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黄岩区现有中小学校50所,在校学生约7万人。为了深入了解黄岩区中小学校科技教育现状,区科协通过调查走访、师生座谈、现场考察等途径和方式,多层次、多角度调研目前黄岩区中小学生科技教育和科技实践活动的真实状况,以更好地抓好现阶段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搞好学生的校内外科技实践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进一步培育新常态下广大青少年的科学意识、创新意识、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实践能力。本文就如何做好新常态  相似文献   

2.
为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六一"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我校科技创新教育,努力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和良好风尚,鼓励学生关注现代科技发展趋势,参与科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追求新知、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树立节能、低碳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快普及学生科技教育。  相似文献   

3.
“科学溯源”是以“追溯前人科学的足迹,寻觅科技创新的启迪”为主题的系列科技教育实践活动。跨入历史长河,沿着先人足迹、前人案例,经历科学探索、创新的整个过程,融会“做中学”、“赏识教育”等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等多方面结合起来,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知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4.
苏浩 《科技风》2023,(31):7-8
科技馆科普教育活动是一种以“寓教于乐”为理念的科技创新和科技实践活动,能够让青少年在亲身体验中提高科学素养,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然而,科技馆科普教育活动和学校科学课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这也为两者整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科学课程和科技馆科普活动两方面的整合路径,在科学课程中进行充分的融合,不仅能提升科普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水平,而且能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对青少年开展科技教育,是向他们传播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有效措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对青少年的科技教育,引导他们参加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勤于钻研、勤于思考、勤于研究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爱好和志向;是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与方法,是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正确处理好科技创新与教育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科学实验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另一方面可以激发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从而深化科技教育。科技竞赛活动是激发学校开展科技教育和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动力。科技社团活动及科普知识的讲座,对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丰富科技知识等都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科学溯源”是以“追溯前人科学的足迹,寻觅科技创新的启迪”为主题的系列科技教育实践活动。跨入历史长河,沿着先人足迹、前人案例,经历科学探索、创新的整个过程,融会“做中学”、“赏识教育”等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等多方面结合起来,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知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8.
科学实验是一种倡导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也是研究和归纳科学的重要方法。在小学阶段的科学学习当中,实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教育环节,引导学生实践操作,投入实验活动可以强化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开发学生智力培育学生科学素养。为了更好地体现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中的优势,教师需要对实验教学方法进行科学设计,让学生在学习必要书本知识的同时掌握实验技巧,增长和实验能力,感受科技的无限魅力。  相似文献   

9.
小学教育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江苏省宜兴市芳桥小学在“活动课程与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提高”研究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课题研究,在构建学校科技教育“环境化、学科化、活动化、德育化、社区化”五化模式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校被评为省科技特色学校。抓环境创建,做到科技教育“环境化”  相似文献   

10.
科技教育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也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基础。实施科技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科技素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江阴市祝塘中心小学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走上了科技教育的特色之路,创出了科技教育的新天地。该校是一所地处苏南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小学,学生将来大部分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而将来的农业生产需要大批懂科学,会经营管理的新型农民。针对这一特点,学校通过设立实验班,开设园艺课,重视劳动教学,  相似文献   

11.
科技馆的建设初衷是为我国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升提供有效的学习平台。科技场馆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能够有效与学校的科学教育工作相结合,开创校外课堂,激发学生对于科学学习的兴趣,提升青少年对于科学的认知,促进其科学素养的提升。科技场馆存在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组织与设计科学教育活动,发挥科技场馆的最大功能价值,本文以此为基础,对科技场馆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进行思考和研究,提供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思路,并针对具体教育活动的开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昆山市石浦中学是"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学校长期重视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全面普及科技特色活动,使科学教育贯穿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课程外教育和育人环境之中,借助科技周等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们在校内外科技辅导教师的指导下,既动手又动脑,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创造了一系列创新作品,累计获得国家、省、市级大奖三百多个,成功申报科学发明专利14项,6名学生当选中国"小院士",其中张海浩同学的"盲人磁性插座"在2011年第26  相似文献   

13.
我校是科技特色学校,机器人在我校学生科技活动中起到了灵魂作用。本文通过我校机器人活动的一些探索和实践全面分析了机器人活动在动手做中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无锡市八士中心小学站在时代的高度,积极探索实践科学教育,在少年儿童幼小的心中播下科技的种子,在全面育人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学校开展科技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我校通过课内、课外等不同形式向学生传授科技知识,对学生进行有关的科技理论、技能方法教育,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如组织学生观看科普录像、阅读科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们以国家教育部、国家科技部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幼现代科技教育研究”为抓手,通过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协同组合,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科学实践能力,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我们是从以下四个层面进行思考的:第一,科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旨在通过教育活动让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科技素养;第二,科技教育的目标应该定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名兼职科技辅导员的小学科学教师,在进行科技教育时,我努力做到立足学生发展,把握科学课堂,延伸课外,激发学生兴趣,将科学教学与科技活动巧妙融合,为学生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我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科学教育特色,把加强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作为实施现代化创新教育特色的基本思路,走内涵发展之路。作为学校的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下面就少先队大队部开展科技活动、提升少先队员科学素养的一些思考与实践略呈浅识。一、营造开放的科学教育环境,为雏鹰搏击长空提供空间;二、让少先队员成为科技活动的主人,插上主动参与的翅膀;三、融入德育,全面提高素质,插上全能的翅膀。通过我们的努力,成长中的少先队员们就像一只只展翅欲飞的小雏鹰,在科技活动中经历挫折,享受成功,插上一对对隐形的翅膀,翱翔在更为广阔的人生蓝天之上。  相似文献   

18.
罗伟彬 《科协论坛》2010,(10):10-11
21世纪,人类迈入了科技创新的时代,创新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命脉,科技创新教育也已成为当代教育孜孜以求的一种价值理念。近年来,福建省清流县第一中学以科技创新教育为特色,结合学科特点,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融科技创新教育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现有各类科技兴趣小组16个,向青少年学生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组织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应试教育”逐步转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教师在认真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的同时,组织学生开展物理科技创新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认识到物理知识与身边事物息息相关,这样能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发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下面就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谈谈我的体会。  相似文献   

20.
正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是一项以科学调查、体验和探究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基础性、社会性科学普及活动。近年来,安徽省芜湖市科协致力于增强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大力推进校园科普工作,在青少年科普教育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在安徽省"变废为宝从我做起——2015年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总结推广会议上,芜湖市科协科普部被评为安徽省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优秀组织单位,该市镜湖区赭山小学被评为2015年安徽省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优秀学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