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叶嘉莹先生今年九十四岁,距离她回国执教四十年只差一年。这一年里,她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将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迦陵基金",二是个人传记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终于杀青了。这两件看似毫无逻辑关联的行为实际上都指向她的同一个心愿——"所期石炼天能补,但使珠圆月岂亏"。坚持站着讲课身着紫色开襟长衫套装的叶嘉莹先生在一阵掌声中从舞台一侧走出来。她因为腰腿之疾,由两位  相似文献   

2.
<正>叶嘉莹是蜚声中外的学者,且不说诗词创作、理论研究,光是教书育人这一项,教了70年书的她,培养出无数人才,如今90岁高龄仍站在讲台上,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功不可没。著名红学家冯其庸称赞叶嘉莹,讲解诗词"阐说精妙,启发无穷";学生们说"老师不但写诗是天才,讲诗也是天才";更有人无限仰慕:"她站在那里,就是对古典诗歌最好的注解。"  相似文献   

3.
叶嘉莹教授(号迦陵)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古代文学教研工作,足迹遍及大洋两岸。在其古代诗词讲授生涯中,她又以“基督、释迦”的担荷精神,深刻地为中华古典文化忧虑而奔走于大洋两岸,成为中华古典诗词的传道者。叶嘉莹教授之独特魅力还在于她用心灵去感悟、解读中华古典诗词所蕴含的生生不已、固执择善的精神品质,涵养她诗意之人生。其“兴发感动”及词之“弱德之美”审美特质的提出,更是超越于传统道德意识,表现出了对人性之“真”与“善”之品质的体认。“诗词即人生”,是“生命之感发”。这既是叶嘉莹教授对古人诗词的体会,也是她之人生境界与追求。  相似文献   

4.
大学时在图书馆几次与叶嘉莹的著作相遇,仅仅只是翻一遍就放下了。那时想读的是理论,觉得她的讲演稿太简单了。时隔四年,就在前不久,看到中华书局版和北大版的叶嘉莹,突然问就喜欢起来了。特别是看了叶嘉莹的生平及其在北大版写的序言,读完后不禁对其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5.
一、[南吕]四块玉·马嵬坡马致远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1.“南吕”是宫调“,四块玉”是“,马嵬坡”是。2.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睡海棠,春将晚”,这是以花喻人,说杨贵妃就像晚春时节的睡海棠一样娇柔妩媚。B.“恨不得明皇掌中看”,是说杨贵妃恨不得让唐明皇把她像海棠一样放在手掌上把玩观赏,表现了她恃宠娇恣的心态。C.此曲前半部分(以“不因”为界)主要是描写,着重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荒淫作乐的生活,简明精炼,为后文的议论作了很好的铺垫。D.此曲化用了李白…  相似文献   

6.
张鑫 《大学生》2020,(4):58-59
2018年考研,我从东北的辽宁大学来到了京城的中国人民大学。东北的低温环境限制了校园里繁花盛开的时间长度,但是在北京,花季长了很多。我自小喜爱国画,因此写生是我的平凡日常。"本真"海棠藏书馆门前有一棵高大的海棠树,在春天来临之际会绽放出粉嫩可人的花朵,尚未开放的蓓蕾低垂在空中,像是青春少女性感的唇。这棵海棠装点了藏书馆的窗子,也陪伴了无数在教室里为了理想而认真学习的灵魂。我对这棵海棠印象极为深刻,文学院的马元龙老师在《海德格尔哲学导读》这门课上经常拿这棵海棠花来举例子,他说,当这棵硕大无比的海棠在春天绽放花朵,成为学校的一道风景线时,很多同学来到这棵树旁合影留念,精心修图后便要在朋友圈宣告自己的青春容颜好似这棵海棠花一般靓丽。这个时候,同学们看到的是被"遮蔽"的海棠,而不是真正的海棠,只有当你抛去世俗的想法,被海棠花本身的娇艳繁华、美丽绚烂所感动时,这时的海棠才"如其所是"、本真地呈现在你的面前。经过马老师的解读,这样一株美丽的海棠似乎也散发出诗一样的魅力,她永远会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等着同学们去观照美丽缤纷的花朵的"本真"。  相似文献   

7.
叶嘉莹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在传道授业与学术研究之外,文学创作成果颇丰。本文主要撷取叶嘉莹先生7首诗词曲进行赏析,作品创作时间跨度60年,体例涉及七律2首,套曲1首,词2首,七绝2首,内容涉及她大半生的客观经历和主观情感,其情真,其味厚,其格高,其韵远。这些作品体现出叶先生毕生对诗词的热爱,体现出她深厚的旧学修养和文化底蕴,体现出她的理论见识、人格追求以及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的奉献精神。她的作品内容充实,各体皆工;情思深邈,风格多样;学养丰厚,才气纵横;境界高妙,富于哲理,予读者以感发生命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早在阅读《杜甫秋兴八首集说》时已熟悉了叶嘉莹的名字,感觉她是一个极敏锐的研究者,直到后来看了她的许多词学方面的论文更是钦佩不已,她的每一篇文章都试图在解决某个问题,而不是泛泛而谈。从叶嘉莹初期的对于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分析和评论,到对唐五代两宋之重要词人的特色分析,最后发展到从整个西方理论角度对中国传统词论的观照与反思,都在解释着词的特质及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正>一《全宋诗》卷1700第19163页收有郑刚中的一首《海棠》诗:"几树繁红一径深,春风裁剪锦成屏。花前莫作渊才恨,且看杨妃睡未醒。"卷2649第31043页收有陈孔硕的《海棠》,卷3519第42023页收入的杜汝能的《海棠》,这二首和郑刚中的《海棠》一模一样。卷3088第36841页收有何基的一首《海棠》和前两首也几乎一样,只是将"才"改为  相似文献   

10.
叶嘉莹教授一生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现为南开大学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她在台湾大学执教时,一天,她上完课,有学生问她:老师,您讲的古典诗词我们很喜欢听,可是学了它有什么用处呢?  相似文献   

11.
她是国内外著名的古典文化学者,退休后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美好的晚年生活就在眼前。她却把自己托付给国内,奔波讲诗。"中国古典诗词的根在中国,我们的青年走进这座珍宝山,却空手而归。"叶嘉莹对古诗词的传承充满忧虑。"我已经91岁了。如果我不把自己从古诗词中看到的好处讲出来,上对不起古人,下对不起来者。"内心有很好的品格持守,就不会被别人左右  相似文献   

12.
晞芃 《大学生》2020,(5):76-77
张爱玲在《红楼梦魇》中说到:"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地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我年少时非常喜欢张爱玲,对她的话深信不疑,一直以为海棠花就是没有香气的。而生于南方,长于南方的我,只在电视、网络、画册上看到过海棠,从未见过真正的海棠。  相似文献   

13.
叶嘉莹提出了“兴发感动”说的著名诗论。这一理论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兴”论,又吸收了西方接受美学中对于读者地位的重视,同时该理论也是她个人多年来批评和创作诗词经验的总结。本文认为“兴发感动”说的创新性在于将诗歌生命化。在运用这一理论时,叶嘉莹也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五指姑娘"湖北孝感农家姑娘陈传艳天生只有五根手指,为此历尽艰辛。比如写字,她用仅有三根手指的右手,光是练习握笔,就花了半年时间。为和正常人一样拿筷子,她练到大拇指和食指磨起泡,最后她终于拿住了筷子。为了证明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能干",她总是多做家务。小学二年级  相似文献   

15.
海棠花园小学的前身——合肥市长江路第三小学,始建于1965年,毗邻省委,背依繁华的长江路。为加快庐阳区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老百姓"好上学""上好学"的心愿,区委、区政府和区教体局安排该校整体搬迁到海棠花园小学办学。从海棠整体搬迁到海棠花园小学,两地办学,学校管理和新校建校任务繁重。但海棠新校发展至今,用事实证明:从"太阳花"到"海棠花",生命同样精彩。  相似文献   

16.
早在阅读《杜甫秋兴八首集说》时已熟悉了叶嘉莹的名字,感觉她是一个极敏锐的研究者,直到后来看了她的许多词学方面的论文更是钦佩不已,她的每一篇文章都试图在解决某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利用对海棠生物隐义的"自由联想",解读它在史湘云形象塑造中的含蓄美:湘云是海棠的化身,她是姿容潇洒的花中丽人、开朗率真的花中神仙、热闹贴心的解语花、随遇而安的花中君子、娇美无香的缺憾美人.  相似文献   

18.
纪媛媛 《文教资料》2013,(11):17-20
为发掘叶嘉莹诗词教学实践背后的支撑力量,文章从教育信仰、教学目标、课程体系三个方面分析叶嘉莹的诗词教学思想,旨在以大师经验为当代诗词教学课堂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叶嘉莹在现代词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作为一名女性学者,其理论不可避免地与以男性为主的词学研究者们有明显的区别。她运用女性批评理论研究词学,显示出独特的女性视角。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办教育》2004,(6):36-36
王海棠是西安海棠学院院长,她办的海棠学院,以其“特色”二字成为民办院校的姣姣者。她在最近召开的中国科博会教育峰会上,记者专门就此采访了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