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少年日记》2008,(5):65-66
鲁迅小时候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他的记忆力很好。人家念二三十遍才记得熟的东西,他念两三遍就能背了。他这样能背,老师就让他比别人多背一些,甚至曾经让他一本书一本书地背。他还是背出来了。当然,鲁迅读书不光凭自己的聪明伶俐,还依靠自己的勤奋。  相似文献   

2.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他从小读书刻苦勤奋。当他发现自己背诵课文、记生字,总是没有别人快时,就暗自说:“让我下苦功,来增强记忆力吧!”于是,别人背诵课文两三遍,他要背五六遍。这样一来时间就不够用了,有时读书到深夜,第二天还要早早起来,进行晨读。由于他每天晚上睡得晚,早上常常醒不来,耽误(dānwu)了晨读。他想让母亲喊醒自己按时起床,但母亲心疼他,并不按时叫醒他。有几次都睡过了头。这可怎么办呢?有一天,司马光看见后院里放着一段圆木头,他灵机一动,心里想:“有办法了!”司马光把圆木头擦干净,放在床上当枕头。晚上就…  相似文献   

3.
有的中学生喜欢读小说、中外名著,几十部、上百部地读,但别人问他这些书主要观点好在哪里,差在何处,他却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努力搜索,感觉如枯肠。这样读书,自己的脑子只起了一个漏斗的作用,读得再多也只是过了一遍,没留下什么东西。要把读过的书变成自己的东西,就得学会作读书笔记。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相似文献   

4.
英语单词多如牛毛,怎样才能把这么多单词背下来呢?背单词的方法之一:每次都大量地背。因为自己不比别人聪明,所以背完单词,别人忘掉五分之一,自己决不会比别人忘得少。别人每天背10个单词,自己却可以背100个单词,忘掉五分之一,还剩80个单词,是别人最聪明状态下的10倍。每天背100个单词是最低限。其实背到后来你会发现这个要求并不高,一个月后,您可能自然而然地就背到300或者500单词。这100个要分成四组来背,上午30个,中午10个,下午30个,晚上30个。第二天早晨复习以前没背下来的单词。一边看一边读每个词的读音,默读也成。看完后回忆一遍,回…  相似文献   

5.
晚唐诗人汪遵年轻时家里十分贫苦,为了生计不得不在县衙里当了一名衙役,可是他对自己鞭笞乡民、催捐逼税的走狗地位很厌恶。为了摆脱自己这种可悲的处境,他开始拼命地读书。家里仅有的几本书读完了,他就向别人借书,并连夜抄录,苦读强记。就这样,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秦汉散文,六朝诗赋,他几乎都读遍了。读书之余,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悄悄琢磨诗艺,练习写诗。时间久了,绝句诗越写越好。可是他对自己的身份处境很自卑,作品从来不肯让别人看。所以,一直没有人知道这个在县衙里做差役的年轻人会写诗。当时,汪遵在县衙里认识了一个小有名气的诗人…  相似文献   

6.
小同学们一定知道司马光吧,当然,司马光不仅仅做了“砸缸”这一件事,他是北宋时代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还写了《资治通鉴》。司马光小时候记忆力较差,别人读一篇短文,三遍五遍便背熟了,差一些的十遍也就差不多了,可司马光非背个二三十遍不可。同学们背熟后,都出外游玩去  相似文献   

7.
板桥读书     
清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对读书颇有研究。他小时候并不比别人聪明,然而读书却很用功,很自觉,能自己激励自己。人们夸他读书记性好,善于记忆。其实,不是这么回事,而是善于诵读罢了。一、求精郑板桥主张读书要有选择,以精为本,掌握重点,分清主次。他在《板桥自序》中云:“板桥居士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惟精才能远多,徒多徒烂耳。”古往今来书籍浩如烟海,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读遍天下所有的书籍。他说:“五经、二十一史、藏十二部,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汉魏六朝,隋唐两宋诗人,家家都学,便是蠢才。”读书若不善选择,势必如板桥所言:“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是一个读书不知疲倦的人。读书忘记睡觉,读书忘记吃饭,是常有的事。他曾经号召我们的干部,要养成看书的习惯,使看书占领工作之外的时间,他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了。读者可能提出这样一个问  相似文献   

9.
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想比别人获得更大的成功,单纯地付出努力还不够,还要设法走捷径。不要期盼自己比别人幸运,也不要指望自己比别人更聪明。从智力上说、从机遇上说,每个人都和别人差不了多少,想超过和所有那些跟自己差不多的人,就一定要找出捷径!背英语单词也是如此。背单词捷径的第一条,就是:每次都一定要大量地背单词。因为你并不比别人聪明,所以背完单词,别人忘掉五分之一,你自己决不会比别人忘得少。然而,别人每天背十个单词,你却背一百个,忘掉五分之一,还剩八十个,是别人最聪明状态下的十倍。因此,每天背一百个单词是最低限。其实背…  相似文献   

10.
名人读书法     
名人读书法茅盾在一九四二年曾总结过他的“三遍读书法”。他说,读书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就读完,这好比坐飞机鸟瞰桂林全景;第二遍要慢慢读,注意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归结起来,这三遍就是鸟瞰式(求得初步印象)——精读式(品味作...  相似文献   

11.
开原市民主小学在语文教学改革方面,步伐较快,构建并实施了“一二二”教学模式,即加强“一读”,突出“两写”,坚持“两背”,取得了良好效果。一、加强“一读”,促进语言内化民主小学的领导和教师认识到,读书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他们提出,语文课上,学生读书量要足,面要宽,目的要清,形式要多,效果要好。1.量要足。他们让教师牢记:书是学生自己读会的,不是老师讲会的,更不是老师问会的。他们要求每节语文课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不得少于15分钟,把读贯穿全过程,环环有读,把书读熟。2.面要宽。他…  相似文献   

12.
从最懵懂的童年岁月,他就已经为自己选定了要走的路。当别人在校园里读书,交朋友,他只能孤注一掷地擎着"热爱"的大旗走上音乐之路;当别人追捧着潮流,他站在原地,凭借独具一格的造型与音乐引领潮流;当别人在黑暗中自我消沉或是另寻出路,他在暗夜里点亮头顶的一整片星空……他是权志龙,曾发誓"绝不对任何人展现自己的软弱,即使镜子里的自己"的少年。  相似文献   

13.
我国从古至今,读书之“三”的范例,不胜枚举。现摘编10例,以飨读者。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读书提要分“三步”:他谪居黄州时,每次读《汉书》都作“提要”。第一步是抄一段,第二步用三个字为题,第三步用一个字为题。后来,别人只要提出某段的头个字,他就能背出来。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相似文献   

14.
学法指导     
怎样才能快速记住单词第一要诀:一定要大量地背因为自己不比别人聪明,所以背完单词,别人忘掉五分之一,自己决不会比别人忘得少。然而,别人每天背十个单词,自己却可以背一百个,忘掉五分之一,还剩八十个,是别人最聪明状态下的十倍。每天一百个是最低限。其实背到后来你会发现这个要求并不高,一个月后,您可能自然而然地就背到三百或者五百。这一百个要分成四组来背,上午三十,中午十个,下午三十,晚上三  相似文献   

15.
背英语单词的第一条捷径:每次一定要大量地背。因为自己不比别人聪明,所以背完单词后,别人忘掉1/5,自己决不会比别人忘得少。然而,别人每天背10个单词,自己却可以背100个,忘掉1/5,还剩80个,是别人最好状态下的10倍。每天背100个单词是最低限度。其实背到后来你会发现这个要求并不高,一个月后,你可能自然而然地就背到300个或者500个单词了。  相似文献   

16.
抄书助读法     
明朝负有盛名的文学家张博幼时天资并不聪颖,喜欢读书,但记性不好,读后好忘,他曾写自己脑袋笨。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每读一篇文章,就整整齐齐地将文章抄一遍,边抄边在心里默诵。抄完后再朗诵一遍,马上投入火炉烧掉,重新再按一遍,这样往返六七次,一篇文章等于读了十几遍,自然记得熟了。为了勉励自己,他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七录书斋”。明朝的顾炎武少年时读《资治通鉴》,每天读书后还照书抄一遍。他读完一百多万字的全书,又得了一部手抄书,印象也更加深刻,真是一举两得。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粱启超热情地向人们推荐的读书方…  相似文献   

1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句古训。当别人的要求与自己的心愿相违时,人们常常想起这句古训,并以此为由推托或拒绝别人的要求。但是,许多为人父母者在对待孩子时,却常常忘记这句古训,往往把一些自己小时候没做过或没做成的事强加给孩子做。孩子刚牙牙学语,父母便要他念儿歌背唐诗;孩子刚完成蹒跚学步,父母便要他学跳舞弹钢琴;孩子刚会看图说话,父母便要他练书法画国画甚至演算小学的加减法。父母们当然是认为这是“为了孩子好”,其实真是难为了孩子。将心比心,父母们不妨自己试试看。就拿背唐诗来说吧。经典的唐诗有三百首,如果父母们陪着孩子一起背,即使只背一百首简单一点的唐诗,父母自己能否坚持把这一百首唐诗全背出来?即使背出来又能否真正理解诗中的含义?说实在话,要背一百首唐诗是很难很难的事!恐怕现在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也不一定人人能做到吧!拿成人自己也  相似文献   

18.
<正>茅盾是与鲁迅、巴金、郭沫若齐名的大文学家。他的读书法是好书读三遍,其实许多名著他不止读三遍,有的熟读成诵。他的文学成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他阅读的成功。对于读书,茅盾先生认为:"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kàn)桂林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节段落的结构;第三遍就要一段一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记忆它精练的字句。"第一遍是"鸟瞰式",即粗读。迅速地读一遍,让大脑留下个初步印象。第二遍是  相似文献   

19.
茅盾在一九四二年曾总结过他的“一遍读书法”。他说,读书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就读完,这好比坐飞机鸟瞰桂林全景;第二遍要慢慢读,注意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归结起来,这三遍就是鸟瞰式(求得初步印象)——  相似文献   

20.
朱芳 《高中生》2015,(10):44
亨利·沃德·比彻还是小男孩时,一天,老师把他叫到讲台前,要他将新学的课文背诵一遍。比彻是个勤奋的学生,背诵一篇课文并不是什么难事。他满怀信心地清清嗓子,张口就开始背诵。才背了个开头,比彻就听到身旁的老师重重地对他说了一个"不"字。比彻停顿了几秒,心想,是不是自己背错了?看到老师和同学并无反应,他犹豫着继续往下背。几分钟后,比彻的背诵又被老师一连几声"不"打断。他慌了,感觉一定是自己背错了,变得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