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战国策》中的“今”字用法。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书中“今”字的基本用法仍然是时间名词,主要用做时间状语。传统上对“今”字假设连词用法的划分。是一种误释。本文在充分阐释的基础上,进一步纠正了这种误释。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讨论了《战国策》前、后“之”用法的演化,《战国策》前,“之”不仅出现的频率高,而且意义相当纷繁。《战国策)后,“之”字虽然使用频率高,但其功能、意义有了显著收缩,从而显示出书面语强大的规范功能。  相似文献   

3.
"焉"字在《战国策》中共出现117次,将从"焉"的使用概况总结出"焉"的词性和用法,对"焉"字的指示代词、疑问代词、语气词和助词四方面的词性进行考察,并在用法上做出说明。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战国策》中“是”字的使用情况从语法语用功能角度进行了考察。认为《战国策》中的“是”字可以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状语。其语用功能与篇章的语用关系和句子结构内的位置密切关连。  相似文献   

5.
"其"字是古代汉语里用法最复杂且使用最广泛的虚词之一。文章通过对《孟子》中的"其"字进行逐一分析,梳理总结"其"字在文言文中的各种用法和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6.
张璐萍 《鸡西大学学报》2014,(12):130-131,146
《镜花缘》是清代著名学者李汝珍的著名长篇小说,成书于《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之间,是研究近代汉语及其发展流变的重要语料。通过对《镜花缘》中的"第"字的分析,了解"第"字在这篇小说中的主要用法和古汉语大致一致。并通过与同时期语料和现代汉语对比,探求"第"字在这一时期用法的特殊性,并把握其大致的发展脉络以及部分意义消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以《秦腔》这部用陕西商洛方言创作的文学作品中的"着"字为分析对象,揭示其不同的用法,发现商洛方言的"着"有时态助词、"V+着"、特殊结构中的"着"、句末语气词等四种用法。《秦腔》中"着"字的用法比普通话使用范围广,很多普通话不用"着"的情况,在《秦腔》中有大量的使用。  相似文献   

8.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是先秦文学中的代表性作品,它以其独有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赢得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虽然其曾被斥之为"邪说""畔经离道之书"。但《战国策》中的散文语言简练、生动又富有表现力,不仅具有讽刺和调侃意味,同时又具备教育功能,传达了人生哲理,因此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将从《战国策》的写作技巧、艺术风格和寓言教学作用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战国策》对语文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战国策》这部著名历史散文著作共用“而”字2900多个。其中只有少数几个被用作实词,绝大多数被用作虚词。用作实词主要做代词或副词,而作虚词主要是做连词、助词等。本文从“而”字做代词、副词、连词、助词四大方面分析“而”字的不同用法,而重点是分析做连词用的各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原本老乞大》一书成书于元代,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反映了元代北方方言口语的实际情况,是当时高丽人学习汉语的教材。在《原本老乞大》中"了"字的出现频率十分高,主要分为句中的"了"字和句尾的"了"字两种情况。书中"了"字的用法十分丰富,已经基本趋于成熟。现代汉语中"了"字的用法在书中已经基本具备,只是在使用频率、使用范围等方面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一般认为,先秦时期"殿"字是一个动词。从词义来源、语法功能、语义特征和用法流变四个角度对"殿"字在《左传》中的谓词用法加以分析,"殿"的"殿后"义应视作名词活用为动词,其本身还没有发展成为表示行为的动词。  相似文献   

12.
“之”是《战国策》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它词性多样,用法复杂灵活,对《战国策》思想内容的表达和语言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主要论述“之”的动词、代词、助词等多种词性及意义,从而得出“之”是一个兼类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正>"既东封郑"是高中语文教材名篇《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短短四字,理解起来却颇有争议,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东"和"封"的用法,笔者不揣谫陋,撰此小文,对"东"、"封"二字用法进行分析,就教于广大中学语文教师。一."封"字是使动还是意动?"既东封郑",教材的解释为:"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很显然,教材的处理是把"封"字当作使动用法。而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  相似文献   

14.
《战国策》中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形式较为丰富;从数量上看,"于"字式、"为"字式数量最多,"见"字式其次,"为……所……"式较少,"被"字式最少。其中的动词绝大多数是单音词,复音词非常少,这与汉语音律节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采用统计出现频率、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左传》《吕氏春秋》中"所"字的用法进行考察,力图揭示这一阶段"所"字用法此消彼长的大致情况。  相似文献   

16.
《论语》中"以"字是出现比较集中的词,用法复杂多样,而且相当灵活。在对该文献中"以"字的用法进行了穷尽式的量化统计基础上,又对其一般和特殊用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出"以"字做动词、介词、连词等所体现的具体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战国策》常用词研究正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本文选取了《战国策》中的“讲”、“让”两个常用词,并对其在《战国策》中的用例、词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18.
"以"字是古汉语中常用的虚词之一,出现频率之高,容易混淆,本文结合《归去来兮辞》中的"以"字作用法辨析,并强调一同作连词用的"以"字与"而"字有异曲同工之妙,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话语。  相似文献   

19.
"给"是汉语发展史上极其活跃的一个词,在词义上兼有很多独特的用法。由于学者对其产生和发展存有异议,至今尚无通识。通过考察众多出土文献中的"给"字出现的语义环境及义项,基于《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其作为名量词"根、条"的用法,分析了"给"字本义为"布匹"的可能性,并结合布匹曾充当过货币的史实以及后世对"给"字语义的解读,阐述了"给"字语义变迁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正>高中语文(必修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选录了《战国策·燕策三》片段,题为《荆轲刺秦王》。该文有一句云:"给贡职如郡县"。教材给出的解释为:"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给,供。"但这句话还有两个关键的字"贡""职",尤其是"职"字教材没有给出解释,这里姑且予以补释。先说"贡"字。这个字的意义较好把握。《说文·贝部》的解释是:"贡,献、功也。从贝,工声。"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