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6 毫秒
1.
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更加凋蔽。一部分知识分子认为,这种局面导因于中国教育体制不良、教育的非大众化与非科学化。他们纷纷组织团体,在全国各地开展“平民教育”,企图以此达到农村复兴的目的,这就是名噪一时的乡村教育和乡村建设运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35年,有关团体至少有一千多个,其中在实际方面,以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领导的定县平民教育实验,规模最大,影响最著。平教会于1923年成立,1926创办定县实验区,想先从实验区求出一套办法,然后推行全国,该实验一直进行到1936年。平教会领袖晏阳初等认为,“愚穷弱私”是中国农村的四大病症,必  相似文献   

2.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平教会)在定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平民教育实验,其中生计教育工作占有重要地位。平教会在定县进行的生计教育主要体现在改良动植物品种,建立合作组织等方面。加之平教会有力地宣传推广,一系列生计教育措施的推行,不仅改进了农产质量,活跃了农村经济,而且使定县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使农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一定程度改观,为平民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场大规模的平民教育运动,晏阳初及平教会从事的定县实验是一项昂贵的事业.而平教会作为民间组织,本身并无财源.定县实验的展开,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海外捐助.本文考察了平教会的海外捐助活动,揭示了其与定县实验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场大规模的平民教育运动,晏阳初及平教会从事的定县实验是一项昂贵的事业。而平教会作为民间组织,本身并无财源。定县实验的展开,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海外捐助。本文考察了平教会的海外捐助活动,揭示了其与定县实验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晏阳初的定县乡村平民教育实验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儒家民本思想及欧美新思潮影响下,20世纪20—30年代晏阳初率领同仁在河北定县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乡村平民教育实验。他们由社会调查出发找出农村社会的主要问题,提出“四大教育”、“三大方式”以及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在乡村平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变动及社会改良均发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中国现代史上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运动的重要流派,对当代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举办的定县平民教育实验(简称定县实验),是20世纪初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验被誉之“定县模式”,为当时众多乡村建设实验区所效仿。这一“从都市到乡村的历史性跨越”,对当今农村建设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晏阳初(1890-1990),四川巴中市人,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学家。他所提倡的平民教育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教育思想,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其后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后又由晏阳初本人将其收获的种子播于全世界贫瘠的土地上,为中国和世界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平民教育专家和乡村建设人才。晏阳初早年留学美国,自1920年回到中国发起全国性识字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以后,相继成立了定县实验县、衡山实验县、新都实验县和华西实验区。1950年以后,晏阳初以定县实验的基本经验与中国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理论为基础,在泰国…  相似文献   

8.
抗战前的定县平民教育实验与当今的社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前十年晏阳初先生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省定县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平民教育实验,对我国当前县、镇、村的社区教育的发展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晏阳初定县平民教育实验在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定县模式”虽然在本质上是改良主义的,但是却在实践中表达了强烈的民族再造意识,表现出身体力行的参与意识和中立的实验立场,采用一些比较科学的实验内容和方法,深刻体现了实用主义的教育哲学观。  相似文献   

10.
晏阳初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平民教育家与乡村建设运动的倡导者,在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方面作出卓越贡献。20世纪20年代,晏阳初及其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的同仁选定河北定县为实验区推行平民教育实践。他综合自己的经验性体察与李景汉主持的定县调查的结果,提出了进行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的理论构想,并将之付诸实践,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引起了国内外不少知名人物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晏阳初在河北定县从事乡村平民教育实验,从他的教育理念中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他创导的“发明、发现、发扬”的“三发”原则,强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晏阳初认为要治国安邦,必须爱民、富民、教民、强民,民是“本”。  相似文献   

12.
晏阳初(1893—1990)是现代中国及世界平民教育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家.是一位爱国教育改革家和教育救国论者。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晏阳初放弃了优裕的城市生活,走入农村,在河北定县开展改造农村的实验研究。他认为平民教育在社会改造和“民族再造”的过程中负有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3.
引言晏阳初先生是四川省巴中县人,毕生从事农村教育事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应募到法国白朗战地服务中心,为派往欧洲的华工服务——读写家信。1923年在北京正式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以下简称“平教会”),罗致了一批学者、专家、教授,先后在河北、湖南、贵州、四川等省进行乡村建设实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晏先生解释“平”字的涵义说:第一,发扬人格平等的精神,人皆可以为尧舜;第二,要使人民受教育的机会平等;第三,要固本,本固邦宁;第四,才能治国平天下。1943年,晏阳初先生在纽约纪念哥  相似文献   

14.
试论晏阳初定县乡村平民教育实验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中国社会问题的认识,在欧美新思潮的影响下,乡村教育家晏阳初在上世纪20-30年代引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定县从事乡村平民教育实验。从调查入手,他们构建了乡村平民教育实验的体系及方式,并进行理论探讨及实际推广,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乃至社会史的重要流派,对当今农村经济发展及基础教育的改革都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晏阳初(1890.10.26-1990.1.17)是现代世界著名的平民教育家,四川省巴中人。他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事业中。尤其是他于1926年到1937年十年间,在河北定县(今定州市)进行的把平民教育用于乡村建设的整体经验,桕继在广西湖北、四川推行,这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是一项伟大的创举。之后,以定县实验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的乡村改造运动,在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推广,为中国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要地分析了晏阳初先生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于抗战前十年间在河北省定县所开展的平民教育实验,总结了该项实验的基本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推动今后的县(含县级市、区)、镇(乡)、村的社区教育向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经历着全面崩溃,农村衰败日重,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有着"平民教育之父"之称的晏阳初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平民教育运动.他带领着一批知识分子扎根农村,深入基层,在河北定县进行了十年的教育试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反响.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定县平民教育实验成为全国各地乡村建设者学习的榜样。作为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农民》报,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定县平民教育实验,主要侧重于推行乡村识字教育、推广乡村生计知识、介绍乡村卫生知识、普及乡村公民知识,不仅丰富了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科学指导,在民众教育的普及、素质的提高、科技的引进和应用、公民意识的提升等社会各个层面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邰爽秋先生(一八九六——一九七六),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之一,江苏东台人。他出生于一个农村塾师家庭,一九一三年起,先后接受中等、高等师范教育。一九二三年公费留学美国,一九二七年一月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后,致力探索中国教育的普及问题。那时,陶行知在南京办晓庄师范实验“生活教育”,邰爽秋在上海西郊实验“民生教育”,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实验“乡村教育”,晏阳初在河北定县实验“平民教育”,他们各树一帜,走出书斋,深入农  相似文献   

20.
周大平 《教育》2008,(8):18-21
2006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出人意料地谈到关于平民教育的问题:“我特别想强调一下平民教育问题。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都是平民,平民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国民的整体素质。”“我们之所以把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就是要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