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影片《三湾改编》(杨虎导演)依托中国革命的真实历史,讲述了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领导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创立了“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崭新的治军方略,保证了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的故事。该片重点聚焦90多年前先辈们的革命风采,艺术地将“三湾改编”的历史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三湾改编》用历史对接时代,精神薪火相传,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一部生动、鲜活的影视教材。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环境保护”,吴天的作品《燕子专列》和根据苏霍姆林斯基作品改编的《路旁的橡树》都被列入这一单元。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和“主题思想”三个方面,进行影视版《倾城之恋》与小说原著的“对读”,揭示影视对经典作品的改编之难。  相似文献   

4.
苏教必修三《祖国山川颂》是根据黄药眠先生的《我爱我们的祖国》一文改编而成的,但原文不是成篇的著作,而是一些短句的集合,统一的主题就是“我爱我们的祖国”。因原文不成篇,故改编后的《祖国山川颂》就出现了主题的游离和结构的散乱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5.
三 1917年12月,莫斯科科尔西大戏院经理约请阿·托尔斯泰改编毕黑纳的《丹东之死》。阿·托尔斯泰拟把原剧改编为适合舞台演出的“带着现代精神的剧本”,后发现原剧“没有充分的材料”,于是“丢开毕黑纳,自己去找寻历史的材料,而且参以我自身在俄国革命中的印象与经历”,1923年改定的《丹东之死》“极力去掉我从毕黑纳的原剧借来的一切”。  相似文献   

6.
鲁迅晚年创作的《故事新编》,通过三种途径对历史和神话进行大胆的改编和创造,即“历史的同时化呈现”、“取一点因由’’再“随意点染”、人物形象的“脱冕”。历史和神话为什么能被鲁迅象“橡皮泥”一样任意地揉搓?是因为《故事新编》是西方表现主义深刻影响下的产物。在表现主义那里,为了表现作家的思想和个体情感,历史可以成为主观表现的工具,被创作主体随心所欲地撕碎、变形、颠覆、改编和创造。  相似文献   

7.
当前欧美许多国家的人民仍然热爱狄更斯的作品,有人统计,在世界名著中除列夫·托尔斯泰外,要算狄更斯的作品被搬上银幕次数最多了。如电影《雾都孤儿》(根据《奥列佛尔》改编)、《孤星血泪》(根据《远大前程》改编)、电视连续剧如《大卫·考坡菲》、《老古玩店》、《双城记》等等,已经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国外有的批评家论述当前流行“狄更斯热”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他的作品对当时英国的社会和政治作了尖锐的批评;二是他的作品贯穿着人道主义思想;三是他的作品“塑造了叹为观止的众多人物”。  相似文献   

8.
《中图法》三版已经出版发行两年多了。对于绝大多数准备舍弃其他分类法而改用《中图法》或正在使用《中图法》二版或准备改用三版分类法的单位来说,目前仍处于认识,理解,与具体制定相应规定的阶段。在此阶段图书馆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目录体系和藏书体系,会不会因此发生紊乱,首先取决于图书分类工作开展得是否科学,是否扎实。前一阶段在学习陈树年、侯汉清、戴维正、王荣授编著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理论与使用》一书时,对其第五章”重新分类工作””第一节更换分类版本的重新分类工作”,“第二节更换分类法的重新分类工作”。我理解这里所指的不是“重新分类工作”,而是已有图书及其目录的改编工作,不如索性称前者为“改版”,后者为“改换”,即分类法改版的改编工作与分类法改换的改编工作。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昆剧折子戏已满足不了昆剧爱好者的审美需求,本戏或连台本戏不断出现,其中大多为古典剧目的改编本。改编大多采用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出的方法:“缩长为短”;“变旧成新”。成功之例,前者首推青春版《牡丹亭》;后者则数永嘉昆剧团的《张协状元》。凡是古典名著,改编时可采用“缩长为短”的手法;一般古典作品,可以采用“变旧成新”的方法。二者各有优长,改编旧剧时宜依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方法,以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10.
《文学教育(上)》2010,(4):159-159
莫言的《红高粱》曾经被张艺谋成功改编成为经典之作,但是后来他和影视的结合越来越少。莫言说,小说和改编“双赢”才是成功的,“我和张艺谋的第一次合作《红高粱》应该是一个双赢的合作,因为他的改编这个电影在国际上获得大奖,这部小说的知名度获得很大的提高。后来我们还有一次合作,是一个中篇,《师傅越来越幽默》,后来改编成了一个叫做《幸福时光》的电影。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研究及其戏剧改编应该重视借鉴。这不仅因为在《红楼梦》研究方面,前人留下相当丰富的成果与经验,而且,还因为《红楼梦》传世以来,据以改编的戏剧广为流传。成功的改编固然是一种研究成果。在《红楼梦》研究方面,长期纠缠不休的问题,往往透过戏剧改编更可以看得清楚;即使改编不成功的戏剧,其中也不无借鉴之处。“五四”以来,出现以话剧形式改编的《红楼梦》剧本,其成功的经验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2.
文本解读‘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三顾茅庐》《祁黄羊》《公仪休拒收礼物》等三篇课文分别介绍了三个中华民族古代英贤人物。其中的《祁黄羊》是根据《吕氏春秋·去私》中的有关内容改编面成的。祁黄羊,春秋时代晋国的大夫,名奚,字黄羊。编者直接以人物名字“祁黄羊”作为题目,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第四十六《物色》篇在篇次问题上有较大的争议,《文心雕龙·物色》篇通行本的篇次为第四十六,但由于在《物色》篇中谈到一些修辞与写作技巧等问题,因此,有不少学者对通行本的篇次均表怀疑,认为有误,并提出自己认为的“正确位置”。本文从“浅人改编”、“刘勰未言”、“内容不符”这三个角度对各家学说进行了辨析,认为应尊重刘勰《文心雕龙》的原貌。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第四十六《物色》篇在篇次问题上有较大的争议,《文心雕龙·物色》篇通行本的篇次为第四十六,但由于在《物色》篇中谈到一些修辞与写作技巧等问题,因此,有不少学者对通行本的篇次均表怀疑,认为有误,并提出自己认为的“正确位置”.本文从“浅人改编”、“刘勰未言”、“内容不符”这三个角度对各家学说进行了辨析,认为应尊重刘勰《文心雕龙》的原貌.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不朽杰作《阿Q正传》,早已蜚声世界,成为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六十多年来,国内外的学者已经对他作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戏剧界和电影界亦曾多次加以改编和演出,但系统地总结这些改编和演出的成败得失的文章还不多见。本文试就这一方面略加述评。最早把《阿Q正传》改编为话剧剧本的是陈梦昭。一九二八年间,他为厦门双十中学的演出改编。演出的效果如何,已经无从查考。但当时正是鲁迅受到“革命文学家”的“围攻”,《阿Q正传》也被彻底“否定”的时候,所以这一改编和演出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香港导演许鞍华改编的电影出发,探讨张爱玲小说《半生缘》从小说到电影,从文字到影像的得失和启示。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文字到影像的变动,这从叙事方式、情节改动出发;其次从改编的原因分析:《半生缘》之所以成为改编次数和版本最多的张爱玲小说,就是因为它太不“张爱玲”了,虽然突出了主干,但也删除了种种“张爱玲特色”,变成一个相对纯粹的爱情悲剧;最后探讨小说改编后的遗憾。在对人性的揭示上、人物形象的刻画上、表现手段上电影对色彩的运用、对小说中意象的经营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电影改编就是“将故事、小说或剧本改编为电影脚本。”它是把别种样式的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形式的创造性劳动,是电影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895年电影诞生后不久就出现了电影改编,较早的要数梅里爱1902年拍的《月球旅行记》。到目前,小说已成为改编的主要来源。据粗略统计,从开始评奥斯卡奖起,约四分之三的“最佳影片”是改编作品。全世界年产影片4千多部,改编片约占20%—40%。电影史上许多名片,从标志电影成为独立艺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  相似文献   

18.
托马斯·哈代在写作时常常不得不屈从于出版商和读者的压力修改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后人将他的小说改编为电影、电视时依然受到市场的制约.本文以《德伯维尔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为例,从时间和资金、“现代性”以及性和暴力三方面讨论市场对改编的影响,认为小说与电影、电视都是个人艺术追求与市场政治斗争与合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1990年代以来,一股红色经典改编的热潮在当代中国涌起。红色经典回归潮流的涌动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美学等多种因素。《红灯记》电视剧就是这样一种复杂的时代背景下改编的。与其他红色经典改编失败遭遇不同的是,《红灯记》的改编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好评。因此,我们在探析红色经典改编热潮的文化心理的同时,重点讨论分析了《红灯记》改编剧的美学理念、艺术特色、人物形象,揭示出《红灯记》等红色经典改编所具有的赓续、传承与重构新世纪“红色文化”的多元艺术功能。  相似文献   

20.
射鹰英雄传     
史上第一部以猫头鹰为主角的电影出现了。《猫头鹰王国:守卫者传奇》、是因执导2007年“春季档之王”《斯巴达300勇士》而声名鹊起的导演扎克·斯奈德酌首部动画作品。这部号称“家庭梦幻历险片”的电影是根据美自小说家凯瑟琳·拉斯基韵畅销系列小说《猫头鹰王国》的前三本改编,以3D效果呈现动物的瑰丽世界,号称“猫头鹰版魔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