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方小说中的人物悲剧大都以女性悲剧为主,本文以她的小说《水随天去》中三个主要人物天美、水下、三霸各自的悲剧命运为主线,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争议,女性在性爱与世俗伦理道德之间的抉择,方方真实地向我们展现了女性在现实社会中的情感困惑的思考,揭露出女性悲剧命运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陈晨 《文学教育(上)》2009,(22):151-151
方方作品中直观的对于悲剧主人公的怜悯和同情,是一种特殊的美,是悲剧主人公在人生苦难中挣扎而呈现的美。方方小说中日常生活悲剧大致可分为物质层上匮乏之悲剧和精神层上荒芜之悲剧。悲剧主体痛苦之来源便可从物质和精神这两方面来探求。  相似文献   

3.
方方小说《万箭穿心》中女主人公李宝莉的悲剧命运源于人性中的"不平之气"和怨,但"不认命"的性格特点又使其有可能摆脱悲剧命运;同名电影既抓住了小说的精神内核、人物特点,同时又结合电影艺术的特点做了适当的改编,但在一些改编细节处理和演员表演上仍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4.
湖北女作家方方的作品《风景》是"新写实"派的代表作之一。《风景》通过一个权力结构,对卑琐丑陋的生存状况进行还原,充分体现了生活的卑琐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5.
新写实作家方方以悲天悯人的情怀直面现实,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文章从方方小说中的人物在"家"中的生存状态——有形家园和无形家园的缺失,从人物对家园追寻的两种方式:坚守与回归、出逃与建立新家,来分析这些人物的悲剧命运及所产生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红美 《文教资料》2008,(25):27-28
<还乡>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作品中大部分人物都经历一种悲剧命运.本文试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分析<还乡>中的悲剧环境和人物的悲剧性格,探讨女主人公游苔莎的悲剧成因及其作品的悲剧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方方的作品中,透过凡俗人生的表象,我们看见的是一幕幕真实而普通的人生悲剧,在外在与内在冲突的相互观照中,作品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上升为对生命本质与人生社会的整体性思索上来,并具有独特的悲剧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8.
萧红小说《呼兰河传》是充满悲剧意识的。这种悲剧意识既源起于她童年时代的寂寞与孤独,与她创作时的心理和情绪也不无关系;体现在作品中,则是环境的悲剧意识,人物命运的悲剧意识和事件的悲剧意识,以及作品的悲剧意识与其"诗化小说"特征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不仅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而且也是世界著名悲剧之一。《窦娥冤》之所以被称为悲剧,自然与作品中塑造的悲剧人物"窦娥"密不可分。在历来的研究中,窦娥悲剧命运的探讨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还是经久不衰,究其根源则是作品中沉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通过对关汉卿笔下窦娥的悲剧命运的解析,追寻女性悲剧的根源,并以此来探索女性悲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方方三部代表作品探讨现实社会中爱情悲剧的成因,在不同类型的悲剧故事中找出共性特征,从主客观角度分析造成悲剧结局的各项因素,感受到方方独特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对悲剧进行了全面论述,对后世悲剧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莎士比亚作为欧洲最伟大的剧作家也深受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影响,然而他是以扬弃的方式对悲剧理论继承的,并在作品中加入与他所处时代相契合的独特风格.本文从"情节整一律","悲剧人物论"和"悲剧‘净化'说"三方面对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进行分析,以达到帮助理解亚里士多德部分悲剧理论和<哈姆莱特>作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方方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许多作品,性别意识越来越强,她开始关注女性形象和女性命运,并表现了深刻独到的见解与领悟。作品中描写了当代社会中女性的爱情与婚姻的悲剧。虽然这些女性没有选择逆来顺受,没有选择隐忍承受,而是奋力反抗、自救,可结果却无一例外地以失败而告终,甚至使自己陷入了更加不幸的深渊而无法自拔,从而使悲剧更加地成为悲剧。  相似文献   

13.
凡俗人生的悲剧——试论方方的市民题材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方是新写实创作大军中重要的一员大将,她笔下的人物形象主要有两大意象群落:一是城市普通市民,二是城市普通知识分子。而方方尤其善于以犀利的眼光开掘深深埋藏在凡俗人生中人性的丑恶与虚伪,将一幕幕真实而普通的人生悲剧展现在我们面前。从方方的市民题材小说入手,再从悲剧产生原因这一角度把凡俗人生的悲剧分为生存的悲剧、复杂人性的悲剧、婚姻爱情悲剧三类。  相似文献   

14.
《万箭穿心》以武汉市井为生活背景,讲述了一个底层人物李宝莉跌宕起伏的一生,笼罩着浓厚的悲剧色彩。本文通过对她悲剧命运外在因素与个人局限的探源,分析方方探求女性命运由寻求外围突破到实现自身突围的飞跃。  相似文献   

15.
萧红的小说《小城三月》主要以孩童"我"的视角来叙述翠姨的爱情和婚姻悲剧,小说并未出现较多悲剧色彩的词语,但是通读全文后我们会发现作品无处不在的悲剧色彩。本文将从人物悲剧、启蒙与被启蒙的失败以及乐景和哀景的描写三个方面,对作品中弥漫的悲剧色彩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银饰》结构上存在悲剧深化和消解的二元结构。作品一方面通过人物的反常化行动与死亡推动悲剧的深化,另一方面又通过人物的死亡和叙事结构来消解故事的悲剧效果。这种深化与消解的二元结构完成了亚氏悲剧理论所提出的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的社会功用。  相似文献   

17.
沈滨 《文学教育(上)》2008,(18):104-105
一个作家,她的悲悯情怀,她对人性的理解,对弱者的同情,对人的基本权利的思考部决定了她的作品方向。方方是个善于思考的作家,她的小说体现了精神的独异性,在对平凡生活的描摹中探寻存在的意义,其中还包含了宿命的意味,她笔下的人物总是具有野草般顽强的生命力,在苍凉的人世里沉浮,在不幸的命运前挣扎,存人生的悲剧里轮回,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以东西方"夫弃"悲剧模式为切入点,对东西方"夫弃"悲剧模式的差异及这种差异形成的不同文化背景进行分析.由于西方文化认为人类的悲剧带有宿命性,人与自然之间是矛盾的、对抗的,主张人反抗自然、征服自然,在同自然的斗争过程中人类的命运带有悲剧性.我国传统文化则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和谐的、融合的,追求中和之美.这种文化的差异对东西方悲剧艺术中人物的塑造和艺术表现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从而产生侧重刻画忍从型悲剧人物或侧重刻画进攻型悲剧人物的差别.本文对一些东西方悲剧有代表性的作品中的典型人物进行较深入、细致地分析,揭示<雷雨>的独特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太原大学学报》2017,(2):68-72
方方在其新作《软埋》中延续了她小说中的存在主义思想,对自为与他者的关系、选择与自由的内涵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关注和思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与选择、彼此之间相互矛盾的关系与萨特存在主义的相关理论相印证,而作者方方在实现存在主义的基础上又对其进行了超越。  相似文献   

20.
老舍作为一位悲剧大家,创作了许多悲剧作品,塑造了许多悲剧人物。这些悲剧人物根据其人生经历、文化程度、性格特点等方面进行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四类:挣扎求生的悲剧人物,因循守旧的悲剧人物,动摇彷徨的悲剧人物和孤独抗争的悲剧人物。每一类型的悲剧人物都有不同的特点,经历了不同的人生,而他们带给我们的震撼却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