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好语文课最难了,学生对语文课意见往往最多。原因之一是我们有些老师的语文课有课无效,甚至"不听倒好,听了更糊涂"。这是我们语文老师的悲哀,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悲哀。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不能老是怨天尤人,更应敢于反问自己:我们的课有实效吗?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我读书的第十个年头,与邓老师读书的时间大致相当;但与邓老师读书的情况大不相同。现在读书条件很好——有明亮的电灯,有丰富的读物,有繁多的资料,有方便的网络……但繁重的课业负担使我曾经对读书望而生畏。现在,读了邓老师介绍自己学生时代的文章,感受邓老师的现身说法,聆听邓老师的谆谆教诲,我对读书又有了新的认识:让读书为我们插上翅膀。在邓老师给我们上课之前,我不曾感知语文课可以让人快乐。在小学与初中,语文课便是笔记课,手  相似文献   

3.
观摩过不少优质课,却从没有听过这样朴实的语文课;聆听过不少“教育思想”;却从没有听过如此“真实”的教学理念;自己在课堂上反复训练,却从没有像这节课一样训练得如此扎实,听完上海市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执教的《我不怕鬼》这一堂课,就好像是品了一杯“清茶”,味道是那样的纯正,那样透心的香甜。  相似文献   

4.
前些时候,笔者有幸聆听了靳家彦老师做的语文课《陶罐和铁罐》。听着靳老师的课,我深深地被靳老师感动着,完全陶醉在靳老师那声情并茂、惟妙惟肖的课堂教学之中。60岁的靳老师邪朴素的衣着、朴实的语言、生动的课堂深深刻在我心中。  相似文献   

5.
朱兆林 《天津教育》2005,(12):18-18
时光荏苒,当我回首自己教学生涯的时候,蓦然发现在语文课的讲台上已经度过了二十个寒暑,这是我人生当中的第二个二十年。在第一个二十年里,我是坐在讲台下,聆听我亲爱的老师们不倦的教诲;在第二个二十年里,我是站在讲台上,和许许多多可亲可近的学生,共同体验着学习的艰辛与乐趣,共同实践着我们的人生理想。在这二十年的教学生涯里,尽管我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注重教学、育人的有效性,关注学生的前途和命运。但是,在我的骨子里却始终涌动着一个浪漫的梦,那就是我的语文课的理想。  相似文献   

6.
再一次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让我觉得课堂没有了雕饰,洗尽了铅华,正可以借用元好问赞誉陶渊明的诗来概括:“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同一文本内容,在新课标下如何教?于老师的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他让我们懂得了语文课应该回归本真。要回归  相似文献   

7.
李新彦 《成才之路》2013,(11):37-37
语文学习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需要老师运用创造性思维去激活课堂,使语文课有特色,让学生爱上语文课。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喜欢这门课了他们才有学好这门课的动力,如何使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呢?这是作为语文老师一直在不断思索的问题。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精彩的导入,  相似文献   

8.
4月1日下午,随着一声清脆的“起立”声, 记者与来自湖北省内各地的小学语文教师一起,聆听了武汉小学王桢老师的一节小学四年级语文课——《珍珠鸟》。这是一节普通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研究课,地点  相似文献   

9.
据说“花开的声音”一词,最早见于一个小学生的作业本。那个天真的孩子用“聆听”一词造了这样一个句子:我静静地趴在花园里聆听花开的声音。没想到如此诗意的创造,却被语文老师判为错误,理由是花开的时候没有声音。看一看,我们这位语文老师都做了什么呢?或许一个天才的诗人,就因为老师的这一误判而过早地陨落了:孩子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0.
廖妤 《江西教育》2014,(6):13-13
至今还记得八年前的一天,当我怀着激动而紧张的心情走上三尺讲台,开始人生当中上第一堂语文课的时候,我的导师王运遂老师就坐在教室的后排,静静地聆听,不时地拿起笔在纸上记录着什么,眼中满是关怀和鼓励……满以为王老师会为我精心准备的这堂课而高兴,可是下课后老师却对我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课堂。  相似文献   

11.
王维君 《文教资料》2008,(14):135-136
最近有幸聆听了一位在全国语文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教师的课,据说这篇课文从2003年开始几易其稿,几经打磨,光文字材料就有六万多字.但是,这难道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追求的语文课吗?这是语文课的本来面目吗?针对新课程改革以后,语文课堂出现的一些现象,笔者进行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特别是高中语文课,该怎么上。这一直是困惑我们许多语文老师的一个问题。眼下,高中生对语文的兴趣在学生所有学习阶段是最低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高中语文老师埋怨学生不重视语文这也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局面的形成与高中生学业压力越来越大有一定关系,也与其他学科老师或领导的外行眼光的误导有一定关系。可笔者以为最重要的是与我们有些老师课堂教学不得法有关系。可以说,有些语文老师很多时候在语文课堂上讲的根本不是语文,  相似文献   

13.
林莉 《现代语文》2004,(10):22-22
不久前,我聆听了某知名教师上的一节语文课。课堂上,老师既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按部就班的讲解,也没有拿出自己课前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而是询问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后有哪些问题;让同学们一一提出来,由其他同学回答这些问题;当同学回答不出来时,老师适时进行启发、引导,仍由同学们自己来回答。整堂课就在学生自问自答的过程中进行着。听课老师的反映是:教学形式很新颖,但又觉得缺了点什么,用学生的话说:“老师,您好象没有讲什么。”  相似文献   

14.
戚韵东 《江苏教育》2008,(12):18-20
暮春时节,在扬州育才小学内,我聆听了张洪涛老师执教的马朝虎先生的《水》一文。40分钟内,我与同学们一起感悟语言,体悟情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沉醉,在沉醉中感知,在感知中升华。如今再度回味课堂,依然真切地感到这是一节真正的语文课,韵味无穷。  相似文献   

15.
当老师少不了要听课、评课,老师们每次评课似乎都是那些“套路”,没什么创意,更谈不上什么实际意义。既然如此,语文课究竟该怎样评呢? 愚以为,评价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不能苛责求全,也不能一叶障目,在细枝末节上纠缠不清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我们要看主流,要看学生在这堂课上究竟有什么收获?我想——  相似文献   

16.
曾记得在读初中的时候,一天,一位叫李培根的老师到我们班上了一节语文课,那天他讲的是《牛郎织女》,他那惟妙惟肖的讲述,入情入理的分析和那满脸的笑意吸引着全班学生的注意力。这是我们从小学到大学听过的最好的一节课,让我们记忆犹新。李老师的讲课也就成了我们从教20多年来效仿的榜样。我们常想:李老师只给我们上了一节课,  相似文献   

17.
最近,我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所授的一堂语文课。于老师的课有一个细节使我受益匪浅。课堂上,学生对一个问题的看法产生了异议,顿时,大家“唇枪舌剑”、“短兵相接”,你一言我一语地展开激烈争辩。在学生争论的整个过程中,于老师不急不躁,微笑着听学生毫无顾虑地大胆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18.
在"于漪教育思想暨从教50周年研讨会"上,于漪老师又一次强调了"语文课应当是立体的"这一观点.记得多年以前,于老师上<事事关心>一课,我有幸能够聆听并参与评析.我当时所得到的印象是,于老师的课,富有立体感,于是我便写了一篇评析,题目就是:<课,应当是立体的>.这次听了于老师的报告,联想到于老师教学的许多特色,我又一次对"课,应当是立体的"这一观点进行了反复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你有一双会聆听的耳朵吗?对于聆听,你有过什么样的体验?请放慢脚步,走过来,我们聆听……“扑通,扑通,扑通……”这是什么声音?这是心跳的声音。好!下面我就介绍一下从出生到现在在我体内出现最多的三种心跳声吧。第一种:紧张的心跳。扑通通,扑通通……越来越快,好像心力要衰竭了。这种心跳一般在发考卷或发默写本时出现,因为一旦不及格,我便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如抄课文20遍(英语常常是3页课文500个单词左右,语文课文则是最短的一篇课文,因为语文老师好说话。)一旦得到良或优,我就会长长地吐出一口气,心跳也随之改变——这就是接下来我准备说…  相似文献   

20.
感受支玉恒     
第一次听支玉恒老师的课是在1996年,印象中,清新明快是支老师教学的基调,淡雅平实是支老师教学的主要特色。时隔十年又一次亲临现场聆听支老师的课,这种感觉更加清晰了。坐在能容纳几千人的礼堂里,听支老师上语文课,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如果硬是要用一种美来形容它,那么,这种美是没有矫柔造作的简单朴实的美,仿佛是一首歌,歌声里没有太多的修饰,那声音完全是支老师自己的声音;又仿佛是一幅画,画面上没有过分的渲染,那色调完全是支老师自己的色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