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我正在昆明。后来在《华商报》负责的刘思慕、萨空了、高天诸位老师,当时也都在昆明。他们都是我先认识,后来在香港中国新闻学院当老师的。我认识刘思慕老师是在桂林沦陷前夕。当时我随前华商报总编辑胡仲持逃亡到昭平,住在广西日报社。在我们路经平乐时,就同刘思慕老师住在一起。虽然是在逃亡途中,刘思慕老师和广西日报总编辑莫迺群仍编印号外,把战争情况及时地报道给读者。他  相似文献   

2.
每逢遇到新闻日报的老同事,总要回忆起同刘思慕一起工作的那些紧张忙碌的日日夜夜。 新闻日报在上海解放后的1949年6月创刊,恽逸群任临时管理委员会主任,金仲华任总主笔(后任社长),总编辑的职务空着,暂由金公代理。金公说,他将请一个最好的搭档来担任总编辑。他的目标有两个,一个是邵宗汉,一个就是刘思慕。邵、刘二人当时仍在香港。 当年9月,金仲华去北京参加新政协会议,临行时说,此去将向党中央要一个总编辑,不达目的就不回来。开国大典后的一天,恽逸群高兴地告诉我一个好消息,中央已同意刘思慕任新闻日报总编辑,邵宗汉到光明日报去了。恽逸群那天谈锋甚健,滔滔不绝地向我介绍刘思慕,说刘是办报的一把好手,是研究国际问题的专家,不但文章写得好,道德人品也是无可挑剔的。恽老说,我们都是从旧社会来,出污泥而不染的不多,而刘思慕从来洁身自好,守身如玉,连烟酒都不沾。恽老说,我自叹不如,我佩服他。  相似文献   

3.
江右办报记     
1941年时,我在桂林《力报》作总编辑,王造时先生在重庆出席参政会回吉安,途经桂林,约我在乐群社相见。他告诉我他在吉安办了一份《前方日报》,没有人负责编辑部,想请我去作总编辑。当时我正同桂林《力报》的社长有点小小的不愉快,因此很快答应了。我们讲好每月工资叁百元,他回吉安之后,马上寄旅费来。  相似文献   

4.
晁铁军,《华商报》视觉副总监兼视觉设计部主任。准备采访文案时,我提交了五位候选人名单,编辑部确定了他。第一次来到古城西安。打车时提起华商报,女性出租车司机给我介绍了一路。在西安石油大学南口的一个报刊亭,我买了厚厚一沓《华商报》。我发现,别的报纸摆放很少,而且都堆放在里边,《华商报》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交谈前,我和铁军一起感受了他们的夜班。这家年广告营业额  相似文献   

5.
我和杨总认识是在2003年3月8日,当时我到昆明去,杨振昆作为风驰传媒的常务副总裁接待了我。这是因为我听了李践老师的课慕名而来的。参观风驰,印  相似文献   

6.
跟胡彬认识是在中国的广播时代.我们1980年代都在做广播,后来我做电视他则成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民.1998年,我开始上网,他给了我第一批值得登陆的网址.2000年底,我到海南参加<新周刊>的中国电视节目榜发布会后,专门去观察他任总编辑的"海南在线"(那时"天涯"只是其中一个站点),发现在中国互联网第一次泡沫破灭时,"海南在线"竟然还在增加人手--他们有种种小技巧使得网站能够不断有点收益.  相似文献   

7.
(一)1945年3月初,我经刘尊棋同志介绍,从重庆到昆明,担任昆明《扫荡报》的总编辑。决定之前,我和一些同志商量,大家都认为昆明民主运动形势较好,蒋介石和云南地方势力龙云之间的矛盾是一个有利条件,在那里可以为抗日民主运动做些事情。我到了昆明,先同扫荡报社长李诚毅见了面,然后就去找昆明地下党的刘浩同志。他给我分析了昆明民主运动和蒋、龙之间矛盾的发展,介绍了昆明新闻界和一些进步朋友的情况,从此建立了经常的联系。他在解放后告诉我说,我到昆明,是  相似文献   

8.
(一) 1945年3月初,我经刘尊棋同志介绍,从重庆到昆明,担任昆明《扫荡报》的总编辑。决定之前,我和一些同志商量,人家都认为昆明民主运动形势较好,蒋介石和云南地方势力龙云之间的矛盾是一个有利条件,在那里可以为抗日民主运动做些事情。我到了昆明,先同扫荡报社长李诚毅见了面,然后就去找昆明地下党的刘浩同志。他给我分析了昆明民主运动和蒋、龙之间矛盾的发展,介绍了昆明新闻界和一些进步朋友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我叫陈文化,是湘西永顺县人,于1944年参加青年远征军,曾在印度配合英军抗击日寇.1945年调回国内.1948年部队驻防广西桂林,任国民党第14军第10师29团副团长兼1营营长.1949年,经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大举南下,势如破竹,国民党部队溃不成军,纷纷逃窜.当年秋季,驻防在广西的国民党守军已能听到二野的枪炮声了,我携妻子王玉秀随第10师从桂林西撤.国民党这时已是强弩之末,官兵都深感末日来临,撤退队伍一片混乱.在柳州时我们与队伍冲散,后经武宣、梧州、广州逃亡到了香港.  相似文献   

10.
1939年秋,抗战进行了两年,国新社从长沙转移到桂林也有十来个月了。由于有党的领导,有广大民主力量的支持,成立将近一年的国新社总社创出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它团结了一百多位进步的新闻工作者,其中不少是当时全国知名的。除了担任国新社领导的范长江、胡愈之、孟秋江、黄药眠、恽逸群等同志外,还有金仲华、刘尊棋、徐迈进、陈翰笙、刘思慕、  相似文献   

11.
1988年11月,我到大理开会,遇见了广西教育出版社的程兴业老师。我挤到他身旁,向他问候,并向他询问:刘老师呢?怎么没来? 刘老师——广西教育出版社的刘名涛同志,原来是“广西人民”的,后调到“教育”任总编辑。1981年在庐山开会时,我在九江  相似文献   

12.
三、在桂林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我们救亡日报同人在战火纷飞中离开广州,经肇庆、柳州,于11月7日晚到达桂林。当晚我和林林同志就到桂北略206号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找到了李克农同志。当时,救亡日报的社长郭沫若同志已由武汉撤退到长沙,广西政治情况又很复杂,因此,救亡日报复刊后的方针政策,以及筹备复刊必需的人力物力,都要尽快向郭社长和当时也在长沙的周恩来同志请示。于是,当即决定,由我第  相似文献   

13.
从1941年—1942年桂林人公报和桂林大公晚报先后筹办、创刊,直到1944年9月晚报停刊,9月日报全部毁灭,共出版了三年多,我是自始至终参加,亲身经历的。当时我担任日报和晚报的发行人,对外代表本报。但在报馆内部,我是副经理。主要是总经理胡政之总揽一切。1942年春天,由于日本侵略军侵占香港,香港大公报停刊,金诚夫、徐铸成撤退到桂林后,即分任桂林大公报经理和总编辑,直到大公报停刊。因此,桂林大公报的主要情况,虽然事隔近四十年之  相似文献   

14.
一、上海创刊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全国解放,我由于偶然的机缘当了十二年新闻记者。最初是在上海、广州、桂林的救亡日报:皖南事变后,到香港和邹韬奋、范长江等同志一起创办华商报;太平洋战争发生,香港沦陷,我到重庆进了新华日报。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恢复了救亡日报(改名建国日报),出了十二天,被国民党封闭;接着我去新加坡,参加了胡愈之同志主持的南侨日报;在那里干了七、八个月,我重返香港参加了华商报的工作。这十二年的  相似文献   

15.
1934年,溧阳的中共党团组织遭到国民党破坏,我不得不逃亡到上海.由于某种机缘我遇到了当时在左联工作的路丁,他也是溧阳人.他要我到左联法南区办的女工夜校去教书,还到八字桥美亚绸厂的女工家去教识字.不久我就和路丁同住在一个小小的亭子间里,那时路丁白天在浦东电气公司当职员,跑工作都是在夜里.为了节省车资,天刚黎明就出门跑十几里路赶到十六铺码头,再乘小舢舨渡江到浦东.后来我找到了一个小学教师的工作,路丁就辞了职,把全部时间精力都用在左联的工作上.  相似文献   

16.
爱情的味道     
我外公是国民党政府一位不大不小的官员,解放时吞金自杀。解放后,子女都受苦牵连,不得已四处逃亡。我有一个舅舅,逃到湘西的城步苗族自治县,后来跟一位苗族女子结了婚。  相似文献   

17.
昆明,国内报业市场竞争最激烈的战场之一。2003年5月21日,当我就任春城晚报总编辑时,看到的是市场竞争中日益浓烈的炮火硝烟,感受到越来越大的市场压力。在春城晚报新一届编委会的9名成员中,除了我曾担任过上一届编委会的副总编辑外,其余都是新人。但大家的思想明确,认识统一:要在剧烈的报业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掌握竞争制胜的利器。对于当时已创刊24年、成为云南品牌报纸的春城晚报来说,充分继承和发扬其自身蕴含的文化价值,就是这样的利器。  相似文献   

18.
我作了近四十年的新闻工作。在这社庆50周年到来之际,我思绪万千,觉得要写点什么。当年进报社时,我才是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小青年,知道的事情不多,但使我难以忘怀的是五十年代的思想和编采工作作风,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当时的《群众日报》和后来大区撤销1954年改为的《陕西日报》,都把组织通讯员写稿作为重要方针。记得丁济沧同志任总编辑时,就曾倡导过“每日一信”活动,即要求编辑部每人每天必须写一封信,组织通讯员和群众向党报写稿。总编辑亲自抓读者来信工作,既使党报紧密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又培养了一批工农兵和知识分子写作队伍。据1986年9月召开的本报  相似文献   

19.
王瀛波 《新闻实践》2003,(11):25-26
8月22日,本报在头版刊发了《民事无小事》一文。关于这篇报道,我最想说的是:若干年以后报道本身也许会渐渐淡出我的记忆,但我肯定不会忘掉这场采访的经历,不会忘掉那个叫菜卢的村子,不会忘掉那些村干部和村民们质朴而生动的脸,不会忘掉当时心里的那份感动……需要说明的是,这篇报道的见报署名是我、王国锋和东阳报道组的陈其宪,但一同采写的还有更多的人,包括总编辑和分管副总编辑,是他们给了我们直接的指导。在这个研讨会上,领导要我围绕这篇报道谈谈基层典型报道怎样"以情取胜",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和认识。  相似文献   

20.
《上海档案》杂志编辑几次向我约稿,由于琐事多,久久没能交卷。近日整理旧稿,翻出了珍藏着的朱自清先生的亲笔书信和文稿手迹。这几份朱自清的手迹原本都是他写给我的老师林仲铉先生的,后来林先生因见我研究朱自清,便将他珍藏着的朱自清先生的书信和文稿手迹割爱转赠予我。以下,我就讲述一下这几份朱自清手迹的背景故事吧。 一九四六年七月十五日,闻一多在昆明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时,朱自清正在四川成都。当时他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夫人陈竹隐和子女住在成都,暑期放假,来自清乃回家和妻儿相聚。门日,他在四川报纸上得知闻一多遇害的噩耗,当晚即给闻一多夫人高孝贞写了一封信,表示对闻一多被害的愤慨,对闻夫人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