进行滤波处理,信号经过处理模块后显示在上位机。本系统具有体积小、便于携带的特点,并利用低功耗的处理芯片使得长时间的实时心电监控更加简单方便。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冷库门开关时因驱动电机运行状态变化而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开发了基于Wi-Fi的冷库门无线远程控制系统。该系统以STM32F103C8T6为主控芯片,设计了电机驱动电路、相电流检测电路、欠压保护电路和转速测量电路,通过Wi-Fi转串口芯片USR-WIFI232,将采集到的电机相电流值和转速值发送到上位机监控系统,并据此对冷库门电机进行实时控制,有效消除了冷库门运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对前端数据高速有效的采集、分析和处理,提出了一种基于FPGA与千兆以太网的测试系统的设计。系统采用串口以及A/D芯片完成对前端数据的采集,以FPGA为逻辑控制核心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编帧处理,通过GMII总线将处理好的数据发送至以太网模块中的Gigabit PHY芯片,Gigabit PHY芯片通过网线进一步和PC进行数据交换。系统采用UDP完成与上位机的通信,并且使用上位机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处理和显示。测试结果表明,系统数据传输速度能够达到900 Mb/s以上,接收到的数据未出现丢帧现象,可靠性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一种应用于课堂教育的无线生理采集系统,以了解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生理变化情况.系统中,反映学生的注意力和情绪状态的生理电信号可通过测量ECG来获得.生物电信号采用200Hz的采样速率,并由ZigBee协议进行无线传输.同时,节点嵌入了蓝牙技术以适应高采样速率和高带宽的传输要求.本系统可以同时对30个学生进行监测,并且给出了系统在教室执行监测任务的实验结果.最后探讨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人体区域网络通过传感节点采集人体生理信号,再将生理信号传输至监控中心,实现对病人智能化监控。节点的通信协议对节点能耗有重要影响,针对低功耗的生理传感节点,分析它们引用Wi-Fi和ZigBee技术的能耗性能。首先,设计人体生理信号采集系统,然后分析节点在各阶段的能耗数据,进而分析使用Wi-Fi和ZigBee技术传输数据时的能耗性能。实验表明,在低速率环境下,ZigBee技术比Wi-Fi技术的能耗更低,寿命网络更长,但是在高速率时,Wi-Fi技术的能耗更低。  相似文献   

13.
针对心电信号(ECG)采集过程中常受到白噪声干扰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种基函数的形态分量分析(MCA)去噪方法。MCA利用信号组成成分的形态差异性通过超完备字典对其进行稀释表示,使得各形态成分得到有效分离。根据ECG特征波形的形态差异性,选用离散余弦变换字典来稀疏表示心电信号中的平滑成分(如P波),选用非抽样小波变换字典来稀疏表示心电信号中的突变成分(如QRS波群),同时滤除高频噪声成分。对MIT-BIH心率失常数据库中的样本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去噪效果优于小波消噪法,不仅可以有效地抑制心电信号中的白噪声干扰,还能较好地保留ECG特征波形。  相似文献   

14.
介绍以单片机作数据采集,PC机作适时数据处理的系统。前端采集到的数据存入单片机缓存,通过串口方式将数据送入PC机作数据处理。提供了单片机串口电路图、单片机串口数据发送源程序和PC机的串口数据接收源程序。介绍了串口结构中所用到的相关参数。结合方框图和源程序,对系统的工作方式作了详细的说明。在源程序中加入了必要的注释。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高校实验室突发情况下人员流量监测困难的问题,设计了一种高精度、无感知探测的被动式实验室人流密度监测系统。该系统采用多个Wi-Fi传感器对人员携带的移动设备信号进行被动式Wi-Fi探测,运用长短时神经网络进行特征学习,提取不同实验室环境中不同位置与移动设备对应Wi-Fi信号特征,生成人员定位模型;将实时采集到的Wi-Fi信号输入模型中输出对应的人员位置信息,生成实时人员流量热点图,实验测试说明该系统具备较高的定位精度,能够有效地实现实验室人员流量密度的监测。  相似文献   

16.
基于AD7799的高精度微电信号测试仪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ADC速度和精度的提高,如何高效、准确地测试电信号是测量仪研究的重点。本文阐述了由24位AD7799转换器、Zilog公司Z8F6423单片机和PC机构成的微电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的组成、硬件结构和软件编程。通过开发的视窗软件可以方便地进行多路高精度微电信号测量。实际50Hz采集效果表明达到20位的RMS(均方根)精度。  相似文献   

17.
针对Wi-Fi网络故障诊断与维护的复杂性,在介绍Wi-Fi网络技术特点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WiFi网络中的典型及形成原因,旨在提出Wi-Fi网络故障诊断的方法、故障排除的技巧及日常维护措施,帮助人们有效、快速地解决Wi-Fi网络故障.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一种基于DataSocket技术的心电双重监护系统实现方案,该系统主要由心电预处理模块、集成模拟前端、微控器、监控终端和电源模块组成,具有小型化、低功耗和高性能的优点。集成模拟前端利用SPI通信技术,将心电数据帧传输给微控器的UART串口并显示在服务器端,实现了心电第一重家庭/社区监护;利用DataSocket技术,将ECG信息远程传输给客户机端,实现了第二重医生/专家监护。  相似文献   

19.
基于ARM单片机与PC机通信设计了8路通用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能够同时采集电压、电流、温度、压力、湿度等不同类型的数据.由PC机作为上位机选择采集通道与数据采集类型,通过传感器及放大电路将被采集对象转换成单片机能识别的模拟电信号,同时由ARM内部集成的10位高速A/D将模拟电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通过串口以串行通信的方式与上位机进行数据及控制指令的通信,将采集的数据传输给上位机,由上位机完成数据分析、换算、储存、显示、调取历史数据等功能.  相似文献   

20.
陈双 《成才之路》2009,(29):73-74
有线电视的前端是有线电视系统的核心,也是整个HFC网络的心脏。一个高质量、高稳定性的前端,是有线电视网络高质量、大容量、多功能传输信息的保证。前端信号的优劣是一个综合因素,涉及多个环节,既有设备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如果前端信号源质量不能保证或前端设备调整不好,则主干线路传榆、用户分配系统再优良也无济于事。因此,保证有线电视前端系统的安全、优质播出,对确保整个有线电视系统的质量至关重要。有线电视邻频使用时,根本要求是各频道不能对其他频道有干扰,特别是高邻和低邻频道。在前端中,共有两个通道,一种是射频通道,另一种是调制器通道。对于射频通道要求能去除外来信号中所有非本频道应有的信号和干扰,使它们能在输出时被压制到60dB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