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生命化教育的最早提出是在20世纪70年代,源于美国.我国台湾地区最早引进生命化教育理念,并且产生了一些结合自身实际的理论和实践经验,90年代末,生命化教育引入大陆.生命化教育,简而言之,就是转换视角,立足于生命,重新审视教育与被教育者的关系.中国古代的教育精神提倡受教育者亦是受"训"者,而生命化教育,从本质上改变了这种观念,提倡关爱,信任受教育者,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生命化教育,是由内而外的,要符合学生的生命特性.  相似文献   

2.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经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显然,教育不仅是相关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是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塑造及其生命品质的提升。语文教育尤为如此,因为语文的高贵在于让生命诗意的栖居,语文学习本质上应是学生生命的体验,是学生理解生命内涵、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教育实践者,笔者依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出了语文生命化教育的概念,并结合时代背景,从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新课标实行后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实施语文生命化教育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生命化教育与主题教学,都是立足于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生命意义,把生命的本质,特征和需要体现在教育的过程之中。培养受教育者的个体精神,理想,人格的健康生长与形成,使教育尊重生命的需要,完善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到目前为止,研究语文生命化课堂的文章较多。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把语文"生命化课堂"混同于语文"生命课堂"。语文"生命课堂"是用语文材料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而"生命化课堂"是在课堂上用语言文字来化育学生的生命。二是贴着"生命教育"的标签,课堂仍然是指令型的以语文知识为绝对主宰的格式化王国,学生缺少尊严感和自主性,很难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语文"生命化课堂"需要从理论上揭示语文本体,需要研究并论证语文生命化课堂的内涵、教育理念、价值取向、课堂文化、教学境界等。  相似文献   

6.
生命化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重大的启蒙和奠基意义,能够贯穿人的一生。我对生命化教育的基本含义及其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并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探讨如何进行生命化教育,对生命化教育的实际应用做了有益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生命教育打破了应试教育以分数为导向的不良势态,转而追求受教育者生命质量的提高,全面落实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在生存压力倍增的今天,生命教育势在必行。语文要担负起生命教育的使命,这不但是课程性质的要求,也是核心素养的呼唤。本文以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中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为例,探讨语文课程对生命教育的践行。  相似文献   

8.
生命化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重大的启蒙和奠基意义,能够贯穿人的一生。我对生命化教育的基本含义及其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并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探讨如何进行生命化教育,对生命化教育的实际应用做了有益的探讨和研究。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可见,教育之"育",  相似文献   

9.
生命是教育的原点,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是教育的第一要义。教育的这一特性,决定教育必然要关注生命、关注现实的社会,不断完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人生。新课程下,应该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而对生命化历史课堂构建的研究,正是顺应这一必然趋势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万和兵 《考试周刊》2014,(16):40+46-40,46
生命化教育是当前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日常教学中更应当渗透生命化教育。作者从朗读、写作和综合实践活动三方面,谈谈开展生命化教育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也存在受教育主体机会不平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及教学过程中的不公正等公正缺失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众幸福感的提升.现实中,教育公正无疑对民众幸福感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通过改善民众的经济生活条件、提高民众的社会生活地位、提升民众的精神生活品质、满足民众的自我实现需要等方面提升民众幸福感.因此,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当代社会,应当通过强化教育公正意识、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系统、加快教育制度改革等措施来实现教育公正的优化,以进一步提升民众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成人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针对成人教育学习主体的特征,阐述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教学对成人教育学习主体在学习空间与时间、学习深度与广度以及学习的灵活性与自主性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教育要回归生命关怀。中小学语文教育应当肩负起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的重任,要深入挖掘语文教育资源,构建“对话”的、贴近生活的语文课内外教学,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充分体现生命关怀。  相似文献   

14.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大的障碍就是路径依赖,路径依赖导致教育主体性缺失、理论创新和应变能力不足、运用的教育资源与手段单一,其本质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路径错位。要矫正由路径依赖引起的路径错位,有赖于路径整合。主要包括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语境的整合、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校园文化资源的整合。从而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优化,回归学生生活世界,提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大学生的“生命”事件逐年攀升,已成为引发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具有紧迫性.特定的历史阶段,我国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个人都有不利于生命教育的特点,高校开展生命教育非常必要.做好大学生生命教育工作的途径:加强个体化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应用能力;加强多方配合,形成生命教育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周围 《辽宁教育研究》2012,(12):112-115
积极取向道德教育针对传统和当代消极取向道德教育的问题和弊端,倡导从受教育者的积极道德品质、道德发展愿望与潜能出发,采用以肯定、鼓励、欣赏、强化等积极、正面为主的道德教育方法,营造充满尊重、真诚、理解、关爱、信任、公正的道德的教育关系,以增进受教育者的积极情绪体验为教育契机与途径,激发受教育者道德发展的愿望和潜能,促成受教育者积极道德品质的培养,并在积极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消除不良的道德品质,预防恶习的萌芽与产生。  相似文献   

17.
对话是教育与被教育相结合并达到完美结合的途径.教育对话的开展依赖于教育主体的对话品格,即爱、谦逊、信念、信任、希望、批判性思维等思想素质和心理条件,这要求加强培养教育主体的以上对话品格.  相似文献   

18.
从台湾生命教育到华人生命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源生于一所天主教中学的伦理教育和宗教教育,具有深厚的西化倾向和宗教色彩,倘若普及推广于各地华人社会,有可能出现不相应状况,有待进行本土转化扩充与在地落实扎根。台湾生命教育偶然走上以哲学为核心学问的道路是其特色,转化后的“华人生命教育”将据此发展以中国人生哲学与生死哲学为中心价值的生命学问。这种“生命的学问”反映出传统儒道思想与民俗信仰的智能结晶,具有“后科学、非宗教、安生死”的性质。  相似文献   

19.
社区终身教育理念是21世纪学习化社会教育发展,特别是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基本理念,其内容包括两个基本组成部分;终身教育思想和以社区为实现终身教育目标的依托,社区终身教育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认识,也为21世纪中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首先,社区终身教育理念明确了未来成人高等教育的目标及实现的途径,其次,社区终身教育理念提升了21世纪中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社区终身教育理念还提供了成人高等教育最大限度也获得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活动效益和质量的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20.
感动教育就是指对受教育者情感的感受力进行培养以提高其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境界并升华其道德行为的过程。它在主客体张力关系中,寻求人本质的完善;它在事实和价值二个维度中,寻找人的价值的正当性;它在手段与目的二者关系中,探究生命的意义。感动教育的实施可以发展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素养,促进个体本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