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鹿璐 《北京档案》2022,(10):50-51
<正>“博物馆”是近代从西方传入我国的“舶来概念”。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公认为是公元前3世纪位于埃及亚历山大的缪斯神庙。而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已不局限于神庙之中,2007年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中,将博物馆定义为:“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  相似文献   

2.
2002年10月,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第七次大会在中国上海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无形文化遗产",大会通过了以保护亚太地区无形遗产为宗旨的《上海宪章——博物馆、非物质遗产与全球化》①。  相似文献   

3.
1946年11月,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召开大会,针对当今世界的发展,探讨了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与人类未来的关系。1974年6月,国际博物馆协会于丹麦的哥本哈根召开第11届会议,将博物馆定义为“是一个不追求盈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诸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1977年5月18-29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在莫斯科召开了第十一次代表大会。  相似文献   

4.
《中国博物馆》2002,(4):90-90
我们,所有出席2002年10月20日至24日在上海举行的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第七次大会的代表,确认民族、地域和社区创造性、适应性与独特性的重要意义,基于此,声音、价值、传统、语言、口述历史和民间生活等应在所有博物馆与遗产保护活动中得到认可与促进。我们提议:作为保护人类非物质遗产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的推动者,博物馆应:  相似文献   

5.
国际博协2007年的博物馆定义,将教育确定为博物馆的首要目的,将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的对象规定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从这一视角分析,科技藏品/展品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所承载的自然、科技、历史和文化信息;科技博物馆基于科技藏品/展品的研究、传播与展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以“科学教育”为目标,揭示其中的“非物质科学文化遗产”,即“物”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博物馆究其本质,属多功能机构,因而才有各式各样的“博物馆”的定义。为避免在本专业和一般公众中产生混乱,国际博物馆组织,国际博物馆协会在1974年的大会上采用的一条博物馆定义,包含了范围广泛的机构。在国际博协的章程中,博物馆被定义为“非赢利的常设性机构,它服务于社会及其发展,向公众开放,以研究、教育和娱乐、人类及其环境的物质证明为目的进行获取、保护、调研、交流和展览工作。”除以上所认定的博物馆之外,以下几条也被认为与该定义相吻合:  相似文献   

7.
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在丹麦哥本哈根第十一届大会上通过了对博物馆的一般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人们对博物馆性质和功能的一般看法,也反映了博物馆观念渐趋成熟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昆曲博物馆保护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尝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非物质遗产的日益被重视,如何保护和抢救非物质遗产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建立中国昆曲博物馆是保护和抢救“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的一个有效途径。但博物馆如何收藏和展示昆曲这种无形的非物质化遗产又是新建立的中国昆曲博物馆所必须面临和解决的课题,中国昆曲博物馆在解决非物质化遗产如何和物质化遗产相结合,动态陈列和静态陈列相结合的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遗产界扩大了文化遗产的概念,从有形遗产延伸到无形遗产(非物质遗产),使文化遗产的概念更加完整。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了“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保护体制,并于2000年评选出包括我国昆曲在内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全面的文化遗产概念的形成,使无形文化遗产进入博物馆的工作视野。作为最重要的遗产机构之一的博物馆,工作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保护、收藏、研究、展示收藏品本身,而且包括了或通过有形的(物质的)方式或通过无形的(非物质的)方式体现出来的整个文化遗产的信息体系和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0.
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一是博物馆定义产生的变化,由"文物"的概念改变为"见证物"的概念,再到现在的"人类和人类环境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二是小康的目标。小康区别于温饱在于其既要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同时还要满足人民群众的最基本的精神上的追求。小康社会以后,公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博物馆的发展应注重特色和多样性,不能完全以文物为  相似文献   

11.
国际博物馆协会于1977年确定5月18日为国际博物馆日,并从1992年开始,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号召全世界的博物馆围绕当年的主题进行庆祝。中国自1983年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以来,尤其近几年,全国各地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博物馆协会的倡导下,围绕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针对广大公众和博物馆专业人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在中国开展国际博物馆日的宣传活动;由最初的博物馆自身小规模宣传,  相似文献   

12.
卷首语     
<正>2017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有争议的历史:博物馆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极具深度的题目。那些伴随人类发展形成的有争议的历史,是许多人心中难以言说的伤痛。这些历史的存在,往往会在人们之间留下分歧,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友善交流,也桎梏了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国际博物馆协会在公  相似文献   

13.
<正>一、博物馆与公共教育博物馆的定义是对博物馆的各项功能和工作目的的直接界定,也是博物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以下简称国际博协)自成立以来一直从博物馆工作实际、运行规律、社会环境的变化等角度考虑,在屡次大会上对博物馆的定义做出修订。  相似文献   

14.
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语境中,清晰的定义与稳定的身份认同对博物馆发展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反思国际博物馆协会定义存在的局限性,以及中国博物馆发展阶段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尝试从博物馆发展的内部规律以及博物馆与社会关系的外向视角,探讨在以智识生活为重要面向的现代社会中,博物馆在对遗产收藏与保存、整理与研究的过程中,如何进行"知识生产"的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探索构建社会公众参与的公共知识生产机制与生态。博物馆作为一个"知识生产体","物质性"与"公共性"是它的核心属性。  相似文献   

15.
遗产可视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加强拉丁美洲遗产保护的法律术语,为保护文化遗产的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一系列国际公约和协议。对于拉丁美洲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与重要性,人们普遍缺乏深入的了解。通过讨论拉丁美洲博物馆在藏品保存、环境标准、博物馆可持续性、气候等方面的困难及应对举措,呼吁全球博物馆在后疫情时代,进一步加强遗产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处于变革世界中的博物馆:新挑战、新启示”所关注的问题与往年似有不同,但与之前无疑存在着紧密的内在关联,充分表明了国际博物馆界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多元特征的价值肯定和积极参与当今文化建设的诉求和不懈追求。从中可以看到国际博物馆协会的战略思想和发展规划,实际上是博物馆服务社会战略的继续和深化,而不是一般的战略转移。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是博物馆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国际博物馆协会指出:“博物馆是一个服务于公众利益,旨在以各种手段保存、研究、利用,尤其是为公众的教育和娱乐而展出具有文化价值的实物的永久性机构。”这个定义经过长期的发展,但甚至在今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是文化遗产概念向菲物质层面的扩展,其国际认同经过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项目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评选和“世界遗产”评选所依据的法律文件不同,目前其法律地位还不是完全一样。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可以直接列为世界遗产的品类,还是一个值得慎重考虑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03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确定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朋友”。5月16日中国文物报登载了一组博物馆与朋友的文章。撰文者都是国内外博物馆界的泰斗和权威。他们分别从博物馆的历史和博物馆的理论等角度,阐述了现代博物馆与公众建立朋友关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遗产及其保护之再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从批判的角度出发,对非物质遗产概念及其保护的理念和方法进行重新思考。首先从两个方面揭示了非物质遗产的本质。第一,它是过程的过程,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第二,它是一个由人、对象和原生环境构成的复杂体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记录手段和生态博物馆两种保护方式所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非物质遗产保护提出了三点原则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