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晚清以降,中国学术思想界曾兴起一股佛学复兴运动,这虽然有着主流学术边缘化的学术背景,但更多还是是受到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启发。纵观晚清以来的这一学术思潮,无论是其变传统佛教的出世倾向为积极的入世态度,还是以佛学理论附会西方知识,甚至所复兴的佛教宗派,如注重个体精神的法相、华严、禅宗以及对这些宗派理论的现代阐释,均表现出一种"以己意进退佛说"的特质。  相似文献   

2.
“二谛”理论是佛教学说中重要组成部分,对佛教的发展具有极大意义。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的扩大,“二谛”理论在中国佛教史上成为一个受人关注的问题,在我国天台宗、禅宗这两个极具中国特色宗派的佛学思想中也得到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戊戌前后是晚清知识人心灵秩序从崩溃到重建的转折期,佛学为此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孙宝瑄《忘山庐日记》对这一时段知识人佛学兴趣的高涨、政治文化思潮与佛教思想的交涉、儒学内在调整过程中的儒佛关系均有翔实的记录。从《日记》中亦可考见:就思想的形上超越层面而言,在"哲学"学科最初构建的晚清时期,佛学与中国古代心性之学、西方哲学心理学传统结合,造就了佛学色彩浓厚的,以"心物图式"为核心的"新世界观";就思想的社会政治层面而言,春秋公羊学是今文经学的中坚,也是戊戌维新运动的思想基础,《日记》对知识界中流行的"三教三世"、"未来净土"等论题有较丰富的记载,由此可见,佛学对清末公羊春秋学的渗入,佛学丰富了维新派政治变革的理论内涵,强化了他们人类精神自我救赎的政治信念。  相似文献   

4.
朝鲜王朝学者李圭景著有《五洲衍文长笺散稿》和《诗家点灯》,其中涉及佛学的资料非常丰富.一些有特色的条目涉及佛教传入韩国的历史、对佛教宗派林立的看法、对轮回说的看法、对《西游记》石猴来历的考证,以及佛学与诗学互证等项内容,对于中韩佛学与诗学交流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据文献记载,龟兹自公元三四世纪以来,佛教已相当发达,成为西城一大佛教圣地关于龟兹佛教宗学问题,文献上虽只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明确指出是…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其余仅谓龟兹奉行小乘教、未言及为何部,而给后人带来认识上的疑惑。出现这一情况,笔者认为这不是龟兹佛教自身的问题。而是文献著作家的佛学造诣所致凡对佛教有所接触的人都会感到,在佛教内部,尤其是在小乘教中,宗派林立,陈义纷繁,若无相当的佛学修养,要对各宗派的宗旨详加区分,是极不容易的  相似文献   

6.
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深的宗教流派。中唐时期的慧能是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慧能禅宗与中国其它佛教宗派不同,更与印度传入的佛教有别,是最具佛学禅宗特色的中国佛教宗派。作为在唐代创立的佛教禅宗影响下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禅宗美学,它是一门偏重于探讨个体与自我和谐的学说,与儒家美学的"率性而行"、道家美学的"自然无为"等有相通之处,是  相似文献   

7.
<正>一、《坛经》源流《坛经》是"中国禅宗"唯一称得上经典的佛学著作,"中国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中国佛教"是印度佛教的重要分支。佛教是古印度(今尼泊尔)王子释迦牟尼佛祖创立的,后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释迦牟尼本是王子,可以承袭尊位。但他有感于人的"生、老、病、死"无法解脱,便产生了"众生皆苦"的思想观念,于是决意修行以普度众生,试图解决这种人生苦况。  相似文献   

8.
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深的宗教流派。中唐时期的慧能是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慧能禅宗与中国其它佛教宗派不同,更与印度传入的佛教有别,是最具佛学禅宗特色的中国佛教宗派。作为在唐代创立的佛教禅宗影响下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禅宗美学,  相似文献   

9.
创办于晚清的尊经书院是近代四川最有影响力的书院之一,在近代社会文化转型的背景下,尊经书院成为四川地区教育发展与学术传承的重要场所.尊经书院以传统经学教育为主,对晚清时期四川的经学发展有重要影响.在张之洞、王闿运、宋育仁等人的影响和作用下,尊经书院促进了晚清四川地区学术文化的发展,给这一时期经学的发展带来了"汉宋兼采"、"古今会通"和"通经致用"的新气象.尊经书院给晚清时期四川学术带来的不是传统"蜀学"的复兴,而是近代"新擘"的兴起.  相似文献   

10.
乾嘉学术是清代学术的主体和根基.晚清学术,无论理学、今文学、诸子学,或凡一切学术,其理论根基与治学方法,或立足于考据学的成果,或体现着考据学的精韵.并且,随着晚清国势的危殆,现实的经世诉求必然要对学术思想和形式产生一定的影响.经世思想,目的是要把学问和现实连为一体,仍然是传统的"知行"问题,但是知和行之间的桥梁是义理.义理对"知"具有概括提炼作用,对"行"具有指导引领作用,所以义理在晚清学术中的诉求不断加强.各种学术种类概莫能外,都体现着一种经世的义理性冲动.实际上.晚清不曾存在一种超然独立的学术类型,各种学术之间互相渗透和影响,在对立中求共鸣,在求同中又存异.构成了晚清学术的一大特色.以义理和考据的关系作为理论基础,对晚清学术多元化背后的一致趋势一考据精神与方法的普及和经世精神所推动的义理诉求的加强进行分析,同时立足于乾嘉学术的根基之上,以晚清的汉宋调和趋势为中心,梳理晚清理学、考据学等在义理阐发上的各自旨趣,阐明各种思想殊途同归的最终理想,都为求经世而致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