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从德国留学回来的女士谈及亲身经历过的一件事,颇能给人们以启示。一个星期天,她领着5岁的儿子去公园游玩,儿子用一架纸飞机换回了德国小朋友的一辆玩具小汽车。这件事使母亲大为吃惊,因为那纸飞机充其量只值5美分,而那辆小汽车少说也值20美元。开始时她以为孩子说谎,但找到那小汽车的主人———德国小孩和他的妈妈时,这位德国母亲说:“小汽车是属于孩子的,该由孩子做主。”还说:“你儿子喜欢,小汽车就归他了。过一会儿,我会领孩子上玩具店,让他知道那辆小汽车值多少钱,能买多少架纸飞机,这样他就不会第二次做这蠢事了。”在这一事例中,…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个幸运的孩子》立意新颖、深刻。因为现在的一些孩子虽然生活在舒适的环境里,却并不能感到幸福,有的甚至还会有种种莫名的抱怨。其实,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有快乐,也有烦恼;有幸福,也有不幸。就看我们如何去面对、去体验。当然,小作者也有这一代独生子女特有的孤独,也面临着学习、考试的压力,但他明确地称自己是“一个幸运的孩子”,说明他心平气和,心底充满阳光,对生活持乐观、公正的态度。他向我们诉说了两件“幸事”:一件是由于“好风凭借力”,使自己在航模比赛中获得优胜;另一件是在足球场上趁乱“捡漏”,踢了一记漂亮的“空门”。…  相似文献   

3.
把孩子送到哪儿去?刘鸿伟最近,北京有的记者就个别家长把孩子送到贫穷地区去发表评论说,此举开辟了教育子女的“新路子”;而西安有的记者就某些大款把孩子入托教授家又发表评论说,开创了培养孩子的“新时尚”。依我看,此等记者的笔着实有爱起哄的毛病。上穷地方去,...  相似文献   

4.
诗教:德国著名诗人歌德非常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他常能从孩子的“蛛丝马迹”小觉察出“异常”,并用诗歌来启迪孩子。一次,他发现孩子的一本纪念册上写有这样一段小诗:“人生在这里有两分半钟的时间/一分钟微笑/一分钟叹息/半分钟爱/因为在爱的这分钟里他死去了。”歌德提笔“续”完了诗的下半“阙”,他写道:“一个钟头有六十分/一天超过一千/孩子,要知道这个道  相似文献   

5.
眼前的时光     
有一位信佛很虔诚的教师,时常在课堂上灌输小学生对佛教的认识。一天,他花了半小时,告诉学生关于地狱的恐怖,然后他问学生:“有谁想要下地狱的,举手。”果然没有人举手,教师感到很欣慰。然后他又花了半小时,告诉学生极乐世界的美好,他问学生:“有谁想去极乐世界的举手!”大部分的小孩子都举手了,只有角落里一个孩子没有举手,面色凝重。老师把他叫起来,问说:“为什么你既不想去地狱,也不想去极乐世界呢?”那个孩子说“:我妈妈说,放学的时候哪里也不准去,要直接回家!”这是一个笑话,也不全然是笑话而已,几乎所有的宗教都在强调来生的重要,也告…  相似文献   

6.
《德国孩子的“爱情”》讲的是一个中国小女孩在学校里被德国小男生追求的故事。我们的中国小女孩,怀有一种深深的恐惧,对待被爱不是像德国的小女孩那样“得意”,而是“愤怒”。可德国的小男生却“坦然”地大胆追求,并不害羞。对待这件事情,德国老师既没有批评他,也没有阻挡他。男孩的母亲更是采取了一种完全出乎我们意料的思维方式,积极引导孩子为了爱,  相似文献   

7.
读书不容易     
1957年,我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之后,一位朋友自告奋勇带我去见赵宋庆教授,因为他的父亲同赵先生相熟。反正还没开学,呆着也是呆着,便跟着他去见识见识这位“怪人”。说他是“怪人”,因为闻之有据。据说他留着长发,蓄着长须,穿着长衫,趿着鞋,不修边幅,街上的孩子都把他当孔乙己式的人物,一看到便聚在周围不散,而他也真的能从长衫袋里掏出糖来分给孩子——虽然不是茴香豆。有一次,他晚上在附近小镇上转悠,被派出所的民警当作不良分子而拘系,他不以为忤,处之泰然;及至弄清身份,再三道歉,恭恭敬敬地送他回家,他也不以为怪,坦然受之。又据说他学问极好、极渊博,虽是中文系的教授,却给数学系开过数学课,又在天文学的刊物上发  相似文献   

8.
按照德国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 ,社会责任感、义务感的培养 ,对于塑造孩子成为一个坚定、理智和值得信赖的人 ,不仅是道德范畴的必然要求 ,而且也是人生成功的关键性因素。有一位久居德国的美国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实践 ,也确认了这一点。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面对雨过天晴、窗外迷人的景色 ,正在读书的一位德国少女和一位美国学生的反应截然不同 ,典型的美国式的孩子的做法是 ,情不自禁地起身跑到外面玩上一会 ;而德国的孩子很可能就会想到 ,我应该先做完作业再去玩。其实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 ,但为什么德国的孩子会有如此强烈的…  相似文献   

9.
专家的话:每个孩子都有他的优点,也有他的缺点;有他的长处,又有他的短处。十全十美的孩子是不存在的,只有缺点,没有优点的孩子也是不可能的。为什么有的家长只看到孩子的缺点“,这也不是”“、那也不是”,那是父母缺少发现的眼睛,缺少一颗“童心”。如果我们用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在他们的身上永远也不可能有亮点,也不可能有值得你欣赏的地方。父母的责任是如何发现你孩子身上的亮点、潜在的能力和积极性,去欣赏他、鼓励他,让优点这支“红军”愈来愈壮大,逐步去克服,以至消灭缺点这支“白军”。可以这么说,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充…  相似文献   

10.
毕克官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的漫画家,全国政协委员。他十分热心对青少年的培养教育。今年4月,他在陪夫人回原籍常州探亲期间,也不忘到市少年宫去辅导孩子们画画。他认真地为每一个孩子修改作业,还在一个孩子的素描作业上写了这样的批语:“把握得准确,争取更好,  相似文献   

11.
最近,读了威廉·格拉瑟《没有失败的学校》一书,颇受启发。格拉瑟博士认为,有过失的教育才是学校失败的主因。他认为“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是失败的,给孩子贴上失败的标签是学校,也只有学校”。因为一个孩子做出某些错误行为或者成绩不好,学校就因此将失败的标签永远贴在他身上,这样的孩子成功之路将会走得很艰难,因为在他的心中他已经是一个失败者,他没有任何成功的理由,也没有成功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周榅玉 《早期教育》2005,(11):36-36
一位从德国回来的女士谈及她在国外亲身经历过的襄一个星期天,她领着五岁的儿子到公园玩,儿子用一架纸飞机换回了德国小朋友的一辆玩具小汽车。这件事使她大吃一晾。因为那架纸飞机只值五美分,而小汽车少说也值二十美元。开始时她以为是儿子在撒谎,当她找到“汽车”的小主人和她母亲时。那位母亲说:“小汽车是属于孩子的,该由孩子做主。”她还说:“你儿子喜欢,小汽车就归他了。过一会儿.我会领着孩子去商店,让他知道那辆小汽车值多少钱,能买多少架纸飞机。”  相似文献   

13.
他八个月大时,一次突发高烧,造成双耳失聪。当别的孩子开始咿呀学语时,他却一个字也不会说。一位老教授对她说:“再要一个孩子吧,他不能上正常学校,终生都不会说话了。”她又带着他去过许多地方,最后得出的结论都一样。她的心好似跌进了山谷,深不见底。可她不想放弃,哪怕有一线的希望。她辞去工作,到外地找老师学习唇语,教他对口形说话。她把他的手放在自己的嘴边.让他感知声音气流的变化。一个字一个字地练,一练就是上千遍、上万遍。即使这样,他还是学不会。  相似文献   

14.
我的孩子去年上小学一年级。一次语文测验后他将试卷带回家给我看。在一道填空题“我们也去___”后面他填的是“帮助大人扫雪”,结果老师打了“×”。我看不出错在哪里。孩子把教科书翻到105页,说老师要他们照书上的句子填“(我们也去)帮忙”,否则就算错。这是为什么?孩子瞪着一双  相似文献   

15.
德国的哈克教授曾做过一次调查,有30%-40%的孩子 进入小学一年级后,对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很不适应,常常在 心理上产生紧张。医学上把这种心理上的“水土不服”叫做 “适应性障碍”。其实,适应性障碍也是一种心理障碍,主要表 现为情绪障碍,也可伴有行为障碍或生理功能障碍。如果这 种不良的现象不能及时得到缓解和消除,孩子就会出现退  相似文献   

16.
我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某教授到某幼儿园作一个抽样调查,幼儿园老师找来了一个能干的小朋友作被试。教授问这个年仅5岁的小女孩“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小女孩回答“嫁人!”教授吃了一惊,问道:“你想嫁给谁呢?”“嫁给最有钱的男人。”教授问“为什么要嫁给有钱的男人呢?”“嫁给他,我就有了许多许多的钱,就可以出国去玩了!还可以买许多许多好看的裙子!”教授沉默了。幼儿园的老师追问考查结果,教授写下了“100+0=50”这道算式。老师不解其意,教授解释说:“100分是幼儿园的教育,0分是家庭的教育。假设老师的教育已经达到最高的水平了,并且假设孩子在幼儿园也完全接受了老师的教育,但是,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正确,那么,孩子最终受到  相似文献   

17.
一、不要只盯着孩子的缺点活泼、爱动、调皮、淘气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有很多家长和老师,特别注意他们的言谈举止。一有调皮行为就严加批评,甚至经常用“好”与“坏”去评价孩子。我认为用“坏”这个词去评价一个孩子,有欠妥当,这样极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会使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因而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其实,每个孩子部有他闪光的一面,不要因一两次错误,就戴上有色眼镜,  相似文献   

18.
每4个德国孩子中就有一个是独生子女。但在一部分德国人的心目中,传统的家庭模式仍旧根深蒂固。他们认为,光夫妻两人谈不上是一个完整的家庭,甚至独生子女家庭也只能称为“一对夫妻带一个孩子”而已,真正完美的家庭是夫妻二人再加两个孩子,最好还是一儿一女。就像黄金时段的电视上播出的广告那样,儿女双全的一家人,  相似文献   

19.
不可否认,在现实中有些孩子的发展较一般孩子略显滞后,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一、要多给予正面鼓励和表扬。能力再弱的孩子也有他的“闪光点”,要从发现他们的优点入手,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不断强化其积极向上的认同心理。二、不要把孩子的缺点挂在嘴上。要特别注意不要用“笨蛋”、“你真没治了”等语言。即使发现他们有某些缺点,也要用暗示的方法,以避免对他们产生心理压力。三、适当降低标准,使孩子有获得成功的机会。针对孩子的实际水平适当降低标准去要求他,鼓励他,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它会使孩子从不难获得的成功体验中  相似文献   

20.
《小学生》2005,(12):30-30
在目前市面上数种与陶宏开教授有关的图书中,只有他这本唯一的专书名中没有“网瘾”这样的概念。既然是“陶宏开教授首部戒除网瘾方法专”,书名里却没有随手拈来这两个字以吸引读的眼球,看似是个悖论,其实“孩子都有向上的心”这句话,才真正表现了陶宏开教授教育思想中一个核心的理念:“任何孩子都有一颗向上的心,是我的一个最基本的信念。正是本着这个信念,才让我使很多貌似不可救药的孩子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即便上网最痴迷的孩子,这种动力依然是存在的,有些孩子可以一连几天几夜打网络游戏,网瘾不可谓不深,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玩得再疯他也是在求胜,没有哪个孩子玩网络游戏是为了想失败。”(第175页)这个信念也决定了陶宏开教授对待上网成瘾孩子的基本态度:“我不把孩子当坏人,不把孩子当病人,也不把孩子当研究对象,我是把孩子当朋友。这句话说来容易,真正做到是不容易的。”(第142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