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秦汉时期,三代以内的小家庭取代传统的宗法制成为社会政治的基础,非家庭本位的官僚系统成为社会政治的治理主体,这对家庭伦理以至社会生活产生了根本性影响。秦汉时期以三纲为代表的儒家家庭伦理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皇权的获得、传承都依据家庭伦理;作为政治治理主体的官僚阶层虽然是非家庭本位的,但在治理的目的和治理的方式上都要依据家庭伦理;一般民众在家庭内外的生活中都是依据家庭伦理做人做事,把家庭伦理置于治道以至皇权之上。秦汉时期奠定了其后中国传统社会家庭伦理的基础,在今天的社会大转型中,作为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和社会政治指导思想的儒家学说须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换。  相似文献   

2.
儒家教化思想的本质反映了道德性与政治性的契合,但对于先秦儒家而言,"道德的政治"即"政治道德化"才是其教化思想存在和发展的内在依据,体现了自身内在的根本矛盾。它不仅反映了先秦儒家与后世儒家教化思想的共相,也体现了先秦儒家教化思想"恰恰地是这个事物"的殊相,从而在整体上呈现出动态的发展趋势,由"道德的政治"过渡到"道德的政治"与"政治的道德"的张力性统一。  相似文献   

3.
<尚书>有今文、古文之争,就家庭伦理而言,今文、古文<尚书>表述了基本一致的思想.其内容论及亲子、兄弟等人伦关系,并把"孝"、"友"连称,使家庭伦理与国家政治法律紧密结合,初步奠定了儒家家庭伦理的核心内容.它是儒家传统家庭伦理思想的重要源头.  相似文献   

4.
在先秦社会剧烈变迁的过程中,以"孝"为代表的家庭伦理和以"忠"为代表的政治伦理存在着微妙的关系。在先秦传世文献中,尊亲和事君、私情和公义时而统一,时而冲突。考察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关于家庭伦理和政治伦理的关系的论述,发现早期儒家关于忠、孝所分别代表的政治伦理和家庭伦理的关系的思想,经历了一个政治伦理逐渐强化并取得对家庭伦理的优先地位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家以"人"的伦理教化为目的,初步构建了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儒家诗教理论体系,其中的文艺思想和审美观念具有浓郁的和谐伦理意味。儒家和谐伦理是儒家诗教的理论基础,也是儒家文艺思想观念的审美呈现,其伦理内涵由五个方面的和谐关系构成:"畅神"、"比德"以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温柔敦厚"、"知言养气"以求人与自身的和谐;"克己复礼"、"仁者爱人"以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礼乐教化"、"以礼别异"以求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以求文与质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道德教育的研究应从价值始点入手.回溯道德生活和人的德性的历史和现实的源头,家庭遵循人伦的"情"与价值的"义",是伦理的实体,德性以伦理为前提,是伦理的人格体现,伦理以爱为根本规定,因此,家庭即是德性的最初诞生地.家庭作为伦理与道德的历史价值始点在东西方伦理道德体系中得到典型体现,道德教育以家庭为历史价值始点成为应有之义.在社会转型期间,市场和法制这一新的时代主题与一切以家庭为本位的传统家庭伦理产生了冲突与矛盾,家庭伦理的合理性遭受质疑,但是,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并不能解构家庭的本始性意义,其可现代因素是解决现代道德问题的一剂良方,家庭之于中国伦理与道德教育依然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地位.道德教育理应回归家庭,强化家庭的道德教化功能,赋予家庭更重要的教育和人文使命,弥补学校德育的刚性限制与远离学生日常生活的缺陷,提升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校与家庭在价值与德育领域的融合、互补与彼此不断超越.  相似文献   

7.
孙应鳌继承王阳明倡导遵从天理、反身自省以"致良知"的思想,强调在"求仁"中恢复心之本体,因而也特别提倡文艺发挥政治伦理教化的作用。作为心学家,孙应鳌最关注的是人通过修身正心、诚意慎独工夫使自己德行合于心本体"仁"的问题,而文艺的政治伦理教化作用正是为了使人获得这种工夫,因此孙应鳌也就必定将倡导文艺进行儒家的政治伦理教化,作为构建自己心学体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传统教化的理论基础与组织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书光 《教育学报》2005,1(4):21-27
儒家教化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教化思想。探讨这一主流教化思想的复杂人性依据,剖析其独特的伦理政治诉求,感悟其严密的组织运行系统,对于当代道德教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9.
以儒家意义上的榜样教化概念为切入点,才可以深入理解古代社会治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儒家多向度的阐释中,教化的本旨即榜样教化,其主要表现形态是身教示范.究其实质,榜样教化是一个关乎社会治理思想与实践的复杂性概念.作为"直接示范"的榜样教化具有层级式的权威示范之特质,其丰富的内在意蕴与社会治理的目标内涵达成了高度契合,由此成为儒家社会治理思想的内中之义.作为"间接示范"的儒家榜样形象则从经典走向了生活,在以社会教化活动为重要标志的古代社会治理实践中得以再现与演绎,由此在社会化转向过程中推动了社会教化目标的顺利实现.在现代转化的视阈下,上述资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李路 《老年教育》2014,(10):20-20
<正>传统文化回归的潮流不可阻挡,但它总是先流向阻力最小的地方。从目前看,这个地方就是家。文化与政治的联姻,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当下还常存在一些争议。可一旦触及亲情与家庭,传统文化便能叩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而家恰恰是东方文化真正的后院和港湾。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千百年来历经沧桑,其政治待遇和经济地位,无论是枝繁叶茂还是花果飘零,其扎在个人道德和家庭伦理领域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封建国家的历代统治者,几乎都清醒地认识到,思想统一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基础;臣民认同官方思想,才能保持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他们把政治伦理、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教化,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任务之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①长期以来,封建国家在思想教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颇具成效的作法,本文试对此略作探讨。全方位施行教化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建元五年(前136年)设五经博士官,将儒学列为官学。自此,儒家学说被封建统治者作为统治思想,长达二千年之久。儒家的政治伦…  相似文献   

12.
儒家伦理的现代化不能回避而要尊重现代学理中的理性精神。儒家经典中,作为恻隐之心发展成熟的"仁"和作为是非之心发展成熟的"知(智)"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只因儒家伦理更关注道德实践或行为,导致其更重人格和情感,而非知识理性的进路。然只有涵养和理性,才能使主体真正到达天人之际的真际;主体之间,在内与外、主与客乃至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都是相对的可以转换的情况下,儒家伦理的实践乃至研究方法都应注重理性精神。涵养和客观的理性研究都是保证实现研究的真切性与学术性不可或缺的方式。理性自识和理性原则对于学术研究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情感关怀是儒家伦理的基本内容之一,是隐含于儒家伦理发展史中的重要线索。历代儒家在构建伦理体系,探讨伦理修养、伦理教化和伦理价值实现的社会途径等问题时,都承认人是有情感的存在,并根据这一事实,主张通过有效的方式使人的情感宣泄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情感发展趋于正确的方向,以期提高个人修养,实现人伦关系的和谐。儒家重视情感问题的取向,实质上是其人本主义立场的具体表现。而且,儒家认为,对个体情感的尊重与恰当疏导、约束,在确立社会规范时尊重个体的情感需要,能够为社会规范作用的发挥提供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也有助于个体生命价值的完成,因而情感关怀是社会、伦理、政治秩序的保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关怀伦理学家在解释关怀的道德基础时使用了"关系本体论"这一概念,但是这一概念并不指一种严格的哲学本体论承诺,而是指一种社会心理角度对关系之重要性的认识。对于关怀关系的现象描绘并不能直接推出道德的普遍"应当",其中缺乏了哲学反思的关键步骤,因此关怀伦理内部仍然存在着"是"与"应当"之间的断裂。此前关于儒家"仁"与"关怀"的比较多从"仁"之"用"的维度入手,忽视了二者道德本体层的差异,儒家"仁"的本体论本质上也是一种基于关系的本体论,但是儒家"仁"的关系本体论具有"体用合一"的特征,集"是"与"应当"为一体,具体体现在其两层的关系本体论架构中:先秦儒家同样以家庭中富有情感性的"孝悌"关系作为"仁"之根基,与关怀伦理重视原初家庭领域的关怀关系相似,但是儒家以"孝悌"为核心的"亲亲"关系已经内蕴着伦理的"应当"法则;其次,宋儒以后更加强调"万物一体"关系为"仁"的宇宙论本源,解释了以家庭关系为根基的伦理关怀,何以能推扩至一切宇宙万物。儒家"仁"的两层关系本体论对于克服关怀伦理"是"与"应当"断裂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社会,文学艺术始终被安放在伦理政治的基石之上。先秦以来,儒家的文化哲学一直将文学艺术视为政治文化的寄生物,普遍用于道德与价值的领域。从孔子主张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缘起,诗歌音乐作为原始人文意识的延伸,就被纳入儒家理想的文化秩序之中。而历代儒家尊奉的“明道”、“征圣”、“宗经”等传统文论,则把“思无邪”与“文合道”的文学理念,推演到教化世人、整饬社会的道德目标。文学艺术与伦理政治的相互浸润,不仅促进了中国政治文化的早熟,也使得文学不得不背负起意识形态化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6.
目前虽然把庄子从道德虚无主义的行列里拉了出来,在环境伦理的研究里开始重视其自然道德思想的价值。但是,对他实践道德的系统研究仍很不够,尤其在我们这样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国度里。其实,庄子道家虽然推重个体自由,但仍没有否定教化和修养等道德实践,因为,他的理想也是和谐的社会,只是在选择实现的方法上,并非如儒家那样的不可为而为之,而是顺物自然而为。重视万物的自为机能,鄙视乃至完全否定外在的有意而为,给万物实现自得提供最好的外在客观条件,并最终实现万物运作的最大价值量。  相似文献   

17.
新加坡是近20年世界上最大力推行儒家伦理教育的国家,其通过在学校开设<儒家伦理>课程和在社会上开展各种以提倡儒家伦理为内容的道德教化活动,使儒家伦理与新加坡的公民道德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8.
目前虽然把庄子从道德虚无主义的行列里拉了出来,在环境伦理的研究里开始重视其自然道德思想的价值.但是,对他实践道德的系统研究仍很不够,尤其在我们这样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国度里.其实,庄子道家虽然推重个体自由,但仍没有否定教化和修养等道德实践,因为,他的理想也是和谐的社会,只是在选择实现的方法上,并非如儒家那样的不可为而为之,而是顺物自然而为.重视万物的自为机能,鄙视乃至完全否定外在的有意而为,给万物实现自得提供最好的外在客观条件,并最终实现万物运作的最大价值量.  相似文献   

19.
南朝诗论并没完全偏离于儒家诗教,仍不乏有坚持儒家正统观念的诗论家,如萧统、刘勰、裴子野、钟嵘、挚虞等。他们在自己的诗论著作中不仅力倡诗歌向文学的政治、伦理教化和道德内涵回归,而且以此为武器反对南朝绮靡诗风,反对纵情,反对过份华艳和浮野。南朝诗论还发展了儒家诗教说对诗歌自身规律的认识,重视诗歌本身抒情言志的艺术功能。  相似文献   

20.
儒家伦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精华内容。主要有:天人合一: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仁者爱人:重视人伦关系和谐有序;舍己从人:重视整体利益和民族大义;崇道扬善: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自强不息:重视人生奋发有为、刚毅进取;取义成仁:崇尚理想和节操。儒家伦理精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有其现代价值:儒家伦理精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生产力;儒家伦理精华中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原则和规范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资源宝库;儒家伦理精华中的个体道德规范和社会伦理原则可以丰富社会主义伦理学的学科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