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研究者多认为《九歌》中的《河伯》因祀河而产生。但其是否源于楚人祀河,却历来有争论。考订文献,楚人至少三次至河或涉河,并由楚"以祀代战"之宗教习惯,结合《左传》"楚人祀河"的记载而推定,楚人每至河必祀河神而求佑护,祀河神时必歌舞以娱之,因而产生了《河伯》。而切盼楚国强盛的屈原,对楚庄王为"问鼎中原"而胜晋祀河,与对蓝田大战楚惨败而失去"问鼎中原"能力之事件,同样刻骨铭心,故在整理《九歌》时特意将胜晋祀河产生的《河伯》,与祭祀蓝田大战楚军士亡灵而产生的《国殇》一同收录。  相似文献   

2.
黄河之祀与河祠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是早期黄河的简称,从河伯演变成河神,河神的信仰崇拜乃至以后的祭祀,被中国历代统治者作为礼制的一部分。秦汉定礼制,河祀为常制,国家祭祀河神的地点也选择在黄河东西岸边的临晋、河中府(蒲州府)。其后河神封号多与岳镇海渎拱卫社稷的作用有关。明清地方上出现一些河渎庙,当与黄河泛滥,人们祈佑河道安定有关。河祀与河祠反映了黄河在国家、地方礼制和保佑民众安全中的作用重大。  相似文献   

3.
尤海 《华章》2010,(27)
商周时期,"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地处南夷的楚人尤其"信巫鬼,重淫祭".楚上层贵族的祭神、祭祖等活动在传世文献中多有描述,而近年出土的关于楚人祭祀的简帛记载了大量关于下层民众祭祀活动的信息,这为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楚人祭祀活动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4.
碑刻文献作为重要的"同时文献",未经改动,相比经过历代辗转传抄的传世史书,更为真实可靠。利用碑刻文献可正史之讹,补史之缺。本文通过出土碑志来补正《魏书》记载之误,以使这些宝贵的文献材料得到更为科学有效的利用。  相似文献   

5.
从汉字构形角度出发,通过对"福"形源的剖析及对文献的考证,可以知道在古人的观念中,"福"是一种以酒祭祀的活动,其本义就是求福,泛指幸福,后来由本义又引申出祭祀用的酒肉,以及求神保佑、造福的意义.另外,《国语·晋语二》中"福"的意义应为祭祀后剩余的酒肉,而非《汉语大字典》、《辞源》所注释的"福,胙肉也."  相似文献   

6.
叫我第一名     
<正>故事梗概:高中生卢大奕在与同学沈小凡的"较量"中总是占下风,于是心生嫉妒。一次偶然的机会,卢大奕遇到"河神",于是许愿"自己成为第一名"。卢大奕如愿以偿,可是他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成就感,反而感到羞愧难安,"河神"也回忆起自己因为作弊而付出的代价。最终,在沈小凡的自我剖析中,卢大奕和"河神"幡然醒悟,明白了努力才是通往成功的唯一捷径。第一幕  相似文献   

7.
"成于乐",真的是指君子道德学问与音乐修养的和谐完美之境吗?通过解读《周礼》、《礼记·乐记》等文献,笔者认为,古代的乐实际上是祭祀行礼的表演形式,祭祀行礼的场面因而被称为"礼乐之文",它的井然有序离不开乐官系统的指挥、调控.这种指挥、调控正是孔子所说的"节礼乐".当一个大司乐、大乐正那样的祭祀行礼的主持人,在孔子看来,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就.或许.这样理解"成于乐",才更能了解孔子.  相似文献   

8.
从文字训诂的视角出发,以传世文献中对"格物"之"格"的主要训释为切入点,对"格"的字义进行考证。研究发现,"格物"之"格"可释为"来、至""捍御""穷、究""正""量、絜"等。不同思想流派对"格"的释义截然不同乃至针锋相对,这也是他们不同格物观念及学说体系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古文字和传世文献材料,结合闽方言探讨"(大)"字的形、音、义问题.认为诸家论"(大)"象一种刑具是正确的.在甲骨卜辞中,"(大)"字可作名词和动词.闽方言中表示抓捕意义的动词,其本字即此"(大)"字.后世典籍罕用"(大)"字,盖因其基本义可由"执"、"梏"取代之故.  相似文献   

10.
《初中生》2008,(Z9)
【技法阐释】即物明理,即就着眼前的某种具体物象来阐明一个抽象道理的写作方法。它在哲理性散文中最为常见。三国魏末文学家嵇康曾说过:"顾兹桐而兴虑,思假物以托心。""假物"即借物,"托心"就是把作者主观的情与志寄托于客观的物和象中,  相似文献   

11.
陆贾是西汉初地主阶级政论家、思想家。他将儒家“仁”“礼”上升为“天道”的内涵,最高道德本体,提出恃“天道”而处世事的“怀道者”范畴。将“怀道者”分为君、贤二类,强调威权与仁义结合的“圣”“君”合一思想,为西汉君主专制作合法性论证。同时,陆贾又通过对“怀道者”与“避世者”的区别,批判了当时的神仙方术之士不理世事、不济国艰的道家之徒,突出表现了他的新儒家治世思想。  相似文献   

12.
明代沈鲸的《鲛绡记》传播甚广,影响深远。但长期以来,戏曲研究者多囿于清人成说,仅从正史中查考宋代人物行谊,遂使本事失考,出现诸如"其姓名事迹,皆属假托"、"事无所本,全出虚幻"等误解。事实上,明代创作家多从小说中汲取素材编演所成,几成惯例。至于《鲛绡记》的本事,主要依据明初李昌祺的文言小说《琼奴传》之人物、事件构建故事情节框架,亦间采《宋史》及《贾云华还魂记》、《香囊记》等小说戏曲素材,以成就一部适应民众欣赏趣味和娱乐需求的著名剧作。  相似文献   

13.
贾樟柯的电影《世界》巧妙选择“世界公园”这样一个有着多重隐喻意味的人造景观作为叙事场所,客观真实地描述了“北漂一族”这一城市边缘人群精神世界迷失的历程。“世界”内外空间场所的反复构建直指了现代人类生存的荒诞性。对电影空间场景的精心营造,对小人物的充分关注,对人生真实性的深刻质疑,构成贾樟柯作品的重要特质,使得贾氏电影具有一种无以伦比的真诚和力量。  相似文献   

14.
甲戌本、庚辰本、己卯本是<红楼梦>的三个最为重要的版本,俗称红楼三脂本.1927年胡适在上海得到甲戌本,1933年胡适在北京得到庚辰本,解放后北京图书馆又收得己卯本.诸本发现之后,胡适、俞平伯、陈仲艺、冯其庸、应必诚等对它们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这些发现与研究大大地加强了红学的基础,拓展了红学的研究范围.是红学成为20世纪显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关雎》和《蒹葭》是《诗经》中描写男子追求女子的爱情诗歌,表达的是男子对女子追求的决心和对女子的眷恋之情。本文试通过研究《诗经》中《关雎》和《蒹葭》之间的互文性,希望能更加了解这两首诗的主题、表现手法及人物。  相似文献   

16.
“一从”的意义,应该是凤姐对贾母与王夫人的顺从或对上的顺从。这一特征在整部《红楼梦》中几乎无处不在。“二令”的意义,当然是指凤姐对下的使令。与第一点一样,这一点也几乎贯穿了整部小说。“三人木”的意义其实极为清晰,人木合一,休也。不过这里的休并不是凤姐被贾琏休弃,前已论及,贾琏根本没有休妻的必要。“休”乃是万事皆休的意思。与休妻没有半点关系。  相似文献   

17.
"物感说"是我国魏晋文论中的重要学说,论述的是作家创作中"物"与"情"的关系.陆机在《文赋》中论述了作家有感于四时景物而产生创作的冲动,刘勰则将"物"的内涵扩展为一切客观外物,并强调了"物"与"情"的互动关系,钟嵘则进一步将社会生活纳入"物"的范畴,并将"情"推到了至高的地位.同时,刘勰和钟嵘还进一步论述了作家如何写"物"以传"情".庄子的"至乐"说、《礼记*乐记》中的音乐理论、蔡邕的"肇与自然"说,是这一学说的理论基础,前人及时人的文学创作,也是这一理论产生的创作源泉.  相似文献   

18.
文章结合多部古本《石头记》以及"脂批",认为"终身误"与"枉凝眉"两首曲都是通过宝玉的口吻讲述了"宝黛钗"之间的情感纠葛。"终身误"的主人公是宝钗和黛玉,而对宝钗有所侧重,它是形在宝钗,神在黛玉;而"枉凝眉"的主人公也是黛玉和宝钗,而对黛玉有所侧重,其中又时刻闪现着宝钗的身影。这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也是曹雪芹表达的真实情感。  相似文献   

19.
韩愈的“五原”思想,基本上代表了韩愈哲理思想的整体内容。细究之,韩愈的哲理思想严格意义上不能被称作哲学。韩愈重点讨论“仁”“义”问题,甚至他津津乐道的道也紧紧围绕着“仁”“义”大做文章,试图构建实践行为的道德律令。故而,韩愈的思想与其叫作哲学,不如叫作仁学。韩愈竭力将思想与自身的实践,与现实的生活紧密相联,力搏佛老的同时,使其“五原”,甚至韩愈的整个思想跳出了纯理论的窠臼,具有了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贾谊《诗》学寻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新近出土文献,分析了贾谊引用《诗经》与四家诗的异同,注意到贾谊说《诗》以“雅”,“颂”为主的事实,说明贾谊的《诗》学继承了春秋官学中“以诗为教”的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