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春联》一课,要求学生掌握春联讲究对仗这一特点。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是照本宣科,学生肯定不容易掌握这一点。幸好案头有一本丁慈矿老师的《小学对课》,于是便有了一个想法:我何不借着这块"他山石",给自己的教学内容来个"点石成金"?——结合相关内容进行课外延伸,让有关春联的趣味知识逐步进入学生的视野,在不断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逐步实现教学目标。于是,我做了如下教学尝试。引趣:总把新桃换旧符  相似文献   

2.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做到让学生有“大量的语文实践”机会,就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本课的教学活动是这样设计的:聊春联、识春联、贴春联、读春联、品春联、诵春联、写春联。这所有的教学环节,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学生活动是本次课堂教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3.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内容的整合 由于教材编写的限制,生活中一些鲜活生动的内容,教材中往往不能全部展现出来,而恰恰是这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材料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极为重要。在《春联》一课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上网查询有关资料,“春节到了,家家户户张贴大红春联,营造一种欢乐祥和的气氛,那么贴春联的习俗是怎么来的,春联有哪些内容,它又有哪些特征呢?”通过网络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这样,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来,  相似文献   

4.
龚永兴 《江苏教育》2004,(12B):17-17
我在教最后一课《春联》时,让千家万:户的春联飘进教室,引导学生学春联、赏春联、作春联、写春联,使学生领略母语的魅力,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妙。学生的情感就像满目的春联,红红火火、春意盎然。  相似文献   

5.
“工程制图”是理工类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对这门课内容的掌握度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影响甚大。此门课实践性强,空间想象和空间分析能力要求高、学起来枯燥有难度,如何让学生们在短时间内掌握好作图和读图的理谐知识和技能方法,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之经验。从《工程制图》这门课的备课、讲课、习题和考核等教学环节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不再是那日复一日的单篇课文教学呢?下面我仅以《春联》为例,谈谈当自己轻轻推开《春联》的窗后,呈现在师生面前的更广阔迷人的"春联"风景。《春联》一课用精练的语言,生动地说明了春联的作用、种类、特点及读春联的好处。教学时,我充分发挥了  相似文献   

7.
《遨游因特网》是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44课内容。它是建立在学生已学习掌握了“神奇的计算机网络”和“走进因特网”这两节课的基础之上,在本模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教材内容来看,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但从内容结构上看,看似比较简单,实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应从转变教学观念着手,实践《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坚持“学生主体”、“启发式”教学、“教书育人”、“因材施教”,努力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自然》教材和新课程中的《科学》教材中都有《水》这一课。同样的内容,但是反映出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同,因此,教学效果也就不同。在自然课中《水》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教学观念是: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器。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通过书上的图或学生带来的图片材料,按图示“看一看”、“比一比”。然后老师费尽心思地讲解什么是液体,什么是固体。对学生的要求是背会相关概念。老师在指导学生实验时,也是照书上的图“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最后得出结论:“水是没有颜色、…  相似文献   

10.
2006年10月,我与孔繁刚先生在西安参加“聚焦课堂”教学交流活动,以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为基础,上了一节《洋务运动》课。对这节课我很不满意,主要是因为我根据内容而设计的教学目标,即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如何用不同标准、不同观点来反思历史的方法没有达到,从当时的教学情况看也无法达到。  相似文献   

11.
《找春天》教学片断在教学《找春天》这一课时,我先播放音乐《春天在哪里》,然后说:“你们还记得这首歌吗?是的,春姑娘来了,她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藏在哪儿呢?让我们一块去找春天吧!”形象的语言把学生导入课中。“春就藏在我们的课里,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课,一边读一边感受春的气息。”  相似文献   

12.
注重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重要理念之一。只要认真地研读《课标》,我们不难发现,“体验”一词,在文中先后出现了15次,与其基本同义的“感受”一词,出现13次,尤其是在《课标》的每一部分均有重要表述,可见《课标》对学生独特体验的高度重视。“独特体验”不仅是语文教育的特点,而且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一堂小学的市级观摩课上,有一位教坛新秀上《鸬鹚》一课。当课结束时,老师表扬学生说:“鸬鹚和渔人的配合可以说是巧妙绝伦,而今天这堂课,大家和老师也配合得非常好,谢谢大家!”  相似文献   

14.
农业机械化专业所设置的《语文》课有其特殊性Z一是课时少,只有80个学时,一学期内完成;二是学生不够重视,毕竟不是专业课。考虑此专业的实际需要,我在教学中侧重学生口才和应用文写作能力的训练,并结合教学内容,研制出几道“快餐”。一、演讲训练,从“我”开始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演讲稿的写法,但如果出题不当,很容易写出空洞的标语性文章来,上台的效果更缺乏感染力。为激发他们第一次演讲的兴趣,开学伊始,我布置了一组题目:《我是谁》、《假如我是班主任》、《我爱我家》、《我与九七二班》、皆围绕“我”,从自身谈起;…  相似文献   

15.
何谓“体验学习”?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1千米有多长、1吨有多重,这是间接学习;而让学生走出课堂去估一估、走一走、看一看、称一称、算一算,实际体验1千米有多长、1吨有多重,这便是体验学习。两种学习的效果,后者肯定优于前者。这说明:“体验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应用实践,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笔者曾有幸在宁波市万里学校听过金莹老师执教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感受很深。这节课,金老师在先分类揭示课题,用三角尺示范画角,让学生初步直观感…  相似文献   

16.
教案,课堂教学的蓝图。好的教学方案,应该是一种创造,“一课多案”就是这样。“一课多案”,指的是教师本人对一篇课文设计多种可运行的教案。中学语文教学中,基本上没有进行过“一课多案”的探索,更谈不上有“一课多案”的设计习惯。近年来人们已开始关注到这个方面的研究,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上就开设有《教学设计ABC》这一专栏.其表现形式就是“一课三案”。  相似文献   

17.
卫立华 《语文知识》2014,(12):76-77
最近,笔者观摩了一节别开生面的课改观摩课,课题为《变色龙》。教者以“变”为中心,组织了与《皇帝的新装》的比较教学。在这节课里,笔者感受到三个特点鲜明的“变”。 第一“变”:教学内容的连接。在这节课里,教者在引导学生梳理《变色龙》之“变”的现象与本质之后,要求学生以“变”来审视《皇帝的新装》这个富有寓意的童话故事,寻找文中涉及“变”与“不变”的人物并挖掘他们“变”与“不变”的社会原因。这种教学将语文课程学习内容前后连接起来,起到助推学生深度阅读文本的作用,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语文学习的抓手。  相似文献   

18.
春节贴春联,是我国由来已久的习俗。春联中洋溢着春意,蕴含着祝福。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基础训练七中的第四题,是继《狱中联欢》之后,又一次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春联。教学时,按照教材教学要求,我让学生在反复读的基础上,让他们理解了每幅对联的意思,并充分体会到了春联的节奏、对仗、韵律等特点。但我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稍做了一下延伸,我问:“这些对联与你们在生活中所见到的相比,还缺少了什么?”全班有近一半的同学马上意识到,这些对联都缺少了“横额”,我一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横额”两个大字,并大声宣布“补横额”这一活动。我的话音刚…  相似文献   

19.
一、说课,要让听“课”者有所得 笔者曾经观摩一位语文教师的“课前说课”,内容是鲁迅的《雪》。第一部分“说教学分析”。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了鲁迅哪些作品,以及阅读这篇课文会遇到什么困难。第二部分“说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来明确预期目标。[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这节课的后半段,在学生初步掌握线段的特征后,我做了如下教学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