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2 毫秒
1.
一位知名学者将自己的书房叫做“跬步斋”,把几十年的学术研究成果汇编成集,书名叫做《跬步斋读思录》。一位颇有建树的学者,为何给自己的书斋和成果取了这么一个低调的名字?对此,他是这样回答的:“读书做学问不能求速成,其‘功在不舍’。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其效在慢读、多疑、慎思。反之,必然沦为虚学。”“跬步斋”主人这席话,我们不能简单理解为学者的谦虚。就其深刻性而言,它道出了读书做学问的真谛,是极为宝贵的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2.
积累的技巧     
善于积累,是记的基本功之一。我们常说的“厚积薄发”,就是指记要有积累,只有在积累的基础上,才能写出富有时代特色的报道来。有些记把采写好稿的希望寄托于偶发事件,寄托于自己的“小聪明”,是急功近利的表现,必然会以失望而告终。  相似文献   

3.
话语     
《青年记者》2007,(24):4
“民主的‘主’如果少了一点就会变成‘王’,作为执政党,就要有自觉的民主意识,以人为本,才能获得人民的拥戴。” “股市总会有泡沫的,没有泡沫,不称为股市,问题是泡沫太多还是太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考证,也叫做考据。在清代,义理、词章、考据被认为是三个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学科。”…这是季羡林先生《为考证辩诬》一文开头的话。或许是极左思潮下的某种需要,也或许是因人废言(现代学者中大力提倡“考据”的是胡适而不是鲁迅),学术研究中的“考据”方法曾经被批判和否定得一无是处。季先生的《为考证辩诬》批评了关于“考证”的种种误解。显然,季先生是提倡考据方法的。近几年出版的一些谈名人读书治学的著作,提倡“考据”的还有一些:1999年三联书店出版的胡适《读书与治学》,更是大力提倡学术研究中的考据方法。三联书店近来出版的《量守庐学记》、《量守庐学记续编——黄侃的生平与学术》、《励耘书屋问学记——史学家陈垣的治学》、《蒿庐问学记——吕思勉生平与学术》等等,也都是把考据方法作为治学的关键。为什么会这样?季先生在《关于义理、文章与考证》中一语道出了其中真谛。  相似文献   

5.
沈阳军区某师连年被《前进报》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而这个师的新闻报道骨干先后有3人“鱼跃龙门”进入上级新闻机关,在“顶梁柱”被抽走的情况下,为何还能使新闻报道实力不减?这全得益于政委张耀才抓新闻报道工作的三条妙计。第一计:从“跳槽马”引出“过河卒”近两年,该师先后有3人被抽调到上级机关和新闻单位,有人惋惜道:“培养一个搞报道的不容易,放走太可惜卜’每当有人担心本单位的报道会受损失时,张政委便直言不讳地道出自己的观点:“向上级输送人才也是单位的荣耀和功德,更何况有了‘跳槽马’会引来‘过河卒’,因为跳…  相似文献   

6.
解析新闻"娱乐化"倾向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现在许多人都在感叹“娱乐当道”。的确,目前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迅猛变化,消费主义观念渗透到文化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在社会上风行起娱乐的热潮。“‘电视娱乐热’让观众过足了‘娱乐’瘾。每逢‘非常周末’,观众就会‘欢乐总动员’,搭上‘幸福快车’,走进‘快乐大本营’,摆起‘七星大擂台’,或相约‘非常男女’,过一个‘快乐星期天’。‘娱乐’旋风感染了电视界”。“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于2000年5月进行的北京居民电视收视行为与收视意愿的调查显示,北京人每天收看娱乐综艺类节目的平均时长为46.3分钟,这一收视时长在本次调查所列的11类电视节目中,次于影视剧节目(74.8分钟),高于时事新闻类节目(38.3分钟),位居第二。”  相似文献   

7.
2010年3月11日,临海新闻网刊登了一篇题为《记市“十大杰出女性”市中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谢娟娟》的通讯。其中有一段话:“在谢医师的科室里,记者还看到一个最怪《告知》:因思想高度集中,讲得太嘈杂会影响工作,请免讲‘谢谢’‘拜拜’‘再见’,恕却之不恭了。”谢医师的意思是,请患者不要讲谢谢之类的客气话,恕我不能接受。她使用了成语“却之不恭”。“却之不恭”是拒绝接受吗?  相似文献   

8.
《四库全书总目》的考据准则可正面归纳为博、精二字,其负面准则有“十弊”,即纯以臆断、辗转稗贩、荒陋疏舛、烦琐寡要、不注所出、漫无别择、穿凿附会、不辨真伪、罕逢新义、不必辨而辨。《总目》本身所总结的“考据八失”,与我们所归纳出的“考据十弊”大体相合。  相似文献   

9.
笔者曾对编辑学研究过程中出现和存在着的流派现象——“框架流派”和“积累流派”有过初步的探讨。人们可能为这一现象的出现会产生理论的繁荣局面而鼓舞;或许,对“积累流派”的作为更寄以热切的期待。然而无论如何,人们更关注的问题可能不是流派的不同主张,而是哪种理论对编辑实践有更大的指导意  相似文献   

10.
“被同学们一致评为学校‘校花’的漂亮女孩,虽然天生丽质,被女生们羡慕,被男生们爱慕,但是她们却因为自己太漂亮而有不少烦恼。”4月29日,南京一家媒体以《漂亮‘麻烦’多校花好苦恼》为主题,以《长相太出众会被同性疏远感觉太好择偶有困惑》为副题,用图并貌的显方式报道了几位漂亮的或许也是成功的女士的“苦恼”。这些“人物”们的“苦恼”,不光是报纸报道,还要与电视“互动”。因为,在这则新闻的背后还预告了更为生动也更为详细的“苦恼”将会在当晚的某电视频道中播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