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陶渊明在他的仕宦过程中.写下了一些感人身心的“行役诗”。这些诗记录了陶渊明在羁旅行役中的艰辛。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对家人的思念及仕宦生活给他的思想和精神所带来的巨大考验。  相似文献   

2.
明代诗人李蓘及其诗歌创作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Gun是明代后期较名的南阳诗人。他富于才华,为人清高、胸襟开阔,一生喜游山历水,向往恬淡的田园生活。他四十岁以前为官但官职一直低微,颇不得志,四十岁后如愿归隐田园。他的诗可分为感遇诗、山水诗和田园诗等,表达了对游宦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山水、田园生活的赞美与陶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3.
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文,一些研究者包括中学语文教参,都认为它体现了作者在摆脱腐朽官场、归居田园之后的轻松愉悦、欣喜若狂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田园劳动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流露出陶渊明一种听其自然、乐天知命的人生态  相似文献   

4.
山水田园诗派是以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于世的诗派,它以平淡、朴实、清新、自然的诗风在众多诗派中独一帜,自成一派。山水田园派诗人用他们恬静、清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静谧、安逸的田园诗画,陶渊明和王维就是其中的代表诗人。 陶渊明是东晋诗人,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是他开创了山水田园诗歌,而王维则是盛唐时期一位继陶渊明之后成就较大的诗人,可以说他是一位集山水田园诗派之大成者。陶渊明与王维的诗歌格调高雅、清新,诗中都充满了二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如: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  相似文献   

5.
<正>陶渊明,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开拓性的著名诗人。他身处饱受战乱的东晋时代,曾积极投身于政治,但在经历了官场的黑暗与斗争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隐逸的人生之路。酒、菊、鸟,是他作品中的主要意象。这些意象与田园生活息息相关,不仅是诗中之象,更是眼中之景、心中之意,充分折射出陶渊明的精神品格和隐逸思想。  相似文献   

6.
《归去来兮辞》一文的创作完成标志着陶渊明归隐生活的真正确立。与之前几度退隐又几度入仕不同,在"彭泽辞令"之后,陶潜正式告别劳心役形的官场,归入心中期许已久、安闲静逸的田园。对"仕"与"隐"的困惑不定在此时完成了最终选择,潜心山川与躬耕陇亩成为陶渊明之后人生的全部要素。可以说,《归去来兮辞》既是陶渊明同仕宦生涯的断绝信,同时也是其归入田园人生的宣言书。正因如此,《归去来兮辞》集中体现了陶渊明的隐逸精神。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构筑了一个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没有战乱、没有剥削的理想世界,表达了他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在平静的文字下,也记录了他对理想世界的背叛与摧毁、迷失与遗忘、幻灭与缅怀,饱含着深深的矛盾和悲慨。读懂这些,就能深入解读陶渊明,读懂陶渊明作品的底色。  相似文献   

8.
高章元 《学语文》2013,(3):21-22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伟大的田园诗人,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气节和归隐田园的人生取向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文人.并将继续影响着后人。陶渊明的人生意趣、价值取向明显有别于儒家的积极人世精神.集中表现在对官场的厌弃和对田园的向往。追求一种自由冲淡的田园生活。  相似文献   

9.
人总是因拥有理想而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在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时期,陶渊明面对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隐居田园。当时的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面对这种现状,陶渊明也无可奈何,只好归隐田园。由于他长期生活在田园中,亲自耕田实践,构造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人们生活安定富庶,没有战争,无忧无虑。他借鉴了老子等哲人们的社会理想,并根据自己对社会的理想,把先前哲人的某些理想社会和自己的理想社会相结合,构造成一个蕴含深厚底蕴的"乐土"文化传统,并显示出具有那个时代的新特点,是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和平安定的追求。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人类向往美好和谐的社会,并且坚定不移地朝着美好和谐的社会走去。  相似文献   

10.
《归园田居》(其三)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反映了诗人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全诗如下: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田园生活是陶渊明田园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也因为其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本文就是基于陶渊明这一时期的田园生活,从思想、自然、社会、人生等四个方面,探讨其田园生活中所反映出的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12.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本来抱着济苍生、安社稷的壮志,因为受到压迫而结束仕宦生活,隐逸田园。某一天,乡里一位年轻的读书人向他请教为学之道。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与陶渊明,从时间上看,两相去约在千年上下,但化承传的穿透力是任何时空都不能阻断的,不因时隔千栽而中断,也不因江河异域而消失。从其歌咏生于斯、游于斯、乐于斯的农村生活这一空间来看,《诗经》与陶渊明之间,这种化的穿透力有着极为清晰的表现:他们都歌咏农村生活的愉悦、表达对农业的高度重视、描写农民(奴)的艰苦生活、表达对理想田园的渴望——陶渊明的田园诗,渊源于《诗经》的农事诗。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是魏晋时期的一个独特存在,从他的志趣来看,陶渊明显性表现出了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的酷爱;从他归隐的原因来看,更多的则是因为个人的兴趣和追求,而不同出于对当时政治的否定。这颗诗坛的璀璨明珠表现出了不同流俗的背离政治的人生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师:初一下学期,我们曾学过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我们一起读一遍。(投影显示《饮酒》诗。学生齐读)同学们读得很整齐,声音宏亮。谁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生1:表达了陶渊明对农村生活的喜爱。生2: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师:说得很好。陶渊明的这种志趣,在他的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不仅如此,在《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中,陶渊明更是具体地勾画出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走近陶渊明。请同学们推荐两位同学,一位帮老师把课题、作者写在黑板上。(学生推荐,一位学生上台板…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把自己的田园生活写入诗歌,并真切写出躬耕之甘苦,表现出浓烈的田园情结的诗人,为中国诗歌开辟了又一个全新的天地。诗中对农村风光的描述,对田园生活的赞美达到了田园诗的极致。陶渊明最终选择了田园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宿,亲历躬耕的甘苦,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文学创作方向,田园情结是他诗歌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把自己的田园生活写入诗歌,并真切写出躬耕之甘苦,表现出浓烈的田园情结的诗人,为中国诗歌开辟了又一个全新的天地。诗中对农村风光的描述,对田园生活的赞美达到了田园诗的极致。陶渊明最终选择了田园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宿,亲历躬耕的甘苦,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文学创作方向,田园情结是他诗歌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桃花源记》即《桃花源诗》前的“记”,相当于该诗的序,故《桃花源记》又叫《桃花源诗并序》。陶渊明生于东晋一个没落的官僚世家,29岁时开始做官,初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解职回家;35岁时,到江陵作桓玄僚佐;40岁为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因叔父推荐,得为彭泽令,在任仅80多天,因不肯束带鞠躬迎接上级,“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自行离职。陶渊明在离任时,作了一篇《归去来辞》以明志,此后一直隐居田园,自食其力。陶渊明生活在东晋分裂崩亡时期和晋末的换代之际,社会矛盾尖锐,民不聊生。面对这些惨痛的现实,他越来越坚决地否定自己所处的社会,向往理…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陶渊明通过田园山水展现了对世俗官场的厌恶和对利禄权势的淡泊。除此之外,陶诗还表达出了一种"乐"的情怀,陶渊明诗歌中的"乐"显然受到儒家的"乐"文化的影响,但也对儒家的"乐"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的诗歌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浓厚的艺术感染力,皆缘于"真".真乃诗之本.其诗《归园田居》(之一)就是"真人写真言传真情"的绝好体现.既写出了作者对官场仕途生活的厌倦,也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诗句淡泊朴实,字字入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