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起并组织全国十三家省、市广播电台联合制作的“2007年全国广播春节文艺大联播一欢乐中国”春节期间已经在中央台及东、西、南、北、中全国十三家省、市级广播电台同期播出,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山西省大同市的一位听众在给内蒙古电台的朋友打电话时说:“我们碰巧听中央台的广播时听到了你们内蒙古电台的春节节目。那么多好歌,各地有各地的风格,我们一直听完。过年家里人来人往的,以前我们一直是开着电视听声音,顾不上看,听到这些节目这么好,我们这几天就听广播了。”朋友的一席话令人欣慰,也让人感触。可以说“2007年全国广播春节文艺大联播——欢乐中国”为广播打造自己的品牌开辟了一条可行的路子,树立了一种模式,也为今后电台之间的合作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高坦 《中国广播》2008,(3):68-70
“春满人间春风暖,和谐盛世合家欢。金鼠报春山河秀,神州喜迎奥运年——”大年初一凌晨,由中央台九大频率联手倾力打造的《2008春节文艺大联播——欢乐中国》在辉煌、喜庆的开始曲中拉开帷幕,主持人姚科和元轶洪亮、昂扬的声音给全国听众送去戊子年新春的祝福,送去广播人的一份心意。如今,大联播已落下帷幕,从听众热情洋溢的短信和来信中,我们欣喜地感到:广播春节文艺大联播,已成为全国听众不可或缺的春节声音盛宴。  相似文献   

3.
陈冉 《中国广播》2011,(8):61-63
两岸广播在合作过程中打造的品牌栏目,是两岸广播在不断积累叠加和延伸扩展的合作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高度文化价值和内涵的节目形态。新形势下,两岸广播应打造并维护两岸共有的品牌栏目,保持持续性和延展力,让品牌栏目成为优质的标志和可听性的代名词,成为两岸听众的惯性选择。本文以“两岸广播春节大联播”为例,探讨两岸广播共创品牌栏目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孟亭 《新闻实践》2013,(8):63-64
作为典型的“主持人型”媒体,广播媒体的品牌某种程度上是构架在节目品牌、主持人品牌之上的。电台名嘴成为广播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任何一家强势电台都必须拥有自己的品牌脱口秀节目及极具影响力的主持人。那么。广播脱口秀节目主持人何以征服万千听众?一家电台又如何打造自己的品牌脱口秀主持人呢?  相似文献   

5.
高喜军 《视听界》2006,(1):167-169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要打造“以人为本,与您同在”的主流媒体新品牌,作为总台分支的文艺频率,也要以这一理念为基石,满足受众的文化娱乐需求。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历来是我们媒体的根本性问题。胡锦涛同志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求。这样要求代表了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也是我们做广播文艺工作的指导方针。广播文艺是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般文艺有着共同的方向和服务内容。但是,广播文艺有它的特殊的一面,即更注重广播文艺的新闻性和服务性。它要大力提倡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用文…  相似文献   

6.
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历来注重一个“情”字。广播文艺是富有个性特点、以声造型、以声传情的听觉艺术,播出的作品和听众欣赏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有“情”的广播文艺,可以起到桥梁作用,使听众与广播达到心灵上的沟通,缩小相互间的距离。缺少“情”,则不能牵动人心,不能引人入胜。所以说,广播文艺节目万万不可忽视这个“情”字。当然,广播文艺节目是  相似文献   

7.
随着广播事业的发展,大众的广播思路已经不能够满足听众的需求,广播的个性化日益突现出来,转换思路去做广播节目和运营广播品牌势在必行.品牌打造很重要,品牌接地气的打造更重要,读懂听众,才能做出好的广播品牌.  相似文献   

8.
研讨会上,我们收听了《大篷车》的部分节目。身在青岛这个“现场”,一期期地听下来,《大篷车》浓郁的地域风情、鲜活的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当地听众质朴、直率、真诚的情思令人兴奋和激动,有时甚至催人泪下.这种感受,与在北京的寓所里冷静地品评“艺术”不大一样。当我们与编播人员、演职人员、小品原型、听众代表等进行了广泛座谈之后,感慨更多,从而引发了对“大篷车现象”的思考.思考一:空中“大篷车”——对广播文艺特性的再认识。《星期天文艺大篷车》强调广播文艺的知识性、欣赏性和参与性,实际上寓含着广播文艺的…  相似文献   

9.
广播文艺是广播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拥有着广泛的听众,但是,在网络新兴媒体和电视媒体的夹击下,广播文艺节目面临着严峻挑战。广播文艺节目如何在娱乐风潮中走出困境,已经成为广播文艺人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0.
《视听界》1997,(3)
为提高节目质量,把广播办得更受听众的欢迎,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江苏经济广播电台、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台、音乐台、金陵之声广播电台于1996年11月联合举办了首届“十佳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最受听众欢迎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评选活动。经过近5个月的评选,评选结果日前揭晓。  相似文献   

11.
“我们壮家爱从小喇叭里听土戏、土歌、土话快板……。”“县广播站播出的文艺节目还是‘土’一点好。”这是壮族听众在一次座谈会上对办好当地民族文艺广播提出的希望和建议。壮族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土著民族。当地壮族群众习惯把壮语称为土话,而本民族的文艺形式,象壮剧、壮族山歌、壮话快板等,又分别叫作土戏、土歌、土话快板……等等。这里所用的“土”字,可以说是民族形式的代名词。壮族听众希望把当地有线广播办得“土”一点,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根据少数民族群众的需要,采取他们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和表现  相似文献   

12.
2008年,广播文艺继续呈现出一派繁荣发展的态势.以中央电台、各省级电台为代表的广播文艺节目、专业化的广播文艺频率数稳中有升,节目质量不断提高,凝聚的听众也有所增加,品牌影响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分众传播与注重娱乐的发展思路较以往更为明晰,成了广播文艺发展的最大特点和亮点.  相似文献   

13.
熊可为 《新闻传播》2009,(7):110-110
美国语言学家DAVID COHLER曾把广播语言的实质概:括成“为耳朵写话”。这既是对广播语言特色的概括,也是对广播语言的基本要求。广播使用的是听觉语言,听众只能听到话语的声音,既看不见文字的形体,也看不见活动着的画面。所以,广播要吸引更多的听众,就必须加强广播语言的表现力.运用鲜明、逼真、具体和生动的语言,通过广播展现在听众面前,使他们身临其境、如见其人,获得真切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要增强广播语言的表现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的广播宣传“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呈现了再度辉煌的新气象,它已成为广大听众须臾不可离开的“喉舌”和“知音”。在报纸、广播、电视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搞好广播听众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强对广播传播模式的研究,不断改善广播同听众的关系,满足广大听众的愿望和要求,这是搞好广播听众工作的基础。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这对于搞好听众工作更有新的文章可做,也对我们正确认识新时期广播听众工作的特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新时期广播听众工作的特点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张庭杰 《中国广播》2007,(10):72-73
作为全国最早成立的经济广播之一,辽宁电台经济广播在广播改革的大潮中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近几年,通过大力打造品牌主持人、编辑、记者,以及开办品牌节目和品牌活动,提高为听众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占领听众市场和广告市场,在频率建设上做了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获奖     
《视听界》2010,(1):4-4
2007-2008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该奖项由广电总局、中国广电协会评出,江苏卫视《人间》栏目荣获优秀栏目大奖;江苏广电总台广播传媒中心创作的《陈光标,“首善”大爱》、《开启海峡两岸和平之门》分别荣获广播新闻类专题大奖和对港澳台节目大奖,另有5件作品获提名奖;无锡广电集团报送的《戏曲文化专题片〈黄河戏话〉》荣获电视文艺专题片大奖;  相似文献   

17.
频率专业化已经成为广播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各种专业广播风起云涌的背后,存在着节目形态单一、节目设置同质化的问题,专业频率不专业削弱了其影响力,阻碍了其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专业广播频率加强对听众的科学研究与分析;开门办广播,调动社会智慧参与节目设置,创新节目形态,使节目常办常新;内容为主,突出特色,以主持人为核心,打造品牌节目。一、专业不专、特色不特制约了专业广播发展所谓专业广播频率,我们可  相似文献   

18.
《中国广播》2008,(1):F0003-F0003
2007年11月24日晚,“江苏广播,闪耀2008”首届江苏听众节开幕式晚会在南京奥体中心体育馆举行,江苏广播为全省听众打造出了一个具有版权意义的盛大节日。十大频率完美定位、整合一新,经营创收突破二亿三千万,昂首跨入中国省级广播前列!  相似文献   

19.
2007年春节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十三家省市电台,推出“全国广播春节文艺大联播——欢乐中国”,向全国听众奉献了一台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节日“盛宴”。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在这次大联播中“烹制”了一道飘溢着浓郁中原风味的节日大餐——“盛世唱中原”,表达了对全国听众的美好祝福。  相似文献   

20.
“态度”的概念要对听众进行研究,总得研究听众对广播的态度。这是总的概念。这一概念包含许多成分。它可以端正人们对广播听众的认识。它不但便于进行理论分析,而且便于把得到的情况用于广播新闻事业的实践。我们既可以把这种态度理解为听众“对于”广播的态度,又可以理解为听众与广播“之间的”关系。这里指的是:听众的结构;听众对广播的需求和对广播的兴趣;关于广播价值的概念;要求,期望,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