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山景物记》中有这样一段话:“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就远远地被撇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立刻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课本后的练习中,称短语“像秋天似的凉爽”是包括联结词的喻体,要求学生找出它的本体;教参也指出本体为“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笔者以为“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和“秋天似的凉爽”,难以组合成为比喻。  相似文献   

2.
这是比喻吗?     
《我的空中楼阁》的课后练习二关于“比喻的类型和表达效果”的练习:“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教参认为:这一句用暗喻,将夜暮笼罩下的“小屋”说成是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给“小屋”蒙上一层朦胧而神奇的色彩。但笔者认为,这是类比,而不是比喻。为更好地比较比喻和类比的异同,请看下面的几个句子: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塘月色》)②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立刻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天山景物记》)③星星,这不是镶嵌…  相似文献   

3.
《天山景物记》课后第四题,要求学生按照课文内容,根据提供的“喻体”找出“本体”。其中第一句是“……像秋天似的凉爽”。课文里,“秋天似的凉爽”用来说明七月间天山雪峰送来的阵阵寒气。很显然,  相似文献   

4.
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第一课《燕子》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不少教师在谈到它的修辞手法时,把它当作比喻句。理由是有关教材在分析“像赶集似的聚拢来”一句(以下简称“‘像’句”)时说:“这个比方,使人感到草、  相似文献   

5.
“师心自用”是刘开《问说》中的一句,课本把句中的“自用”注释为“自以为是”。(见高中语文第二册282页)“自用”为什么可以释为自以为是呢?这还要从“自”这个代词在古汉语中用法的特殊性谈起。  相似文献   

6.
同报章杂志一样,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助词“等”、“等等”的使用频率极高,但用得不规范的却不乏其例。请看下边两句:①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不就涌现出像赵春娥、蒋筑英、罗健夫、张海迪、朱伯儒等等一些优秀人物吗?(高中语文第三册78页)②这些例子的所以不造成困难,是因为汉语词汇里没有“末落”、“隐姓埋居”“闻世”“婉啭”等等词语。(高中语文第四册24页)  相似文献   

7.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一句诗。《古诗文译注》(彭格人、刘允声合编)把这句诗译作:(面对)春天的江边群花盛开的(良)晨或是秋天月光明朗的夜晚,往往  相似文献   

8.
和比喻易混的几个概念辨析兰州市西北中学冯小平一、比喻句与比较句“像、好像、仿佛”等词是比喻修辞中的几个标志词,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含这些词的句子都是比喻句。这些词除了可以表示比喻外,还可以表示比较、推测、想象、举例等。例如:①他还像以前一样沉默寡言。②...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课本的古文篇目中,有两个“能”字用法特殊。我们觉得有必要提出来,与有关同志商榷。原句如次: ①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谋攻》)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劝学》) ①中的“能战之”、“能逃之”、“能避之”连用的三个“能”字,课本未有注释,而近期出版或再版的古文选注本又几乎都把它们训为“能够”、“要能”或“要”。例如:  相似文献   

10.
高中第一册语文课本里的两篇散文中有这样两个比较特殊的比喻句:一句是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作者在描写荷花的香味时写道:“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另一句是在刘白羽的散文《长江三峡》中,作者写道:“突然是绿茸茸的草阪,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这两个比喻句和我们通常讲的比喻句比较起来,有其特别之处。传统的语法修辞书对比喻所下的定义认为,所谓比喻,就是为了说明  相似文献   

11.
夏怀玉同志在《湖南教育》1993年第3期《这是一个比喻句吗?》一文中认为“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是拟人句,而不是比喻句”。我觉得还有商榷的必要,理由如下:一、我同意夏怀玉同志的第二点理由,这句话确实是一个省略句。在“赶集”的后面省略了“的人”二  相似文献   

12.
对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廉颇蔺相如列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一句中的“坚明约束”,各编著译者的注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①《中国历代散文选》(上)刘盼遂主编,北京出版社1980年1月版306页注:坚,坚守。明,明确。约束,盟约。意即信守盟约。②《高中语文课文分析》(一、下)顾振彪等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869页注:坚决明确地遵守信约。“约束”本是动词,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祝福》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复句:①这故事倒颇有效,②男人听到这里,③往往敛起笑容,④没趣的走了开去;⑤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⑥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⑦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对于这个复向的层次关系,人教社《教参》上是这样划分的:①  相似文献   

14.
全国语文统编教材高中一册80页第二题:“在用比喻的描写句下面划线,要求:判断正确;比较用比喻和不用比喻的表达效果。”其中3小题:“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教参说是暗喻。我认为不是,它根本不是比喻句。  相似文献   

15.
先看三个例子: ①这篇小说生动地描写了拉丁美洲离奇的现实和不可理喻的神秘景象,把现实和幻象结合起来,把真假虚实糅在一起。(高中语文第五册131页“练习”)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四册《改造我们的学习》“思考与练习”第四题是:“下面四组语句各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其中哪种是课文中的说法?课文中如果换用另一种说法好不好?为什么?”其中第三组(①不是单赁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慨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②不但单凭热情去工作,还要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慨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求。)《高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答案是:“第①句是课文中  相似文献   

17.
秦伟 《语文知识》2000,(2):81-81
先看这么两个句子:①……最后,这才看清了他的眉目乃至音容笑貌:这时候,我们算把他全部看清了。②它那儿的盘盏和气氛部粗里粗气,它那儿的菜汤和餐巾都稀得透光。这两个句子是从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中摘录出来的,均犯有搭配不当的毛病。试分析如下:第①句是《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一文中的句子,动宾搭配不当。从句中不难看出“看”的宾语是“音容笑貌”,但是其中的“音”不  相似文献   

18.
先看下面的例句: 1.这好象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初中语文第六册《变色龙》) 2.近几年来,又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象会说话的书,能活动的书,立体书,以及微型的书等等。(初中语文第六册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 这两个句子中都有“象”、“好象”等词,但都不是比喻句。因为第一句中的“好象”表示对事物的推测,第二句中的“象”表示举例说明,都没有比喻的意思。“象”,“好象”只有作比喻词  相似文献   

19.
“反映”跟“反应”的读音相同,常常被误用,请看: ①反映是多种多样的:有人从中国的壮丽远景中感到欢欣鼓舞,有人为促进贸易往来而探索途径,……(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魔鬼的笛音》) ②这些天来,《苦恋》成了人们话题的中心,众说纷纭,反映强烈。 (《红旗》1981年第9期第21页)  相似文献   

20.
展示厅     
请小朋友看看下面这两句话“修饰打扮”前后的样子吧!“修饰打扮”前①我家养了几条热带鱼。②秋天来了,树叶从枝头飘(pi o)落下来。ā“修饰打扮”后①我家养了几条五颜六色的热带鱼。(“五颜六色”就是对原句的“修饰打扮”哟!加上这个形容词,小朋友立刻就清楚地知道热带鱼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