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音隐喻这一术语是由国外学者Fónagy 于1999 年提出, 李弘教授继而从认知语言学的跨域映射的角度进行了全面地论述。本文结合隐喻思维的有关论述, 探讨了语音隐喻的认知机制, 对英汉语言中的语音隐喻进行了初步分类并浅析了英汉语言中语音隐喻体现出来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2.
仿拟成语中的语音隐喻——一项基于封闭语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音隐喻这一术语是国外学者Fonagy于1999年提出的,国内学者李弘(2005)在前者论述的基础上,严格基于隐喻的定义“用一个概念域来跨域喻说另一个概念域”,对英汉语中的语音隐喻作了论述。本文采纳李弘的观点,同时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并基于封闭语料对汉语仿拟成语中的语音隐喻进行认知分析。  相似文献   

3.
国外学者Fónagy于1999年提出语音隐喻的概念,他对这一现象的论述主要限于语音(包括发音方式)和所表达意义之间的相似关系。在Fónagy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英语词汇学的有关观点,对网络英语词语存在的语音隐喻现象进行整合分类,并初步分析网络英语词语语音隐喻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4.
隐喻是语言中很普遍的现象,在认知语言学中上升到概念的层面,也是解释众多语言现象的一种很常见的手段。语音隐喻作为隐喻的一种,由国外学者Fónagy于1999年提出,他对这一现象的论述主要限于语音(包括发音方式)和所表意义之间象似关系作出的。目前国内学者也很少有对语音隐喻作过全面和系统的论述,也未有对其本质上的探析。本文将基于前人关于语音隐喻的旁涉研究,运用语音学、音系学及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结合英汉日语中有关语音隐喻的现象,对语音隐喻进行进一步思考和研究,以期弥补这一方面研究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语音隐喻这一术语是国外学者Fonagy于1999年提出的,但他对这一现象的论述主要限于语音(或发音方式)和所表意义之间象似关系。本文所说的语音隐喻基于李弘教授的观点,依靠Lakoff等认知语言学家的隐喻理论,从语音层面探讨汉语歇后语中"跨域喻指"的隐喻现象,以找到对谐音歇后语新的理解机制。  相似文献   

6.
语音隐喻这一术语是国外学者Fonagy于1999年提出的,但他对这一现象的论述主要限于语音(或发音方式)和所表意义之间象似关系。本文所说的语音隐喻基于李弘教授的观点,依靠Lakoff等认知语言学家的隐喻理论,从语音层面探讨汉语歇后语中"跨域喻指"的隐喻现象,以找到对谐音歇后语新的理解机制。  相似文献   

7.
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是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通感隐喻就是通过从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映射来认知客观世界,表达思想情感。人们常常用熟悉的味觉范畴词"酸、甜、苦、辣"等来隐喻抽象概念或其它的概念域。文章从认知的角度对比分析了英汉语中"酸"味觉概念隐喻的投射存在的共性与差异,对研究"酸"通感隐喻翻译的系统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双关既是修辞,也是人类的认知方式。选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双关,运用隐喻认知理论,从语音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框架下一词多义的角度对其双关的认知特点进行考察,认为剧中语音双关的理解是基于双关词语的语音相似性而产生的"跨域映射"过程,语义双关的理解是听众或读者心理空间整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语音隐喻是隐喻的表现形式之一,其认知方式是通过语音的相同或相似来表现新的含义。以网络谐音语为研究对象,从语音隐喻视角分析其生成理据及语用动因,分析表明:网民选择网络谐音语的语用动因是通过不同概念域相似性的映射来实现语言的诙谐性、委婉性和简洁性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0.
通常人们所讲的教学隐喻指"教学是什么",这是对教学隐喻狭义的理解.本文中的教学隐喻是指人们在表达"教学观念"时,所使用的比喻(包括明喻和暗喻)、借喻、拟人、类比、象征等.这样,隐喻的思维方式就是类比联想,隐喻就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因此,以上所述的比喻、借喻、拟人、类比、象征等在本质上都具有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概念隐喻理论出发,探讨了委婉语的生成机制,认为隐喻作为人类思维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主要包括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这些隐喻运作的基础都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是以一种事物或经验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或经验,本质是两个概念域之间基于相似性的跨域映射,而正是这种跨域映射所造成的认知的间接性使得委婉语的生成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对英汉颜色词"红"的概念隐喻异同进行比较。"红"的英汉概念隐喻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如都映射在心理情感、政治和经济域,且在一小部分目标域中隐喻意义相同或相近。但由于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红"在英汉概念隐喻中所映射的部分目标域为各自独有,如英语中"red"可以映射至价值判断域,而汉语"红"则可映射至爱情、人物外表域等。  相似文献   

13.
隐喻是基于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性,从始源域到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主要具有解释作用。转喻是基于"邻近"或"凸显"关系之上的,是相接近或相关联的认知域之间的映射。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本文通过分析汉语"眉"的隐喻义和转喻义,进一步证实隐喻和转喻是一种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14.
概念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重新构建.隐喻的本质是概念的跨域映射,语法隐喻的本质是语法单位从一个语法域向另一个语法域的转移使用.为说明概念语法隐喻是及物性系统内各过程的隐喻化,本文以及物性理论为出发点,对三种概念语法隐喻的生成过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概念隐喻是以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经验,用源域的某些特点来映射目标域,从而使目标域的理解变得简单。《红楼梦》语言描写中的一大特色就是使用隐喻。文章从概念隐喻的三个维度: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来分析和阐释《红楼梦》中的概念隐喻,以期发现这些概念隐喻的具体类型,解释它们发生的内在过程。  相似文献   

16.
论语音隐喻     
文章通过分析与语音有关的词语和结构修辞格以及象征与隐喻的关系,发现"跨域喻指"隐喻理论解释与语音有关的词语修辞格理据性不足,目的域与始源域之间没有意义上的像似性,跨域也没有创造意义上的像似性,跨域只是建立在语音相似或相同的基础之上,可称之为语音转喻。跨域喻指可以解释与语音有关的结构修辞格,因为它们基于目的域与始源域之间的像似性。因此,语音修辞的语音隐喻之说,缺乏全面性和充分性的解释,而用像似性和象征性解释语音修辞更具理据性、全面性和充分性。  相似文献   

17.
认知语言学通常把拟人视作最典型的本体(实体)隐喻,称为拟人隐喻,从而认为隐喻和拟人都是基于体验性和相似性的源域向靶域的映射。在认同隐喻和拟人都是不同概念间跨域联结的心智模式基础上,本文提出:隐喻是喻体(源域)向本体(靶域)的静态映射,本体、喻体在字面上兼具;而拟人是将本体融合在拟体中,非人本体被活化在拟体人中,并不显现,源域中拟人之体代其行事,从而得出结论:拟人是基于"转喻人"的隐喻。  相似文献   

18.
概念结构的形成是概念隐喻进行映射的前提,相比概念隐喻单一的从源域向目标域映射的方式,概念整合理论提出了基于心智空间的多空间映射,即在双域映射之后概念要素进入类属空间进行相似性匹配,最终进入融合空间形成新创结构。这种更为动态全面的隐喻加工模式,对隐喻的产生机制有着更强的解释力。本文通过三个例证,分析了概念隐喻、意象隐喻和意象图式隐喻的概念整合机制,认为概念隐喻强调概念结构之间的映射,意象隐喻通过唤起心理表征突显不同意象的比较与映射,而意象图式隐喻基于图式结构及附带的逻辑关系构成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19.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基本方式,通过映射有助于人类从源域到目标域来认知世界。《围城》中"人是动物"概念隐喻及其翻译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证明:人类共同的身体经验和英汉两种文化模式的异同决定了有些隐喻可译,有些隐喻不可译,以及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英汉隐喻完全移植的实现是翻译过程中求"同"忽略"异"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隐喻被认为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隐喻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而从韩礼德的语法隐喻观可以推出语法隐喻是这种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在句法结构上的不一致性体现,其体现了语义和语法关系之间的转化.本文首先介绍了隐喻和语法隐喻,然后把认知语言学和语义学结合起来对语法隐喻进行语义分析,以更好地理解语法隐喻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