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8 毫秒
1.
在《米》的创作中,苏童"第一次在作品中考虑和面对人及人的命运中黑暗的一面"[1]。《米》是作者浇灌的一朵"恶之花",揭示了近代中国的社会之恶,人性之恶,人格扭曲之恶。  相似文献   

2.
付高  邹菊云 《教师》2013,(9):122-124
《纹身》是日本唯美派代表作家谷崎润一郎的处女作,1910年11月发表于第二次《新思潮》。迄今无论日本还是我国,对《纹身》的研究多集中于作品塑造的女性形象,一般认为其女主人公是"妖妇""恶妇"的化身,而且先行研究多侧重对作品的解读。本文通过重新解读《纹身》,联系谷崎的个人经历,并结合当时日本社会的传统女性观,揭示了作品体现的"反俗"女性观:女美则强;女强男弱,并反映出作者对女性的期待:女性应克服一切(包括人类的本能),勇于追求美,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3.
《水浒传》对人性恶进行充分展示,写出了人性恶的普遍性、作恶的疯狂性、作恶的残忍性。《水浒传》对人性恶描写的表现作用有:展现出一个极其黑暗、令人绝望的社会,体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罪恶的深刻批判;丑转化为艺术美,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人性恶的行为引发了除恶英雄的治恶壮举。《水浒传》的人性恶描写也存在严重缺陷。  相似文献   

4.
《醒世姻缘传》与《姑妄言》是明末清初两部通俗世情小说,皆以平民家庭生活为其主要内容,其中对惧内现象的描写尤为精彩,从中笔者归纳出男人惧内、女人泼悍的社会、经济、生理、心理因素。惧内现象昭示着男权文化的式微及妇道教化的失败,也体现了妇女对低下社会地位的不满,对一夫多妻制的反抗。而作者对"悍妇"的丑化、兽化,对其悍恶行为的极度夸张,正泄露了男权社会的恐惧与无奈。  相似文献   

5.
日本的"私小说"产生于日本特定的社会环景.田山花袋的《棉被》则是日本"私小说"的先河.《棉被》是作者"人性"的自供状,是田山花袋灵与肉的内心搏斗过程.简单地把"私小说"斥为作家个人感情的无病呻吟是不公平的."私小说"也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影响.《棉被》写出了道德战胜肉欲,强调了人的社会道德与责任,维护人伦与家庭,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电视剧《甄嬛传》和电影《蝴蝶梦》都改编自比较流行的同名小说,两者的主要相似之处在于都存在一个从未出场的女主人公:《甄嬛传》中的纯元皇后和《蝴蝶梦》中的丽贝卡。从艺术表现手法来看,她们都是贯穿全剧必不可少的隐形主角,是推进情节的重要因素;而从伦理上讲,她们却分别代表了善与恶这两个极端。通过对她们的分析,观众和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剧作所处的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以及人性的善与恶。  相似文献   

7.
作者从《红字》出发,分析了霍桑在《红字》中所使用的象征手法,指出实际上是包含了某些隐秘的意义,展示的是霍桑对所处时代认识的困惑;他对宗教的虚伪进行了无情的讽刺,但却走不出他思想上的困惑.他认为人生都有"恶",人的一切罪行皆来源于内心的"恶","恶"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唯有死,才是真正摆脱"恶"的唯一办法.  相似文献   

8.
《枕头人》是英国直面戏剧代表作家马丁·麦克多纳第一部被翻译、引入中国大陆的戏剧作品。剧中的主要冲突围绕着“作者是否要为文学艺术之恶负责”的伦理困境展开,引发了学界的广泛探讨。为回答这一疑问,在研读《枕头人》原文的基础上,有必要回溯文学之恶的美学传统,剖析作者在文学之恶中扮演的角色,思考暴力、血腥等表现人性之恶的文学母题的存在价值与社会影响。该剧的意义并不单在陈列人性之恶、文学之恶,更是在挖掘恶、解剖恶、超越恶,以人文关怀式的目光,直面命运的黑暗。  相似文献   

9.
正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赵声良研究员新作《东京往事》,于2018年8月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分上、下篇,共23章。作者通过在日本成城大学七年求学生活的记录和回忆,介绍了日本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东京往事》内容是作者在日本的亲身经历,一点一滴细致入微的观察,把日本特色文化"奈良印象"、"生花之道"和"洗澡那些事"等介绍给广大读者。本书充分展现出中日文化的历史渊源与日本文  相似文献   

10.
"没有女性便没有文学",女性永远是文学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正因为她们的存在,文学才如此多姿多彩,《左传》中就出现大量形象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从总体上来说,《左传》秉承"书美以彰善,记恶以惩戒"的宗旨,将女性形象分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两大类,那些具有敏锐政治洞察力和卓越才识的女性是作者褒扬的"善"的典范,而那些荒淫糜乱、心地恶毒的女性则是作者贬斥的"恶"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孙雅琦 《天中学刊》2012,27(3):99-101
《伪满洲国》对日本军人形象的描写突破了"鬼子"形象的模式化,同时刻画了亲切平和的日本平民形象,带有很大的独创性。当然,这样的创新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不足之处。"日本人"在《伪满洲国》中蜕变的原因,除了作者陷入了她惯用的"温情写作"模式之外,还与作者当下生活的文化背景和文学全球化的时代背景有关。《伪满洲国》在日本人形象塑造上的突破与不足,都代表了中国文学对于日本人形象塑造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阶段。  相似文献   

12.
莫里森的《秀拉》以生命之美书写了黑人女性的自我成长、友情与爱情、生与死、善与恶,展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从而探索了"黑人性"的价值意义。在平等对话的立体模式中建立起来的生命美学,将有助于对莫里森思想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尖锐形式的恶是文学的表现。《洛丽塔》与《黑暗之地》这两部小说都用第一人称诚实地交流表达出对恶的严格道德上的认识,其中的主人公都涉及父女乱伦与强奸,在怪癖、丑陋的变态与病态空间里讨论人们尚不熟悉的恶的美学,表达了作者不同的创作主题。纳博科夫通过亨伯特与洛丽塔之间的畸形恋情描写探索了伦理道德世界的复杂人性;格伦维尔创造阿尔比恩的恶的形象充分说明了男权话语霸权对男女双方造成的身心伤害。  相似文献   

14.
王玲 《华章》2007,(4):126-126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小说《紫颜色》通过对小说主人公西丽亚人生命运转折的描绘,揭示了作品要求妇女解放的女性主义和解决对黑人种族歧视的反种族主义的主题,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敲起了警钟.《紫颜色》充分显示了艾丽斯·沃克对黑人妇女命运的关注,其"女性主义"思想与创作逐渐走向成熟的轨迹也清晰可见,从中可看出作者对女性主义文学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沉沦》,《田园的忧郁》都是创作于日本私小说正盛行的时代。但《沉沦》与《田园的忧郁》等日本私小说又有不同,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开掘主人公心理的社会根源,一是作者在平静的描写中更敢于暴露自己的感情。这是《沉沦》对日本私小说的突破,这种突破的意义在于文学上开创了健康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人格上捍卫了作者的尊严。  相似文献   

16.
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白夜行》中的雪穗自幼就是城府颇深的女孩,学生时代成长为行走在灰色地带的少女,长大成人后更定格为貌美如花却蛇蝎心肠的女人。雪穗可作为东野圭吾塑造的"扁平人物"恶女形象系列的代表:为了掩盖不得已的恶行连续犯下新的罪行,生活在犯罪与伪装交织的网中。这一形象即源于作家的女性观,也展示出鲜明的时代色彩。  相似文献   

17.
《罗生门》是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一部重要作品。小说的审丑艺术表现在对人的生存环境和人性之丑的大胆揭露,作家个人痛苦的成长经历、对所处日本大正时代社会的不满及西方文学的影响则是形成作家审丑艺术的重要原因。芥川在《罗生门》中以审丑的方式深刻地批判了现实社会,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和人性由善变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刻画。  相似文献   

18.
看《收获》     
本期《收获》一扫上期的沉闷,呈现出一派茂盛喧哗。作为头条的徐则臣的中篇《苍声》,以一种生猛、冷峻、凌厉、残酷的姿态书写成长主题,"像生铁一样发出坚硬的光"。小说是作者"花街"系列的延续,徐则臣向以"少年老成"闻名,比之他以往的作品,这篇作品一反沉稳温和的风格,而有了一种倾斜之美。这种倾斜体现在,少年木鱼在善与恶的交锋  相似文献   

19.
《喂——出来》是日本著名短篇小说家星新一创作的一篇科幻微小说,被收录在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的人教版初中《语文》八(下)中,就本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深度解读文本,说明作者正是通过对这样的人物群像的描写,揭示了现代社会人活着的悲剧性根源和存在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凯特·肖邦是20世纪著名的女性作家,所著一千字短篇小说《一个小时的故事》浓缩了女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和各种二元对立力量的角逐。文章通过分析文中的喜悦与悲伤,强大与弱小,熟悉与陌生,生与死,善与恶,男性与女性的二元对立来表现作者对男性和婚姻的复杂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