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周颂·噫嘻》一诗,有“率时农夫,播厥百谷”一句。其中“率”字,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朱东润先生的《文选》都释做“率领”,《诗经全译》、《诗经今注》等也都如此注释,这似乎已成了定论。如按此论,这首诗的意思就应是:“成王既已把他的诚敬之心向上帝表示,率领着这些农夫播种百谷。大大地开发你们所有的全部三十三方里的私田,服从地从事耕作吧,二人并耕,万众努力。”(依王力《古代汉语》)这  相似文献   

2.
“骏发尔私”新解高光晶⒇(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长沙,410081)《诗·周颂·噫嘻》说:“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是农夫,播彼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毛传》:“私,民田也。言上(周王)欲富其民而让于下,欲民之大发...  相似文献   

3.
袁长江 《衡水学院学报》2013,15(2):52-54,124
《噫嘻》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应看作是康王时代,诗中的“成王”是先王。其中的“私”应是耜,不是指私田。诗是写周天子以宗子身份祭祀先王的情形。  相似文献   

4.
“榖”在《诗经》中一共出现了二十三次,概括起来有五个义项。一、谷类的总称。由谷类到谷类作物到粮食这一系列的意义都很好理解。在《诗经》中,“榖“这一意义的用法比较多,而且通常和表示量多的数词“百”联在一起,组成“百榖”一词。如《豳风·七月》中有“亟其乘屋,其始播百榖”;《小雅·信南山》有“生我百榖”;《大雅·大田》、《周颂·噫嘻》、《周颂·载芟》、《周颂·良》都有“播厥百”句。  相似文献   

5.
《诗经·七月》第五章中有一句“莎鸡振羽”。其中“莎”字,周予同先生训读为“蓑”(suō)(见《中国历史文选》上册第2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版),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不错,“莎”字可两读。  相似文献   

6.
清代学者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后世文入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见《日知录》卷三十“天文”条)。先师张汝舟先生亦云:不通声韵训诂天文历法,不能读古书。因此,搞清楚《诗经》的用历,对我们学习《诗经》,正  相似文献   

7.
思无邪     
王娜 《教育文汇》2012,(10):59-59
一直以来,对《诗经》的印象是生僻字太多,晦涩难懂。这些年来,虽然读过好几遍,对其中诸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样的名句也能倒背如流,甚至连儿子的小名“都”也取自《诗经》,可始终觉得难解其中之味。不久前,读了安意如的《思无邪》,才有了一个清晰的答案:读《诗经》,要用一颗唯美感性的心去体味其中的思语心路。  相似文献   

8.
读了《社会科学战线》创刊号孙常叙同志的《<楚辞·九歌>十一章的整体关系》后,有些怀疑,写在下面,请孙同志和读者指正。(一) 作者说:“《楚辞·九歌》通体十一章,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是“楚怀王……命屈原而作的。”(见该刊249页4行、16行)。  相似文献   

9.
一、青铜器铭文中所提供的井田制度资料关于井田制度,古代文献如《孟子》、《周礼》、《诗经》、《公羊传》、《谷梁传》、《汉书》等,都有记载,但所记详简不一。经常被引用的,有: 《孟子·滕文公上》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谐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谷粱传·宣公十五年》说:“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从史籍记载理解,井田制度可分为两个方面:一、形式上即将土地划分成整整齐齐的方块,如孟子所说那样,四周八块为“私田”,中间一块为“公田”,合成“井”字形状。二、仅在内容上有“公田”和“私田”区别。“公田”就是“籍田”或“锄”,这是集体耕作的田地,收获上交;“私田”就是“受  相似文献   

10.
<正> 《诗经》分为《风》(即《国风》)、《雅》(《大雅》、《小雅》)、《颂》三大部分。对“风”“雅”“颂”三字如何理解,实际上已构成了探求《诗经》主旨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我国学术界,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所谓“风”,是指“音乐和歌谣”;“国风”就是各国的音乐歌谣。有的同志还写道,对此,“大家似乎已经有了一致的意见”(孙作云《说雅》(见《文史哲》1957年1月号;又见孙著《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一书)。  相似文献   

11.
<正>有个朋友写了一本有关《诗经》的书,赠书扉页上的题词不落俗套:“常读《诗经》,可以瘦身,此乃秘诀。”他是个作家,写得真好。我问学生读《诗经》为什么可以瘦身时,他们常常一头雾水,我免不了解释几句——《诗经》里多爱情诗歌,柳永词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人瘦下来,是因为爱情。  相似文献   

12.
贾雯鹤先生《〈江南〉“田田”解》(见《文史知识》1995年第5期)一文(以下称贾文)尽去陈说,独抒新见.粗略一读,令人耳目一新,然而细细玩味,却又令人颇多疑惑.现陈愚见如下,以就教于方家.一、贾文说,《江南》是首情歌,由“鱼戏莲叶间”一句即可看出.江南水乡,青年男女嬉戏莲叶间,此古礼之遗风欤?贾文据理有二、一是“鱼”为民歌中男女情事的(?)语,此例在《诗经》中已俯拾皆是,一直延续到现代民歌(参见闻一多先生《说鱼》).二是《乐府解题》说“《江南》,古辞,盖美芳辰丽景,嬉游得时”.  相似文献   

13.
通过深入研究江有诰的《诗经韵读》发现,其中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失误中还包含着某些合理的因素。其成就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1.首次以韵读形式系统地展示出《诗经》的用韵情况;2.对《诗经》用韵研究多有发明;3.在处理《诗经》“合韵”上成就颇多;4.订正了段玉裁、王念孙等研究《诗经》用韵的诸多纰缪;5.能以音变理论审视《诗经》的韵脚字;6.分古韵为二十一部.对上古韵部体系的建构贡献良多。其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对某些篇章用韵体例的理解错误;2.在《诗经》“合韵”处理上有缺失;3.韵字注音理论认识上有缺失;4.早期对上古声调的认识错误。  相似文献   

14.
《诗经》是我国最古的一部诗集。很多刚上初中的同学大概还没有读过《诗经》,可是也许听说过《诗经》。读了这简短的一篇,就可以知道《诗经》是怎么来的了。朱自清先生“《诗经》的源起”,从上古论起探求任何事物的来历是很有趣的,探求到了家,就是一种真知识。探求须有凭证——书本上的凭证,再加上合理的想像。  相似文献   

15.
拙文《<诗经全译>质疑》(见《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4期,以下简称《质疑》)、《评<诗经全译>》(见《云南师大学报》1986年5期,以下简称《评文》)发表后,《贵州文史丛刊》1987年1、2期先后刊出了唐莫尧《读<诗经全译质疑>后》(以下简称《读后》)、龙光沛《焉能以己所取非人所取》(以下简称龙文)、袁愈荌《答<诗经全译质疑>》(以下简张袁文)三篇文章,《云南师大学报》1987年6期又发表了唐莫尧《读<评诗经全译>后》一文(以下简称《读后》),对拙文提出异议。读后颇受启发,但不能令人  相似文献   

16.
《诗经·硕鼠》有“乐国乐国,爰得我直。”句,对其中“直”字,素无定解。现行教材亦存二说:一为公正的待遇,一为处所。前者是从“直同值”(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伸出来的,后者则由“直通职,职解作所”(王引之《经义述闻》)而来。其实,直和值,直和职,在先秦是不通假的。直字在《诗经》中凡十一见,有九处作不弯曲和正直解释,而“匪直也人”之“直”(定之方中),作副词“只,只是”理解。《说文》:“直,正见也。”《左传》:“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其引伸之义也。可见,直字在《诗经》  相似文献   

17.
:闻一多《诗经》研究的贡献之一是开创了综合性文化型的研究方法与学派。他继承清代朴学的考据方法 ,而益以近代的科学方法 ,运用多学科知识 ,不仅对文字词义作了新的训诂 ,而且对诗的意旨进行了文化的阐释和体贴入微的把握。他特别注意对隐语的象征意义及其原始的文化内涵的考索。贡献之二是强调让《诗经》回归于诗学本位 ,将语言训诂、文化阐释与审美鉴赏融合为一体。他主张既要用“诗经时代”的眼光去读《诗经》 ,又要用“诗”的眼光去读《诗经》。闻一多的《诗经》研究 ,不但全面地提高了当时学术界《诗经》研究的水平 ,并开辟了一条文化阐释与艺术审美结合的研究新路 ,它已成为当代的热点之一 ,为后世学者所遵循。  相似文献   

18.
<正> 一位饱学且已作古的老先生曾对我讲,辛亥年至解放,我国研究《诗经》的专著当“首推”蒋善国先生的《三百篇演论》,究《诗经》者不可不读。 老先生的指点使我产生了一读《演论》的强烈愿望。当然,我也知道,我请教的这位老先生做学问恪守朱熹《诗集传》以来的方法和结论,由此可以推知《演论》可能也属此一类型,它显然不及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对《诗经》的剖析那样科学;但迄今国内对民国期间《诗经》研究,尚无专著专文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19.
余君 《教书育人》2005,(9):26-26
孔夫子教导学生,读《诗经》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本人在学校读书上写作课时,大家总喊没什么好写。于是,老师便引用夫子之言启发我们多见多识,并进一步发挥:“对没有见过的事情就见一见,对没有吃过的东西就尝一尝,这样就有可写的了。”当自己做了老师之后,便也把这一番道理由“子日”讲到“见一见”“尝一尝”。殊不料,有学生却说:“有些事情我们想见而不能去见,有些东西我们想尝而又无法尝。”马上引起了大家的窃笑和议论。  相似文献   

20.
孔颖达奉诏主撰的《毛诗正义》是一部为适应唐代治国与科举之需而诞生的《诗经》汉学的集大成之作。在孔子删诗问题及三颂体制差异等方面别有新见。在“三体三用”说、赋比兴释义、“六义”排序、《诗经》章句结构及用韵等诸方面均有创新之处,具有丰富而鲜明的诗学因素。在《诗经》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