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西地方实力派阎锡山与国民政府蒋介石之间既有相互斗争的一面,又有统一合作的一面。尤其是九一八事变后,阎锡山不仅为国民政府和蒋介石献计献策─—团结抗日,共同御侮;而且反对“华北自治”,劝止调停两广事变和西安事变。这一切无疑对稳定局势、增进民族团结意识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1926年7月,广东国民政府掀起了为建设统一政府及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的北伐战争。对待这场战争,中共持什么样的态度。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探讨。 1 第二次东征的结束,广东境内反动军阀的被肃清,以及广西的归顺,为实现孙中山先生的通过北伐把革命推向全国的遗愿提供了一个红色基地。国民党高层领导人如汪精卫、蒋介石等在不同场合曾就北伐问题多有言论。蒋介石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就宣称:“去年可以统一广东,今年即不难于统一全国”,汪精卫更希望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京、汉口及北京相见。 对此提议,中国共产党采取了积极响应的态度,1925年12月20日,中共广东区党、团委员会联合发出了《告广东民众书》,明确提出了广东国民政府应“与全国革命民众携手”打倒北洋军阀势力,“建立全国统一的国民政府”。这里虽没有明确提出“北伐”一词,但在其中却寓有了北伐的主张。翌年2月7日,中共中央在《为吴佩孚联奉进攻国民军告全国民众》书中,更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北伐的主张,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援助国民军,并“请求广州国民政府出兵北伐”,以肃清吴佩孚在长江的势力。这可说是中共中央第一次对国民政府军事上的倡议。但是真正从战略高度提出北伐,还是在1926年2月下旬于北京  相似文献   

3.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一直致力于中央集权国家的构建,以蒋介石为核心的国民党势力在四川的党化进程中试图采取军事策略、组织控制、民族主义的诉求、分化瓦解等方式到达控川的目的。文章拟从国民党党治实践与政制体系的整合与构建的视角去解读民国四川中央化的进程与困境。  相似文献   

4.
汪精卫 190 5年参加中国同盟会 ,192 4年参加国民党“一大” ,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 ;19 2 5年当上广州国民政府主席和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主席 ,地位比蒋介石高。但蒋介石在19 2 6年制造“中山舰事件”打击共产党 ,迫使汪精卫出国 ,当上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主席 ;又提出“整理党务案” ,当上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等职务 ,夺取了国民党的党政军大权 ,排挤了汪精卫的势力 ,地位在汪精卫之上。汪精卫也大搞政治手腕 ,在19 2 7年当上了武汉国民政府主席等要职。蒋、汪叛变革命后 ,宁汉合流 ,国民党各派势力为争权夺利而激烈斗争 …  相似文献   

5.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采取省县两级管理体制。自1932年开始逐步确立并推及全国的行政督察专员制度(以下用相应的简称)对省县两级制作了实质性的修正。专员制虽然有违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也不被《五五完草》所承认,但仍然得到实施,在于该制弥补了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不足,满足了蒋介石扩张势力、掌控地方的政治需要,并且执政根据该制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相应地对有关措施作了调整,使之富有弹性,能更好地发挥政治作用。  相似文献   

6.
1937年12月,九世班禅在返藏未果之时圆寂玉树。此后,围绕班禅圆寂善后问题,国民政府、班辕、西康、噶厦、青海各方因利益诉求不同形成了多方纷争。面对这些纷争,在抗战的背景下,国民政府一直力图避免滋生事端,以确保后方稳定。但由于受抗战牵掣,加之未能切实控制康青藏地方势力,国民政府在处理这一问题时显得刚性不足。受此影响,国民政府的预期目标未能完全实现。尽管如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国民政府对此事的处理仍具有值得肯定之处。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极为错综复杂。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的关系是抗日战争时期复杂的政治形势的一个重要侧面。认真剖析这一时期蒋、汪集团之间的关系,对于全面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是十分重要的。一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战争初期,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即亲英美派蒋介石集团和亲日派汪精卫集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采取了不同的政治主张。英美派蒋介石集团的基本主张是联共抗日。7月17日,蒋介石代表国民政府在庐山发表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这是国民政府多年来在对日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的宣言。日寇进攻上海后,8月14日,国民政府又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在行动上,蒋介石集团这时抗战也是比较积极的,曾经组织了规模较大的平津战役、上海战役、忻口战役等,给日  相似文献   

8.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随着国内时局的不断演化,蒋介石对西北诸马地方实力派前后经历了拉拢利用、企图剪除和在新的形势下巩固蒋马联盟、加紧控制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蒋介石退台初期。在高层权力斗争方面.实际上很快即面临一明一暗、前后相续的两个战场。明的是对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随着桂系的实力在大陆丧失,李宗仁由港到美,蒋介石复职,桂系的威胁渐趋消失;暗的却是一文一武、渐成气候的吴国桢和孙立人.成了对蒋介石权威构成挑战的新势力。这两股势力的冒头都离不开美国人的操纵.都有以之取蒋介石而...  相似文献   

10.
"剿共"为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蒋介石对地方实力派的策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域与视角。以蒋档、蒋日记等新资料,还原1931年初蒋调原西北军孙连仲部赴赣"剿共"过程,有助于深化"剿共"场域中蒋对地方实力派策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剿共"为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蒋介石对地方实力派的策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域与视角。以蒋档、蒋日记等新资料,还原1931年初蒋调原西北军孙连仲部赴赣"剿共"过程,有助于深化"剿共"场域中蒋对地方实力派策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国民政府成立后,新疆地方统治者金树仁表面上归附中央政府,实际则借助新疆孤悬塞外的地理环境割据称雄.国民政府曾想武力谋取新疆,但因内部纷争无暇西顾;利用国民党组织向新疆渗透力量,也因金树仁的阻挠收效甚微.盛世才攫取新疆政权后将国民党势力彻底逐出新疆,国民政府从金树仁手中谋取新疆的设想失败.  相似文献   

13.
1931年,蒋介石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共反人民政策,扩充军队,对中共连续发动了5次围剿,军费支出浩大,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国民政府为挽救财政危机,筹措巨大军费打内战,策划在金融领域内加强统治,用控制金融来弥补巨大的财政赤字,其主要措施之一就是实行币制改革。这就是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的国内原因,也是根本  相似文献   

14.
西南地方实力派在中国民主革命历史上地位如何,历来在史学界众说纷纭,有的把它同蒋介石集团完全等同起来,有的认为它与北方地方实力派如一丘之豹。笔认为它虽与上述两大顽固势力及与进步势力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又与与他们有着重大差别的独具特色的一派。西南地方实力派大多参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积极抗战,最终又走向人民,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间势力在抗战中的作用和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间势力是指介于以中共为代表的进步势力和以国民党为代表的落后势力之间的阶级、阶层和政治派别的统称。毛泽东 1940年在《目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中指出 :“争取中间势力 ,就是争取中等资产阶级 ,争取开明绅士 ,争取地方实力派。”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 ,这一概念的内涵不断丰富 ,成为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的科学依据。抗战时期 ,中国社会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 ,虽以民族矛盾为主 ,然阶级矛盾有时也十分激烈 ,尤其是进入相持阶段 ,蒋介石集团一面消极抗战 ,一面积极反共 ,压制抗日民主 ,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  相似文献   

16.
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随后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七月十五日,汪精卫也叛变了革命。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完全破裂,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也最后失败了。蒋介石的反革命政变及其建立国民政府,标志着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北洋军阀统治时代的结束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时代的开始。如何认识这种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蒋介石是哪个阶级的政治代表?他建立的国家政权代表哪个阶级的意志?这个政权将对中国社会发生什么影响?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当时,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在党内是很不一致的。大多数人包括党中央领导同志的看法是:蒋介  相似文献   

17.
卢汉入越受降是蒋介石蓄意解决云南问题的一步棋,但云南地方实力派之所以同意卢汉率滇军主力入越,却有其主动的一面,其主动因素来源于云南地方实力派对时局的判断和国民政府陆晕总部给予的越南的诱惑。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重庆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蒋介石“蜀粤并重”的思想使他始终关注重庆的战略地位.1935年,蒋介石首次入川,初步确定以四川为民族复兴根据地,并开始着手统一川政,经营四川,为后来迁都重庆打下重要基础.“七七”事变后,处在谋划和犹豫中的国民政府最终决策移驻重庆.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首迁重庆.国民政府各部、国民党中央党部以及各国使节随之先后迁渝,重庆战时首都地位初步形成.1938年12月8日,蒋介石率最高国防军事委员会进驻重庆.重庆成为战时中国的政治、军事、外交中心,重庆战时首都地位基本形成.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定重庆为陪都,重庆战时首都地位完全形成.  相似文献   

19.
国民政府时期新地方精英阶层的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明清时期,士绅在地方公益,治安保卫,教育教化,民事调解等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能。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将政权体制向农村社会深入,任用在籍离职官员和清末以来地方自治机关中的新官绅担任公职,因此而形成了新的地方精英阶层。新地方精英依托国家行政参与和主导地方公共事务。同时也构成一种超越国家行政的社会势力。  相似文献   

20.
〖"周顺房"嵌在蒋家大院〗 在国民政府执政时期,就曾有一名钉子户--此人顶撞的不是别人,恰恰就是国民政府的第一把手蒋介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