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命科学近15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概括为环环相扣的3个阶段:经典遗传学时代、分子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时代和生命组学与系统生物学时代。当代生命科学空前繁荣,呈现若干新特征:原始发现层出不穷,致使底层创新井喷;系统论与还原论并重,层层揭秘复杂生命过程;学科汇聚融合,生命科学从定性描述开始实现动态、精准和定量解读;科学数据共享,成为生命科学界普遍遵循的规则;合成生物学与人工智能兴起,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这些特征使生命科学知识获得极大丰富、生物技术得以快速迭代升级。与此同时,中国生命科学厚积薄发,近10年进步显著,逐渐改写世界生命科学版图,并在科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贡献突出。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生命科学面临更多挑战。理顺各科研模块的功能定位和资源配置,创建先进科研文化、营造良好科研氛围、坚持开放与国际合作,将进一步夯实中国生命科学的基础,使其更加卓越,贡献科技强国建设,丰厚回馈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2.
波澜壮阔的现代人类物种史诗,迷雾重重的五千年生命演进中,逸散着千年的生命再生之梦,流转着无数探寻生命线索的过往。在这条横贯了50个世纪的生命链条上,在这段穿越了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那些创世之初遗留的生命之谜,生命的生、生命的延续、生命的繁衍、生命的疾病、生命的衰老与死亡,在演进中一点点揭开,人类从被动短暂的生命过往过度到医学时代,再从庞杂纷乱的生物学研发时代,进入生命科学时代。今天,徐荣祥在再生生命科学领域缔造了首批"再生人",并宣称能够再生生命。困扰人类数千年的难题是否有了不一样的突破,生命再生的奇迹是否真的出现?徐荣祥,烧伤及烧伤外科专家,美国人道主义奖第六位获得者,唯一一位外国人获得者,中国首届青年科技创业奖获得者,中国国务院1991年授予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人体再生复原科学的创始人,2013美国国策中提到的"损伤器官再生科学"的发明专利权人,GOLD BIATEC国际奖获得者。这位曾被称为"中国最具争议的科学家"不仅备受世界关注,而且引发了一场浩浩荡荡的世界生命科学之争。本刊特与徐荣祥对话,详细解读徐荣祥本人和他的人体再生复原科学,关于再生科学的起源、发展及规划,关于他的心路、成长与期望,关于他的再生生命启动计划及经济发展计划,当然,也关于那些质疑、争议与纷争。(注:文中"记"为记者,"徐"为徐荣祥)  相似文献   

3.
"非典"犹如警钟,让中国人前所未有地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意识到自我保健的重要性,意识到健全国家公共卫生体制的重要性,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和意义,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如此息息相关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50年代,由美国遗传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的著名的 DNA(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学说,成为20世纪生命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发现。它开创了生命科学的新纪元。 40年来,在 DNA双螺旋结构学说的推动下,生命科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全球掀起的“生物工程热”,是一股由非生命的物质革命奔向生命物质科学的巨大潮流。它使人们认识到:21世纪是生命科学、生物工程业的世纪。 近代科学史早已证明,一个国家科技的兴衰与其基础学科的结构是否健全、合理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我国著名学者赵红州先生指出:“在相当的历史时期,保持我国‘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的三足鼎立结构,使其适应我国产业结构(或技术结构)的发展变化。一句话,在世纪之交的30-50年里,中国基础学科重点应放在物理科学(核物理、凝聚态物理)、化学科学和生命科学上。”  相似文献   

5.
正在"生命"这个神奇的词语上确实笼罩着一层瑰丽的光圈。近百年来,围绕着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科教事业,涌现出了一批批先进和典范。他们既有关注生命起源、研究它如何行使功能等探究未知领域的踏实严谨之思,又有对于生命科学教育事业的真诚热忱之心。新疆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黄先忠就是一位与"生命"结下不解之缘的高校教师。他十几年如一日,默默地耕耘着,无私地奉献着,孜孜地追求着,用自己的青春谱写着辉煌的"生命"篇章。  相似文献   

6.
李艳 《科学中国人》2007,(12):82-85
中医学是我国的传统医学,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源于中国古代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的科学,它有着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其理论体系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在古代哲学思想影响和指导下并融入了当时自然科学知识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就是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特点的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生物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哲学课与专业基础课之间很少有意识的加以联系,并将这种联系贯穿于不同课程的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提出和阐述了在专业课授课中可以运用和体现的几点辩证法思想及与生命科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生物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哲学课与专业基础课之间很少有意识的加以联系,并将这种联系贯穿于不同课程的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提出和阐述了在专业课授课中可以运用和体现的几点辩证法思想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2006—2020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生命起源与演化被列为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13个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生命起源研究的一些基本情况,研究现状及中国的生命起源研究。中国的生命起源研究局部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整体差距很大。  相似文献   

10.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提出的顶层战略构想,为世界经济复苏和沿线经济体深化各领域合作创造了新的机遇。祖国传统医学兼具人文与医学科学的多重属性,其在经济、文化、健康等多个产业的巨大资源宏利和开发潜力,必将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进行多领域交流合作的优质载体和重要媒介;同时"一带一路"战略也为祖国传统医学提供了传承与创新平台,将进一步促进中国传统医药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学会》2021,(1)
正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开展2020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的评选,延续了将项目成果进行知识创新类和技术创新类分类推荐和评选的方式,组织成员学会推荐,由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和临床医学等领域同行资深专家评选,并经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主席团审核,最终确定8个知识创新类和2个技术创新类项目成果为2020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9月28日下午,中源协和细胞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源协和")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共同设立的"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奖"正式启动。该奖项旨在奖励在生命医学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国内外杰出科学家和有潜力的创新人才,推动我国生命医学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促进生命科学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丁仲礼院士在致辞中说:"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奖的设立体现了民营企业家的情怀。"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新世纪的尖端科学,生命科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吸引了众多世人的目光.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一直在致力于前沿科学的研究。暨南大学生命与健康工程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晏光荣,就一直致力于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并在该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而且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14.
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生命科学进入了数据爆发的新时代,传统生命科学研究范式难以在日益增长的生物大数据中揭示生命复杂系统的本质规律。随着人工智能(AI)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持续取得颠覆性突破,AI驱动的生命科学研究新范式呼之欲出。文章通过深入剖析AI驱动的生命科学研究的典型范例,提出了生命科学研究新范式的内涵和关键要素,阐述并讨论了新范式下的生命科学研究前沿和我国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教育中生命教育是缺失的,我们的学生很需要补救式生命教育。在理解生命教育的基础上,加强生命教育,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生命科学知识的教育、感恩教育、挫折教育、性心理和性生理方面的教育、安全教育、人际关系的教育、生命观教育等。  相似文献   

16.
波澜壮阔的现代人类物种史诗,迷雾重重的五千年生命演进中,逸散着千年的生命再生之梦,流转着无数探寻生命线索的过往。在这条横贯了50个世纪的生命链条上,在这段穿越了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那些创世之初遗留的生命之谜,生命的生、生命的延续、生命的繁衍、生命的疾病、生命的衰老与死亡,在演进中一点点揭开,人类从被动短暂的生命过往过度到医学时代,再从庞杂纷乱的生物学研发时代,进入生命科学时代。今天,徐荣祥在再生生命科学领域缔造了首批"再生人",并宣称能够再生生命。困扰人类数千年的难题是否有了不一样的突破,生命再生的奇迹是否真的出现?徐荣祥,烧伤及烧伤外科专家,美国人道主义奖第六位获得者,唯一一位外国人获得者,中国首届青年科技创业奖获得者,中国国务院1991年授予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人体再生复原科学的创始人,2013美国国策中提到的"损伤器官再生科学"的发明专利权人,GOLD BIATEC国际奖获得者。这位曾被称为"中国最具争议的科学家"不仅备受世界关注,而且引发了一场浩浩荡荡的世界生命科学之争。本刊特与徐荣祥对话,详细解读徐荣祥本人和他的人体再生复原科学,关于再生科学的起源、发展及规划,关于他的心路、成长与期望,关于他的再生生命启动计划及经济发展计划,当然,也关于那些质疑、争议与纷争。(注:文中"记"为记者,"徐"为徐荣祥)  相似文献   

17.
一、生命科学及其生命科学伦理道德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活动现象、规律及其本质的科学。从产生至今,对人类社会的推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达到了前人无法想象的地步。与历史上任何一次重大的科技进步都引起了伦理学的热情关注一样,生命科学的发  相似文献   

18.
在21世纪头10年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基础上,21世纪10年代头2年,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两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人造细胞进而人造生命的研究和千人基因组计划获得重大成果,纳米技术、激光技术和对反物质、暗物质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超级计算机则首次突破了万万亿次大关。中国的超级杂交水稻产量和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的计算速度位于世界前列;"嫦娥二号"的发射、"天宫一号"与"神州八号"的交会对接和深海载人潜水、深地探测技术取得可喜成就。  相似文献   

19.
<正>2016年11月,有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主办的2016年世界生命科学大会"生命科学中的女性"论坛(Women in Life Science)在京举行。论坛由共同主席加州理工学院生物与生物工程系教授Alice Huang和组委会副主席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曹晓风主持,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王志珍在大会致辞,协会常务副会长、中  相似文献   

20.
正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源于西方的反科学主义多元思想观通过不断传播扩宽其影响范围,以至我国传统文化也受到颇深影响,其中,世界政治经济走势形态急剧变化情境下,我国传统医学的继承与发展更成为诸多研究群体探讨的重点。疫情过后,传统医学已逐渐处于社会边缘并可能随时会被淘汰,面对传统医学如今所处尴尬地位,我们不禁思索造成当前传统医学困境的原因是什么,是怎么样的一种思想交锋致使传统医学岌岌可危。现今传统医学的没落,与医学科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将结合《机制与形态: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合研究》一书,分析隶属传统文化的传统医学发展现状,从反科学主义多元思想观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为维持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