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李江梅 《河北教育》2002,(11):40-40
以疑激趣。质疑问难是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为此,教学中,可把鼓励、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着力点。如学习《一分试验田》一文,我引导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谁种一分试验田?为什么要种一分试验田?一分试验田有多大?怎样种?种的结果怎样?”由于抓住了主要问题来设疑,又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了课文的主要意思,并把握了文章的脉胳。又如学习《飞夺泸定桥》一文时,我点拨学生特别注意“飞过来吧”中的“飞”和题目中的“飞”,使学生对两个“飞…  相似文献   

2.
通过不同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多年的教学实践 ,体会如下 :一、精心设疑 ,激发兴趣学贵有疑。学一篇课文 ,学生能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去思考 ,就说明他们学习有了兴趣 ,动了脑筋 ,有求知欲望。每教一篇课文 ,我首先让学生进行预习 ,通过查工具书 ,读准字音 ,弄清字形 ,理解字义、词义、句义。然后通过思考 ,列出结构提纲。课堂上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我总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课堂的设疑 ,一是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设疑。二是针对学生的实际设疑。…  相似文献   

3.
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也是这样,如果他们对所学的课程“热爱”了,或者认为“需要”了,他们学起来就有劲,就能克服种种障碍,取得优秀的成绩。因此,教学中应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设疑激趣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大进。”故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兴趣,教师应引导学生学而思,思而疑,对某一知识或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怀疑,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可精心设计问题,造成…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求规律,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激发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调动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把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为了使学生的兴趣得到理想的发挥,我在教学时,采用了“三趣”教学,即为:“以疑引趣”、“以智求趣”、“以趣迁趣”,收到良好效果。一、以疑引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可是,各种兴趣的价值又莫过  相似文献   

5.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 ,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好之”、乐之” ,可以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兴趣的方式有求新、引趣、借诗、用事、设疑、激情等  相似文献   

6.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应该是学生质疑问难的场所,教师要不断设置疑问,创设探究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指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阐明了“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设疑之于教学,就如清泉之于小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生物教学中的设疑技巧。一、设疑于无疑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好的课堂教学,应自始至终以“疑”为主线,特别是要善于在无疑处设疑。教学中有些地方貌似无疑,但却蕴涵着智力因素,教师要深入挖掘在学生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激发疑问,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介绍“我们身边的生物学”知识时,学生通过阅读“袁隆平和杂交水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家认为:疑容易引起定向探究性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研究“设疑一释疑”这一教学手段。 引趣性设疑。兴趣激发灵感,兴趣是发现的先导。在学习一个新知识时,教师要善于设置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从而使他们带着浓厚的疑问兴趣去积极思维,探求新知。如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时,教师可这样设疑:“小数点很调皮,对它的位置不满意。一会  相似文献   

8.
“自主”教学 ,即一种在语文教学中以学生探究为主 ,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加以引导为辅的立体性教学模式。  一、教师导趣 ,学生自学探索。即教师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形式诸如 :情景激趣、语言激趣、谜语故事激趣等。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激趣的导向作用 ,避免随意性 ;要创设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的探索潜能和欲望有所指向 ,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我探究的积极性。  二、教师导疑 ,学生自寻目标。学生的问题有多样化和差异性特点 ,并非都值得研究。对这些问题 ,教师要“集疑”(听取和归纳学生疑问 )、“布疑…  相似文献   

9.
设疑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正宁一中赵芳规○中学语文教学○“学而不思则罔”,“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设疑、质疑、解疑,进行启发式教学,则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一方法要求教...  相似文献   

10.
一、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1.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上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  相似文献   

11.
正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其次,以境引趣: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用幻灯片的形式,不具备多媒体教学的地方,可以用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  相似文献   

12.
正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之在愉悦中充分发挥潜能,求得知识,这是语文教学规律的必然要求。为了更好地遵循并运用这一规律,本文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例,从抛疑引趣、以智启趣、设趣导趣、见景生趣、以情达趣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抛疑引趣、以智启趣的教学应用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于教学过程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是学生作为  相似文献   

13.
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要提高自然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既学得生动活泼,又促进思维的发展。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设疑生趣。教师精心设置疑问,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在教学《磁铁》一课前,把一个乒乓球挖开一个小洞,装进一个铁制小物体,封装好。教学时,让它从一块斜放的玻璃片上滚落一次,之后,在玻璃片下放一块磁铁,提问:乒乓球会滚下来吗?当教师把乒乓球放在玻璃片斜面上时,球停止…  相似文献   

14.
“学贵知疑,疑是悟之机。”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如何教会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解疑,是素质教育中值得探导的课题。设疑——导趣兴趣是学习的潜在动力,设疑是激趣的有效措施。数学中抓住契机,巧妙设疑,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新课伊始,单刀直入:“用数字1、4、7能组成多少个(数字不重复的)三位数?”待学生组成147、174、417、471、  相似文献   

15.
文言文教学激趣六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挖掘教材以美激趣新教材多是跨越时空,大浪淘沙留下的名篇美文,只要教师深入钻研,挖掘内涵,就能发现课文处处有美。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或娓娓而谈,或表情诵读,或一颦一笑,兴趣盎然的课堂一定令学生倾倒陶醉,学生也将在这浓厚的文学氛围中受到美的熏陶。二、鼓励动脑以疑激趣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激发探索问题的热情和思维的不断深入。教学之疑可由老师设置,更可鼓励学生质疑。三、古今沟通以新激趣如孟子在提出使民加多的措施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相似文献   

16.
设疑种种     
语文教学质量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语文兴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本文主要谈一种:设疑.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获小进,大疑得大知;知疑且善问,学成必无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可见有疑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处理的需要,故意创设疑问,设置障碍,就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学好语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物理教学中利用身边的物或事设“疑”,充分利用演示实验设“疑”,可以启发和调动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8.
兴趣、好奇是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教师在物理教学中采取设疑、提问、创设问题情境等手段,能有效诱发学生好奇心,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热情.现就物理课堂教学中设疑、激趣的技巧问题谈点体会.一、设疑激趣、变"教"为"导"  相似文献   

19.
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进入更高层次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化学教学中能够巧妙设疑,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学会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研究、发现、掌握和运用规律,以求获取新知。下面就巧妙设疑的作用和技巧谈谈自己的体会。一、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设疑就是提出疑难问题,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善于学习,首先要善于发现问  相似文献   

20.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学习课文时,我们一般要引导学生仔细读题、审题,分析研究题目中的关键词,从题目中揣摩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笔者在听课中也发现,许多老师在新课揭题时,都喜欢让学生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这个环节应该说是一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的“兴奋点”,因为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学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自主探究、不断创造的过程。但有些质疑课题现象值得我们去反思和研究。如一位老师教学《哪吒闹海》(苏教版第五册)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