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九义”教材六年制第七册第10课《颐和园》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按参观顺序,叙述了游览颐和园的经过,描绘了颐和园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赞美感情.我们要通过讲读,让学生感知公园的美丽,把握观察的顺序,体会文章的韵味,临摹课文的章法.  相似文献   

2.
《颐和园》这篇精读课文,作者按参观顺序,叙述了游览经过,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为了让学生把握课文的重点,感受公园的美丽,学习课文的写法,在课堂上我们通过创设情境,紧紧围绕“美丽”进行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颐和园》这篇精读课,作按参观顺序,叙述了游览经过,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的赞美之情。为了让学生把握课的重点,感受公园的美丽,学习课的写法,在课堂上我们通过创设情境,紧紧围绕“美丽”进行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相似文献   

5.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教学目标】感受颐和园长廊美丽的景色,掌握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教学流程】一、导入课题师:在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生齐读课题)它可是一座具有皇家气派的园林,里面的宫殿金碧辉煌,树丛葱郁,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相似文献   

6.
《颐和园》是一篇看图学文,图文展现了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初读课文,理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了解作者在各观察点上看到了些什么,初步感受颐和园的美丽。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可紧紧抓住课文  相似文献   

7.
《颐和园》是第七册中的一篇课文.全文记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使学生陶冶了爱美的情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在教学此文时,我认为应该抓住“一线两点”.  相似文献   

8.
《颐和园》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组课文中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它按游览的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同时,它是体现单元训练项目“写文章要有中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教学这篇课文,引导学生阅读,了解颐和园优美景色是教学的重点;学习作者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方法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呢 ?其做法是:   一、入境审美   本文构思清晰,画面绚丽,处处溢美。感悟它的美丽,是让学生动心动情的基础,所以首先应引导学生入境,去感受它的美。 1.看。孩子们在欣赏各种美的事物而产生…  相似文献   

9.
安永 《山东教育》2009,(9):30-31
我国历史悠久,风景名胜众多,在《世界遗产名录》中,多处景观名列其中。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三篇课文,就选取了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三处景观,展示了我国的“世界遗产”的魅力。其中《颐和园》一课,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层次清楚地描绘出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观。  相似文献   

10.
《颐和园》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通过具体描写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高度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围绕着这个中心 ,课文分三大段来写。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总的印象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的特点。第三段(第6自然段)总结全文 ,赞叹“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这样既突出了主要景点 ,又概述了全貌 ,使颐和园的美丽景色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全文中心明确 ,条理清楚。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写文章要有中心”…  相似文献   

11.
教材分析这篇看图学文,包括两幅彩图和一篇课文。图画展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第一幅图是眺望佛香阁所看到的景色,第二幅是颐和园的全景。课文内容是作者按游览顺序描述颐和园的景致。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和叙述的方法。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激发热爱祖国,努力学习的热情。2、学会本课生字词,会用“耸立”隐隐约约”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按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4、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课文是怎  相似文献   

12.
<正>一、教材简析《美丽的丹顶鹤》是苏教版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层次清楚,内容生动,语言通俗易懂,形象而传神地呈现出丹顶鹤的美丽外形及其每年到黄海之滨越冬的迁徙习性,引起学生的丹顶鹤的喜爱,渗透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二、设计理念以自主创新教学为理念,巧妙运用鲜活有趣的课件,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实践中自读、精思、感悟、吸纳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丹顶鹤的美丽,初步树  相似文献   

13.
《颐和园》(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组)一课,用生动细致的语言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其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大而美的特点,学习本课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其优势,以声激情,凸显重点、突破难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展示全景——感知  相似文献   

14.
理清顺序抓住特点展开想象──《颐和园》一课的教学思路山西杨锡祉《颐和园》是六年制第八册语文教材安排的两篇“看图学文”中的一课。课文侧重写景,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观察图画要有一定的顺序,并注意观察点的转移;同时还要注意作...  相似文献   

15.
一堂语文课的导入就像一篇作文的开头一样,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精采的.有吸引力的课堂导入会使整个教学进行得顺利、和谐、自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现介绍几种常见的导入模式。一、概括式对于一些比较长、学生又不易掌握的课,可采取概括式导人,接顺序概说课文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清晰地掌握课文。例如教《颐和园》一课时,我这样设计导人:《颐和园》的作者以自己的旅行踪迹为序.依发描写了长廊内外的景物,万青山上的亭台阁榭、万寿山前的景致和昆明湖上的景色。把颐和园这个美丽的园林,生动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好,现在让…  相似文献   

16.
《颐和园》是一篇散文 ,全文通过对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这几处景点的细致描绘 ,体现了颐和园的壮美 ,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如何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达到训练重点的要求呢?导读引路 ,简介挂图。“导读” ,简要说明了该组教材的组成、课文的特点、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重点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因此 ,在全面理解课文内容之前 ,若引导学生对导读进行学习 ,学生对整体教材就有一个大致了解 ,读才有方向 ,学方有所得。《颐和园》是七册第七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 ,引导学生对“导读”的学习 ,学…  相似文献   

17.
加强段的训练发展不生思维能力山东胶州市实验小学赵洪荣一.让学生熟悉段的结构形式小学中年级语文教材中段的分类主要自以下几种:1.总分总式。如《颐和园》第一段概括介绍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第二、三、四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丽景色。最后一段...  相似文献   

18.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语言隽永,思想深邃,可以称得上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散文诗。在本课教学中,赵老师以独特的视角,灵动的才情领着学生在课堂上演绎了一段“望月生情”的小夜曲。请欣赏: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学  相似文献   

19.
《颐和园》是第三组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作者按照游览颐和园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阁榭、长廊石桥等优美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述的,以此来启迪学生想象景物之貌,感受景物之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一、理清顺序,掌握课文脉络 课文是按照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记叙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读全文,以获得对课文整体的初步印象,在此基础上,可按以下的步骤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掌握课文的脉络:第一步,弄清作者是按怎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练,富于感情色彩,儿童就乐于接受,就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对一名教师来说,要使~堂课上得精彩、生动、有趣,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还要精心地备好教学语言。设计好导入语言是“备语言”的主要方面之一。下面笔者结合苏教版第十一册中的几篇课例,对课堂导入语言设计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