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戏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物质文明的代表,从古至今都发挥着难以替代和积极的作用,而其中黄梅戏从地方戏剧发展成为被全国人民熟知的戏剧,其代表作《天仙配》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通过分析黄梅戏的发展现状,结合《天仙配》的改编,传承与发展,对黄梅戏未来的发展构思进行具体和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2.
戏剧片《天仙配》是在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954年参加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获奖后改编拍摄的,上映后名噪海外,成为黄梅戏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并一直影响至今。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对原黄梅戏《天仙配》的内容、唱腔、表演以及电影画面等多方面的传承创新。  相似文献   

3.
黄梅戏作为一个地方小戏,一跃成为影响全国的大剧种,20世纪50年代的《天仙配》对黄梅戏的普及和推广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音乐的专业化创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黄梅戏要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获得发展,对经典唱段的音乐创作技法进行分析,总结出前辈作曲大家的音乐创作理念及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是我国文化艺术长廊中最为优秀的艺术瑰宝,而黄梅戏最为地方代表性剧种,其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对地方文化及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推进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黄梅戏表演专业是当前我国培育优秀黄梅戏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不断探究黄梅戏这一剧种本身的形体训练教学,对于实现黄梅戏本身的丰富式发展、扎实推进黄梅戏协调感提升,培育更多的基本功过硬、功底扎实的黄梅戏优秀演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1.(2011年高考安徽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从人们早就耳濡目染的传统曲目《天仙配》《女驸马》,到让人耳目一新的现代佳作《徽州女人》《雷雨》,这一发展历程表现出黄梅戏艺术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文化翻译学派强调翻译研究应置于文化交流的大语境中。传统的黄梅戏英译过多地专注于语言层次的翻译策略与技巧,忽视了文化层面的译本选择。本文以文化翻译观为视角,提出黄梅戏英译研究与实践应充分考量源文化输出需求与目的语文化接受度,整合多元化的翻译人才和推介途径,才能更好地促进黄梅戏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7.
黄梅戏《徽州女人》是一部依画作剧的戏曲作品,也是现代黄梅戏艺术的重要剧目,绘画艺术第一次与戏曲艺术邂逅,造就了黄梅戏舞台美术发展中的重要作品。黄梅戏《徽州女人》舞台美术以应天齐的版画作品展开,从剧场前厅设计、舞台布景设计、灯光设计、服装设计等等各个角度,展现了一出光彩强烈的黄梅戏舞台艺术视觉效果。黄梅戏《徽州女人》舞台美术的大胆尝试和艺术创新推动了现代黄梅戏艺术发展,也为黄梅戏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融合与借鉴提供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8.
安庆是黄梅戏艺术的发源地,也是黄梅戏艺术文化的最大市场所在地。新形势下,推动黄梅戏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引领黄梅戏剧种走出安庆、走出安徽、走向全国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本文将对黄梅戏艺术与安庆旅游业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探讨,提出加快黄梅戏艺术与安庆旅游业融合的途径,为安庆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活力。  相似文献   

9.
黄梅戏作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在其唱腔、表演、伴奏、旋律调式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研究价值。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吸取借鉴了其他剧种,经过历史的打磨造就了现今黄梅戏较为统一的形式。但时代潮流的发展以及传播媒介的变化,人们普遍忽略了戏曲这一优秀传统文化。黄梅戏电影在继续发扬黄梅戏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变化,将黄梅戏与各种姊妹艺术结合起来。因此,不妨从黄梅戏电影去看黄梅戏近些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1.(2011年高考安徽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从人们早就耳濡目染的传统曲目《天仙配》《女驸马》,到让人耳目一新的现代佳作《徽州女人》《雷雨》,这一发展历程表现出黄梅戏艺术旺盛的生命力。B.我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多次就环境保护问题发表讲话,旨在加大环境监督的执法力度,强化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因为环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休戚与共。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以来有关《天仙配》剧本改编的评价,多以当下的价值理念、带有分歧的意识形态否定其主题与人物形象,或套用西方美学思想、叙事理论、原型研究、典型化等理论进行批判。对剧本进行重读,会发现《天仙配》在用双线结构追寻虚实相生的审美风范、带有个性的类型化—民族化戏曲人物塑造法以及如何选择底本等方面均作了有益的尝试,这对当前黄梅戏的创作不乏启示。  相似文献   

12.
《柳州师专学报》2019,(3):57-60
黄梅戏是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其有很多元素可作为文创产品的设计素材。以黄梅戏的文化元素作为创意之源,通过元素提取、形态的抽象概括、文化寓意的赋予等方式对其进行设计、研究,继而开发黄梅戏戏曲文创产品,对于传播黄梅戏戏曲文化,大力推行黄梅戏戏曲文创产业化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亦对黄梅戏产业发展起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郑玉兰主演的黄梅戏《为奴隶的母亲》是濮本信先生根据柔石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笔者结合这个故事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展开分析,以求发掘这部黄梅戏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并探讨当黄梅戏作为剧场艺术时所应遵循的价值准则。  相似文献   

14.
由湖北省重点人文社科基地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创作演出的黄梅戏小品《资教情》,从题材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创作实践,为在高等学校普及和弘扬黄梅戏艺术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黄梅戏剧本选集》代表了新世纪黄梅戏剧本创作的最高成就。明确的创作目的和准确的文化定位,至善的伦理精神和高尚的道德诉求,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执著的艺术追求和出色的形式创造,是这些剧本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以来,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实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黄梅戏艺术改革转型,使黄梅戏理论研究、文化生态、传播形式呈现新特点,涌现出很多富有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的作品。理论研究聚焦戏曲本位,关注传承发展。媒体融合时代的信息传播改变了传统的黄梅戏传播生态。黄梅戏创作、表演在继承中创新,黄梅戏传播形态呈现多元化。  相似文献   

17.
胡亏生先生的《黄梅戏风貌》最近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除绪论和附录外,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简要论述了戏曲艺术的一般特点和黄梅戏的文化定位。第二部分分别介绍并评述了黄梅戏的神话剧、生活小戏、传统大戏、移植剧、古典历史名剧、改编剧、影视剧等各类剧目的品味、神韵和风格特点。第三部分从新创剧目、意境及传播途径和手段的创新等多方面,论述了黄梅戏在新时期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黄梅戏是地域文化色彩浓郁的中华戏曲艺术瑰宝。坐落在黄梅戏故乡的安庆师范学院,以黄梅戏艺术教育作为探索、创新和实践对象,将"特色兴校"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将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相结合、专业培养与弘扬振兴相结合、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相结合,为地方高校利用本地资源开展艺术教育、传承中华文化,作出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9.
<正>鄂东即湖北省东部地区,主要包括黄冈市、黄石市及鄂州市。黄梅戏作为鄂东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与居民生产生活状况的真实反映,也丰富着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该地黄梅戏历史悠久,在来源、声腔、表演形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特点,其内容与鄂东地区的民俗联系密切。在《四川戏剧》期刊2022年第1期《戏曲评论》栏目下,有学者对鄂东地方戏声腔的差异展开探究,结合鄂东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分析黄梅戏的调式、音阶与旋律特点。参考上述文章的观点,本文结合鄂东地区黄梅戏的具体剧目,就鄂东地区黄梅戏的文化特点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20.
舞台美术是黄梅戏艺术的一个重要艺术部门,其随着黄梅戏艺术的发展而发展。当代黄梅戏舞台美术的舞台理念已经不是传统的画画布景、摆些道具、打打灯光的简单艺术形式,而是随着黄梅戏艺术的发展,不断寻求黄梅戏艺术整体的完整性,舞台美术的程式样式与现代审美价值、审美精神相融合,与当代舞台科技相融合,与当代艺术的发展意识形态、艺术观念相融合。但是,当代黄梅舞台美术的发展有很多问题制约着其发展,如黄梅戏艺术市场的不景气、传统黄梅戏对舞台美术的忽视、黄梅戏舞台美术研究与设计人员的缺乏、黄梅戏舞台美术人才培养的后继无人,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