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氏类音字汇》是一部反映百年前盐城话语音系统的方言韵书,书中记录了五个声调,从古声调角度可以看出这五个声调的来源。研究发现,古平声分化为两个平声调;古上声分化为上声和去声两调;古去声大部分读为去声,少部分读为第一类平声;古入声自成一个调类。  相似文献   

2.
古代汉语的声调,在中古时期,可以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平仄也是对古代汉语声调的分类,平,是指的古平声字,仄,则是古代上声、去声和入声三个调类的总括。今四声是指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个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古今声调之间的关系是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旧体诗词所采用的平水韵与唐宋的实际语音大体上是一致的.到公元十  相似文献   

3.
凉城县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从方言归属来看,凉城方言属于晋语区。而有入声字是晋语区的一个语音特点,凉城话也不例外。但在凉城方言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入声舒化现象。文章就凉城话中入声舒化成平声的字一一列举,并对这些字中古声母的清浊和韵母的开合等第做了分析,进而得出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4.
凉城县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从方言归属来看,凉城方言属于晋语区。而有入声字是晋语区的一个语音特点,凉城话也不例外。但在凉城方言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入声舒化现象。文章就凉城话中入声舒化成平声的字一一列举,并对这些字中古声母的清浊和韵母的开合等第做了分析,进而得出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5.
(一)调类的比较说明:第一、帮字母:1.中古帮母平声字,今为阴平,如“邦、包、冰、搬、菠”等。例外字“蝙、悲、褒”今为上声。2.中古帮母上声字,今为上声,如“比、补、宝、板、丙”等。例外字“杯”今为阳平。3.中古帮母去声字,今为去声,如“敝、布、板、半、併”等。例外字“爸”今读阳平。4.中古帮母入声字,今为阴平,如“憋、  相似文献   

6.
采用实验语音的方法,借助praat语音分析软件,考察莱西方言单字音声调的基频、时长、音强.根据单字音声调语音数据分析结果,莱西方言声调实验调值记为平声224、上声44、去声51;声调时长结果记为上声〉平声〉去声;三种调类的单字音声调音强LZ曲线形状一致,均属于中强型.  相似文献   

7.
属西南官话的贵州都匀方言保存了中古入声调类,但塞音韵尾已消失,调值已舒化。都匀方言入声的分化有其自身的规律,与西南官话"入声归阳"的规律不同。有一些入声字已经完全归入阴平、上声、去声三调,还有部分入声字有入声和非入声两读。另外有少数舒声字有入声化现象,与上古汉语长入字在都匀方言中的遗留有关。  相似文献   

8.
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研究当代宜宾方言单字音声调的音高以及调长特征。根据实验结果,宜宾方言共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五个调类,音高调值为:阴平35、阳平31、上声51、去声212、入声23,时长的长短关系为:去声>入声>阴平>上声>阳平。宜宾方言的入声处在发生"入声舒化"的演变中,促声调时长不一定比舒声调时长短。  相似文献   

9.
红古口音只有2个单字调,阴平、阳平、去声合为一个调,上声为一个调。本文详细考察了红古话二字组连读变调情况,得出如下判断:红古话原有三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在此基础上,平声与去声合并;上声则保留了一个独立的调类,从而形成两个了两个单字调。  相似文献   

10.
红古口音只有2个单字调,阴平、阳平、去声合为一个调,上声为一个调。本文详细考察了红古话二字组连读变调情况,得出如下判断:红古话原有三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在此基础上,平声与去声合并;上声则保留了一个独立的调类,从而形成两个了两个单字调。  相似文献   

11.
在益阳话中入声仅仅是一个独立的调类,不具备中古入声“促”和“塞音尾”的特点,但它把中古入声完整地保留下来。中古去声字在益阳话中清声母读阳平,浊声母读去声,但有许多去声字向入声转移,如清去字“课”与入声“壳”、“阔”同音,浊去字“助”与入声“族”、“促”同音。这种古去声字向入声转变、迁移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去声变入”。本文首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调查,发现在益阳话中有75.5%的古去声字倾向入声。然后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原理分析,认为这是益阳话受长沙话、普通话长期影响渗透的结果。最后指出这一现象对益阳话声调系统的影响:它不仅使益阳话的入声发生性质变化,而且会促使其消失。  相似文献   

12.
入声是古代汉语里的一种声调类型,同平声、上声、去声一起合称“四声”。自六朝至宋末,一千年间,各家韵书大都是按四声分类编写的。了解入声这个调类的特点,知道它的历史演变,并能从自己的方言出发辨认古入声字,这对于了解旧体诗词的韵律,对于掌握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以及针对方言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正音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应县方言有五个声调,除入声外,跟普通话调类相同,但调形差异很大。只有去声是上升的调子,其他的几乎都具降调特色。对应县方言声调的识别、归类及其演变进行论证,能找出晋北方言声调变化的一点规律。  相似文献   

14.
采用实验语音学方法考察綦江方言,得该方言有阴阳上去入五个调,入声已长化,但不同乡镇长化度略有差异,平调调型基本保持,存在地区差异;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调值分别为35、31、42、112、33,其中阴平、阳平、去声调值与前人所得有较大不同,该不同产生与声调系统性相关,也与研究方法不同有关。该研究为綦江方言语音研究保存了声学实验数据,丰富了重庆地区存留入声的方言语音研究,为其他地区有入声的方言研究提供了比对资料和研究经验。  相似文献   

15.
内蒙汉语方言,主要指大青山前后及黄河流经内蒙西部的广阔平原地带的地方语言。内蒙汉语方言与普通话相比,在语音方面有较明显的差别。就语音中的声调而论,普通话是四声调: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和去声(\);而内蒙汉语方言是五声调: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内蒙汉语方言中存在和运用着大量的入声字,而这些入声字,基本上保留了古代汉语的声韵,其中也有不少变异。本文依据现代内蒙汉语方言中入声字的实际声韵,把它们归结为“(?)”和“(?)”两个韵部。现将这两个入声韵部的韵字及其在“爬山调”和“二人台”剧目中的编词谱曲法,分述于后。  相似文献   

16.
中古入声字,南阳方言今概读为平声,清阴浊阳泾渭分明。这应是入声字的塞音韵尾刚刚脱落时的读法,比"入派三声"还要早一些。宛西方言尤其如此,即以宛西方言为例谈谈南阳方言中古入声今读平声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中古入声字因其声调、韵母结构与阴声韵、阳声韵平、上、去声字明显不同而自成系统。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到现代普通话及绝大部分北方方言,入声系统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地位,入声字也随之并入了相应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声韵。但是,从总体来看,这些入声字在现代方言中声调及韵母读音的归并情况是不一致的,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和规律。中古入声字在西宁方言中既不同于《中原音韵》的“入派三声”,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也有明显的区别。本文参照丁声树《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调查字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衡水市,是京九线京南第1大站,离北京不远,但是衡水市的方言声调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异。衡水方言的声调,调类与普通话一样,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个,但是调值与普通话毫无共同之处,而且在语流中富于变化。衡水方言的声调情况,可以作为衡水人学习普通话的参照,可以作为衡水方言研究者的参考材料。  相似文献   

19.
滇东南方言的声调,以上声的调型差异为依据可以分为平调型和降调型两大类1。中古入声今多读阳平,但部分次浊声母入声字在新派读音中有演变为去声的趋势;部分县市的去声为曲折调型,但具有演变为降调性的倾向。滇东南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其汉语声调的演变除与语音内源层次的调整有关外,还与少数民族语言声调的接触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衡水市,是京九线京南第1大站,离北京不远,但是衡水市的方言声调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异。衡水方言的声调,调类与普通话一样。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个,但是调值与普通话毫无共同之处,而且在语流中富于变化。衡水方言的声调情况。可以作为衡水人学习普通话的参照。可以作为衡水方言研究的参考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