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中存在大量的人体词用作名量词的现象,形成了人体名量词和所修饰名词构成的典型表量结构。基于常用人体名量词的语言特点分析,从认知角度考察人体名量词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人体名量词以单音节为主,少数为双音节,分为临时名量词和常规名量词两种;人体词经过概念化获得了量词义,人体名量词与所修饰名词的搭配受语义的同一关系制约,是隐喻、转喻和隐转喻等认知操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隐喻和转喻理论,立足量词语料库,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聚焦考察汉英身体名词作量词的认知机制及其搭配原则的异同。研究发现:第一,汉英身体名量词都存在隐喻性和转喻性的认知聚焦方式;第二,汉英身体名量词的隐喻性认知聚焦方式主要有外聚焦和单聚焦两种;第三,汉英身体名量词的转喻性认知聚焦方式主要表现为部分聚焦和容器聚焦两种。  相似文献   

3.
传统语言学将隐喻视作一种修辞手段或美化手段,而新近二十几年崛起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则认为,隐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借助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隐喻是词义变化的发酵剂。它之所以能在词义的演进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因为相似性这一隐喻赖以存在的支柱是一个词的词义得以大量发展的关键。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隐喻及其相似性原理,并以“眼”为例分析了隐喻相似性在词的引申意义中的体现,进一步分析了隐喻相似性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陈艳 《文教资料》2010,(3):16-18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隐喻对于研究词义的演变和词语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作者结合汉语中由“牛”字组成的相关短语和句子.对有关“牛”的隐喻加以简单分析,从认知角度分析其隐喻义的成因,从而对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概念作进一步理解。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方式。英语词义变化和认知隐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回顾词义发展历史和典型词汇演变情况分析及近几年新词的抽样调查,可以证实认知隐喻在英语词义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分析隐喻对词义形成的影响,可以从中发现英语词汇的发展过程中隐喻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及隐喻认知模式,对通感形容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阐释,并从中探讨通感形容词词义引申的规律。结果表明:通感形容词的词义以原型义项为中心,以意象图式为基础,一方面通过通感隐喻映射到其它感官领域;另一方面,通过隐喻从感官领域投射到其它领域。同时还探讨了通感的规律和原理以及通感与隐喻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英语新词中的认知隐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认知语言学隐喻的角度,分析了英语词义变化和认知隐喻的关系,重点论述了隐喻在英语词义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对词义发展历史中典型词汇演变情况分析及近几年新词的抽样调查,揭示了隐喻对词义形成的影响,从中可推测英语词汇的发展过程中隐喻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英语词义发展的转喻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词义发展的原因,传统的词汇语义学偏向于将词义的变化归于历史的、社会的因素。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受认知环境和社会环境制约的,词义发展和变化的内因来源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思维,通过人类认知手段(如转喻、隐喻)由一词的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词义发展现象进行转喻解释,并讨论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根据认知语言学和体验哲学的基本原理和认知语言学者莱考夫与约翰逊的认知观点,语言在本质上是认知的,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人的一种思维方式。汉字"大"的词义引申是一种隐喻认知过程,它反映了人们的认知方式。既然语言是一种认知活动,因此,翻译就不仅仅是语言层面词、句的转换,而是一种认知转换过程。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为翻译研究拓宽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0.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名词、名动转用中的隐喻思维过程,并以名词、名词动用的具体实例探讨其隐喻特点和语义理据,分析其习得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过程,指出这是一种以词义的隐喻派生为中心的、有效的词汇加工习得模式。  相似文献   

11.
词义扩展的理据性和认知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绪尔符号理论认为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性的,因而它无法解释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词多义现象。认知语言学从独特的人类认知视角,发现了词义扩展存在着理据性,即主要是通过人类的隐喻和转喻思维实现的。从词汇意义扩展的理据性,以及词义扩展的主要认知模式——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中不难发现这个现象。  相似文献   

12.
孙红梅 《考试周刊》2007,(22):34-35
将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成果运用于语言教学是当今隐喻研究的七大主题之一。隐喻的认知观和语言的隐喻性使得隐喻研究的各种成果应用于语言教学成为可能。本文在简要阐述隐喻的认知理论的基础上,重点从词的理据、一词多义、词义变化、词义的理解等方面讨论了隐喻的认知观对英语词汇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隐喻的相关理论,探讨了英汉量词中隐喻现象,运用对比手法分析两者的相似点和差异处。研究表明:英汉语中量词的使用表达了使用者对名词的认知过程,名量之间的隐喻性搭配关系反映了人们对名词所代表的范畴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英汉语中的量词隐喻作为两种语言现象,既有相似的表意和语用功能,也存在具体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一种新兴的语言学理论——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隐喻和转喻及其对词义发展所起的作用。文首先介绍认知语言学理论下的隐喻和转喻及其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提出隐喻和转喻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重要方式,指出词语意义的发展以度义项之间的联系在很大程度是由隐喻、转喻使然,最后。探讨了隐喻、转喻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先秦至明清时期的语言事实为基础,从语义方面对名词作量词现象进行了考察,发现名词作量词的语义演变具有规律性。这种规律背后的动因是人类的认知观。并从认知语言学语法化角度对其进行了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在词义扩展中,基于人类自身的身体体验的意象图式是认知的出发点;隐喻是各义项相互关系的认知基础,转喻是在隐喻的基础上词义转换的重要认知工具,两者的根本认知依据源于由自身的身体体验形成的认知经验基础。  相似文献   

17.
张丽影 《考试周刊》2011,(39):31-33
本文从隐喻认知的角度来分析"给力"词义发展过程的内在机制,探索其中的认知规律,反映出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心理,通过对隐喻与词汇发展的关系的进一步阐释,深化对隐喻和认知语言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梳理中古时期"负"的词义演变脉络,揭示出"负"的多义现象是在一定意象图式基础上通过隐喻和转喻机制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体验哲学理论分析英语量词性隐喻的特征,分析得出量词性隐喻首先是建立在人们对现实世界体验的基础之上,然后再运用隐喻相似性原理来选择量词。文章深层次地揭示了英语量词性隐喻的认知构建,使人们对这一语言现象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品翻译讲究"信、达、雅",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思维在翻译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对词义进行隐喻处理,符合文学作品翻译的要求。本文试图从认知角度对俄汉文学翻译中的词义隐喻处理进行探讨,找出对俄汉文学翻译切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