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暑假补课,屡禁不止 暑假补课,想说停止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严禁利用假期补课,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允许集中补课,办“兴趣班”、“培尖班”、“补差班”总可以吧!甚至连“班”字都不要,“夏令营”、“实践小组”、“志愿队”,就差“志愿军”了。至于赁屋授课,甚至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相似文献   

2.
巧配“良药”不言苦——浅谈批评的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话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笔者认为,甜口“良药”更能治病,顺耳“忠言”更易入脑。在批评教育学生时若还停留在“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的水平,其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产生零效应甚至负效应。那么,如何使批评之“良药”不苦涩甚至甜口,让教育之“忠言”不逆耳甚至悦耳,从而产生正效应和潜效应呢?一、顺“天时”,应“地利”教师在批评学生时,除了要注意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外,还应注意选择适宜的时机和场合,做到顺“天时”,应“地利”,以使批评收到正效应。笔者认为,在下列情境下暂不适宜批评学生:在…  相似文献   

3.
在当下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现象减少了,师生互动增多了,学生活动也增多了,课堂甚至由以前的“万马齐喑”变为“喧腾热闹”。但在长期的听课中,我们发现,许多热闹只是一种表象。虽然学生嘴动得多了,甚至身、手动得也多了,但是,学生只是“身活”而非“心活”、“脑活”。“心之官则思。”如何让学生真正地动起“心”,真正地激活语...  相似文献   

4.
周凯 《青年教师》2006,(4):56-57
离开网络电视:就像生活没了灯 过了7天“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日子,史英婕的生活大多是发呆、看书、逛街、打电话、睡觉,她感到“郁闷”“痛苦”,甚至“大骂而且特讨厌那个出主意要做这个调查的人”。活动结束后,史英婕就开始疯狂地看电视和上网,过着“日夜颠倒”的生活,甚至打网络游戏打到凌晨5时。  相似文献   

5.
谈起作文,许多同学心有余悸,甚至谈“文”色变。作文成了同学们高考中的“拦路虎”,甚至是“心中永远的痛”。其实,写作并不是一件难言的苦差,只要找出写作中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就不愁治不好“作文病”。  相似文献   

6.
在备考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考生往往出现或长或短的思维迟钝,甚至停滞不前的现象,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高原现象”。这一时期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期或转折点,学生可能走出“低谷”后冲上“浪尖”,也可能坠入“深谷”而无奈,有的考生因此失去信心,有的情绪波动很大,产生焦虑、紧张、不安甚至恐惧。对此现象如果置之不理或处理不好,必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效果,甚至导致高考的失败。老师应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来突破复习备考的“高原地带”,具体对策如下:  相似文献   

7.
“高原现象”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甚至下降的现象。处在“高原期”中的教师,工作热情下降,前进动力不足,甚至出现个性萎缩、职业倦怠,工作和自身发展很难再上一个新台阶。笔认为,要突破“高原现象”,就必须强化教育科研意识,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教师角色由“教书型”转向“专家型”。  相似文献   

8.
齐齐 《宁夏教育》2006,(6):69-69
现在各种儿童“兴趣班”、“特长班”的生意特别红火。有的文章甚至宣传人的成功完全取决于早期教育,把早期教育完全等同于天才儿童的培养。事实上这种“急功近利”、“拨苗助长”的早期教育只能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甚至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伤害。  相似文献   

9.
陈歌 《海外求学》2004,(6):14-19
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签证难”、“周期长”是困扰中国学生留学爱尔兰的“头痛”问题,在2003年3月以前,长达一年甚至更长的签证处理周期,致使很多中国学生不得已废弃了现有的英语考试成绩、错过了申请学校的开学日期,甚至最终使留学计划搁浅。正  相似文献   

10.
陈广媚 《甘肃教育》2010,(17):27-27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不少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刻意掩饰,“严加防范”,甚至连父母也不容知晓的“隐私”却毫无顾忌地出现在作文中、日记里,由此便产生了所谓的“隐私”作文,而近几年“隐私”作文更是屡见不鲜。面对这一现象,教师有的叹息学生思想复杂,难以驾驭;有的痛恨学生不明事理,办事冲动;有的甚至大肆宣扬,谈虎色变。  相似文献   

11.
对于初中生出现的学习心理障碍,许多教师过去常笼统地归结为“学习不努力”、“理解不正确”、“方法不对头”、“训练量不足”,进而采取的解决方法不外乎课堂反复讲解、个别谈话教育、增加作业训练,甚至严肃批评等。结果自然是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心理方面的问题。只有用心理的方法来解决,才能收到治标又治本、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科学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则是对学习心理障碍的种种现象进行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由于职业教育“先天发育不良,后天营养不足”,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备受冷落。事实上,中职学生大部分是初中阶段的“学困生”,是升学考试的失败者,甚至有个别是“双差生”,带着对自己失望,对前途迷茫,甚至混日子的消极态度走进学校的。  相似文献   

13.
“现在有些大学生,甚至研究生、甚至教师、甚至博导,写出字来没法看!”2008年11月30日,周有光、许嘉璐、欧阳中石等学者围坐一堂,在“汉字?书法?文化高层论坛”上,谈及当前汉字书写的窘况,似乎都有些激动。许嘉璐回忆起自己上大学时的情况,“连学校办事员书写的通知都非常漂亮”,到文化、教育部门做事,“写好字”是最基本的一个条件。有学者则对中国书法界提出尖锐批评,指出一些书法家没有担负起社会责任也是全民书写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然而,这里面有没有教师的责任呢?  相似文献   

14.
在“教书匠”和“教育家”之间,人们通常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教育家”,而对于“教书匠”则嗤之以鼻。选择“教育家”,想成为“教育家”,虽然,这样的近乎完美、近乎终极性目标的达成有很大的困难,甚至没有多少可能,但是,其愿望是美好的,其勇气也是可嘉的,其志向也是高远的;然而,轻视甚至贬斥“教书匠”的做法就值得商榷了。“教书匠”怎么了?匠者,在某方面很有造诣的人。手艺精湛的人被称为“能工巧匠”,文学大师则被称之为“文学巨匠”。匠人不仅没有什么不好,而且,还很不简单。我们的学校,不是“教书匠”多了,“教育家”少了;而是夸夸其谈的所谓的“教育家”多了,实实在在的“教书匠”少了。  相似文献   

15.
张朝全 《河北教育》2010,(11):27-27
如今,各地的“新模式”、“新理念”层出不穷,带动了“教育考察热”。然而,不少地方、学校的“教育考察”却流于形式,甚至成了一些人旅游观光的幌子。那么,如何让教育考察真正发挥作用,不辱“取经”使命呢?  相似文献   

16.
时至今日,甚至在我们中小学教师的日常口语中,“差生”(通常指学习成绩落后者,如果品行也不好,那就是“双差生”了)出现的频度仍然很高,有的学校甚至在年度考核中,专门设有“辅导差生”这一项——甚至每人分配两个名额,按学期与学年考试的成绩,评定辅导“差生”的等第与成绩!我的念小学六年级的女儿几乎每天回家时,都会说到一些关于“差生”的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学生情感态度外露,两极表现明显:取得好成绩时,高兴得甚至忘乎所以,豪情万丈;一旦失利又极端苦恼,甚至悲观失望。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情感态度的重要作用已被很多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所认识。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把情感态度作为目标之一。如:在情感、态度方面,对不同年级分别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喜爱图书”“有表达的自信心”“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些党员、干部经不住错误思潮和不良风气的侵袭,对党和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的价值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甚至以丑为美,以耻为荣,善恶颠倒.是非混淆。在有些人的头脑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实际上已被利己主义和“及时行乐”所取代,人民的“公仆”也变成了人民的“老爷”,有的甚至堕落为腐败分子、违法乱纪分子。  相似文献   

19.
劳云 《家教指南》2005,(12):6-6
时下,为了让孩子成“龙”成“凰”,无以数计的家长们为城市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格外引人注目——他们领着、载着、催着,甚至打着、骂着,让孩子去读“特长”上“补习”.全然不顾孩子的意愿!  相似文献   

20.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教师很忌讳“讲”,甚至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了。不少教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自己教学的一个原则,尤其在执教观摩课、示范课、评比课时,更是不敢越雷池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