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赵虹 《科技通报》1991,7(2):115-116
本文对120例宫颈糜烂冷冻治疗后半年内月经观察,发现部份病例短期内月经量减少,并与治疗后大量阴道流液有关,少数病例出现继发痛经,可能存在宫颈管狭窄,对月经周期影响甚小。  相似文献   

2.
《世界发明》2005,(7):53-55
这是一种备受争议,甚至让人有些毛骨悚然的技术,而且从未经过验证,但人体冷冻技术(将刚刚死亡的人迅速用液氮进行深层冷冻)可能会成为你造访未来世界的惟一通行证。  相似文献   

3.
在底特津北郊一所不起眼的建筑物内放着液氮的容器中,正在经历着一场生死之战。这就是美国人体冷冻研究所存放冷冻人体的地方。这些遗体均头朝下泡在液氮中。所长皮丘金说,这样放置遗体是为了以防方一。如果设备出现故障,还可以挽救人体最重要的部分——大脑  相似文献   

4.
冷冻精液是将特殊处理后的精液保存在超低温(-196℃的液氮)环境下,抑制精子的代谢活动,使精子的生命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保存下来,当温度一旦回升,又能复苏且具有受精能力。精液冷冻保存是人工授精工作的一大进步,由于保存时间的延长,使精液的使用不受地区限制,从而加快了家畜品种的育成和改良速度。正确的使用冷冻精液,可以避免精子活力下降,保证受胎率。现简单介绍一下冷冻精液的使用技术。  相似文献   

5.
很多人都知道人体冷冻技术,但具体的冷冻过程以及冷冻之后的复活技术,恐怕就没多少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了。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冷冻联合干扰素诱导剂治疗单纯性疱疹性角膜炎30例30只眼,对照组21例21只眼,结果表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李继承 《科技通报》1992,8(3):189-192
ONO冷冻断裂法是一项新的扫描电镜制样技术。利用这项技术,将样品在-196℃下冷冻,然后把样品掰裂。用扫描电镜观察样品断裂面细胞的内部结构,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并能显示细胞内部细胞器之间的关系。其缺陷是欲观察的断裂面不能预先确定,而是随机的。作者应用ODO冷冻断裂法,对人膈腹膜间皮细胞和毛细血管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8.
郭兴 《百科知识》2007,(7S):38-40
英国圣·玛丽医院用一名睾丸癌患者自己冷冻了21年的精子成功地孕育了一名健康的男婴。这个消息不仅令世界震惊,而且可能催生生殖时尚一族。因为主持这项研究和治疗的圣·玛丽医院的高级胚胎学家格雷格·霍恩还透露说,从理论上讲人的精子能冷冻保存5000-6000年仍可复苏并用以授精和孕育后代。由于冷冻精子婴儿使用的是男人年轻时留下的精子,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人工模拟气候下的冷冻实验,以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分析冷冻法对水中有机物和NH3-N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冷冻法能有效的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对COD去除效率达到80%左右,对NH3-N去除效率达到90%左右。本方法所需设备简单、操作简便、高效低耗,特别适合我国北方冬季长、气温低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基因工程和畜牧学的结合,胚胎冷冻已经发展成为动物胚胎工程中一个重要的调控技术。自从Whittingham[1]在1972年首次报道了通过小鼠胚胎冷冻得到正常后代以来,已有13种其他哺乳动物胚胎冷冻获得成功。胚胎冷冻技术在有效保存(时间和花费)珍稀及突变物种资源,人类不孕治疗,家畜繁殖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我国也将胚胎冷冻和移植列入“八五”计划的重要项目。一,胚胎冷冻的原理和冷冻保护剂胚胎冷冻保存是采用特殊的保护措施和降温程序,使胚胎在-196℃条件下代谢停止,而升温后又能恢复代谢能力的一种长期保护胚胎的技术。冷冻保护剂可以改…  相似文献   

11.
郑华  李治会  王勇  王在慧  石东伟 《大众科技》2012,(12):68+158-68,158
通过说明现在液氮在液化天然气工厂使用中存在的弊端,从而体现出制氮机氮气代替液氮的优势,同时还提出了制氮机氮气代替液氮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最后总结论述了制氮机代替液氮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农田氮损失及其阻控对策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探讨了农田氮肥损失的途径及其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并提出了一些减少农田肥氮肥损失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质地黏重,透水性差,季节性降雨分布严重不足,极易发生水土流失;不合理的耕作措施加剧土壤侵蚀,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制约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979年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以下简称"桃源站")建站以来,系统开展了区域农业生态系统优化管理、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和建立区域农业综合发展的技术体系与优化模式,并进行示范推广,为南方红壤丘陵区农田生态系统耕地地力提升和水土流失治理、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重要理论和技术支撑。通过系统分析南方潜育性和次生潜育化水稻土的形成原因,为我国潜育性水田的治理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红壤稻田生态系统可持续生产力与系统健康的协调机制,为稻田生态系统持续、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系统解析驱动稻田N2O和CH4排放关键过程的微生物作用机理,为我国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系统解析我国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细菌和反硝化微生物的分布格局和主要驱动因素,为大尺度刻画我国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机构及生态功能奠定基础;研究猪日粮功能性氨基酸代谢与生理功能调控机制,提升我国科学养猪水平和养猪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探明了多年蔬菜连作对土壤氮素转化功能的影响及其微生物作用机制,并提出相应调控措施,为蔬菜土氮素的调控提供强有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研究典型农田生态系统养分流失特征及影响因素,构建丘岗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氮磷拦截与生态消纳模式和稻田流失氮磷生态湿地消纳技术,为防控农田生态系统氮磷面源污染提供技术支撑;构建南方丘陵区坡地种草养羊与农牧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并开展示范推广,服务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未来,桃源站在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指导下,将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范庆丰  罗思强 《大众科技》2012,(1):185-187,220
以纯净硫酸锰溶液为原料,采用液相沉淀法,制备出前驱粉体氢氧化锰,再用液相氧化制得四氧化三锰的试验。并对比了焙烧法和一步法合成四氧化三锰的方法的优劣。并用XRD——X射线衍射仪、BET氮气吸附法、激光粒度测试仪(JL.1178)、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TAS系列)对产品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以前驱粉体氢氧化锰,采用液相氧化制得的四氧化三锰合符电子级四氧化三锰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伊犁河谷土壤水力侵蚀的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尔琪  张红旗  董光龙 《资源科学》2016,38(7):1203-1211
为定量化评估多因子对伊犁河谷土壤侵蚀的影响及其联合效应,本文应用修正土壤流失方程,估算近30年来(1985-2000年和2000-2015两个时段)伊犁河谷土壤水力侵蚀的时空变化,分析降雨、植被盖度和土地利用各因子对土壤侵蚀变化的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总体上土壤侵蚀状况较轻,以微度侵蚀为主,面积占比达到83.99%,强度侵蚀等级以上的面积占比仅为2.25%,零星分布于南、北、中天山的局部地区;严重土壤侵蚀主要分布在低覆盖度的草地。对比两个时段,研究区的土壤侵蚀呈总体改善但局部恶化的趋势,轻度侵蚀等级以上的面积都显著减少。从1985-2000年到2000-2015年,伊犁河谷的降雨侵蚀力明显增加,而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和水土保持因子的数值则显著减少,耦合三者的时空变化,其对伊犁河谷土壤侵蚀的影响以负效应为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塔河油田TK515井为实例,详细介绍了气举阀气举工作原理。以套压发生突降为突破点对气举初期氮气推动环空液体向下移动的方式进行了分析。结合气举正常阶段各项施工参数对环空氮气气柱压力进行了估算。通过计算验证气举阀处环空压力大于波纹管预充填打开压力和油管内液柱压力后,环空流体可经阀孔和单流阀进入油管。  相似文献   

17.
林敬兰 《资源科学》2004,26(7):111-118
福建省在20世纪90年代,开展了两次基于3S技术的土壤侵蚀调查,结果表明,福建省20世纪90年代中期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为主,占侵蚀总面积15070.07km2的98.42%,侵蚀面积随着侵蚀强度的增加而减少;侵蚀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例高于全省平均值12.31%的6个设区市都是位于东部沿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44.20%的东部沿海占据了侵蚀总面积的56.26%,相对侵蚀面积东、西部分别为15.66%和9.65%。然而,强度以上侵蚀面积则东部沿海比西部内地少196.56km;从土壤侵蚀现状图上还表现出侵蚀斑大多分布在人类生活区附近,离居民区越近,侵蚀越重的特点。90年代末期的土壤侵蚀主要为水力侵蚀,侵蚀面积为13127.31km2,随着侵蚀强度的增加而减少,其空间分布规律与90年代中期一致,即土壤侵蚀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块状不连续分布的特点,侵蚀总面积和轻中度侵蚀面积由东南部沿海向西北部内陆下降而强度以上侵蚀面积相反。根据福建省土壤侵蚀空间分布规律,结合福建省的生态环境特点,作者提出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功能、发展经济,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加强监督执法和监测工作等对策。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土壤侵蚀空间分布规律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敬兰 《资源科学》2004,26(Z1):111-118
福建省在20世纪90年代,开展了两次基于3S技术的土壤侵蚀调查,结果表明,福建省20世纪90年代中期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为主,占侵蚀总面积15 070.07km2的98.42%,侵蚀面积随着侵蚀强度的增加而减少;侵蚀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例高于全省平均值12.31%的6个设区市都是位于东部沿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44.20%的东部沿海占据了侵蚀总面积的56.26%,相对侵蚀面积东、西部分别为15.66%和9.65%.然而,强度以上侵蚀面积则东部沿海比西部内地少196.56km;从土壤侵蚀现状图上还表现出侵蚀斑大多分布在人类生活区附近,离居民区越近,侵蚀越重的特点.90年代末期的土壤侵蚀主要为水力侵蚀,侵蚀面积为13 127.31km2,随着侵蚀强度的增加而减少,其空间分布规律与90年代中期一致,即土壤侵蚀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块状不连续分布的特点,侵蚀总面积和轻中度侵蚀面积由东南部沿海向西北部内陆下降而强度以上侵蚀面积相反.根据福建省土壤侵蚀空间分布规律,结合福建省的生态环境特点,作者提出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功能、发展经济,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加强监督执法和监测工作等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三峡库区紫色岩小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动态监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赵岩洁  李阳兵  冯永丽 《资源科学》2012,34(6):1125-1133
研究以草堂溪小流域1990年、2000年、2004年和2007年四期TM和CBERS影像为数据源,利用ArcGIS9.3软件,通过图层叠加、统计分析等,提取草堂溪小流域不同类型土壤侵蚀与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等相应数据,计算出土壤侵蚀综合指数。结果表明:五种侵蚀类型在研究期内相互转化,轻度侵蚀面积增加最多,达2.61km2,集中分布在草堂溪北部、西北部和东南部;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1990年-2000年明显增加,2000年-2007年逐渐下降,但高于1990年。土壤侵蚀变化的影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高程和坡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并不是单一的正相关,在高程0~500m,坡度0~25°范围内土壤侵蚀强度变化随高程、坡度的增加而增加,一旦超过这个范围,侵蚀逐渐减少;旱地仍然是土壤侵蚀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尤其是1990年,2004年土壤侵蚀综合指数最高,分别为10.365,7.348。移民、政策支持也影响着土壤侵蚀的变化。针对相对难于控制的自然因素,应根据各因素不同等级的侵蚀情况合理布局配置植被和土地利用类型;人为因素,则主要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类型,制定合理的移民规划和政策支持,减少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20.
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模型的尺度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侵蚀模型在空间尺度上可以划分为坡面、小流域和区域3个不同层次。在坡面尺度上,主要考虑坡面侵蚀的垂直分带性及其相互影响;小流域尺度上,不但考虑坡面侵蚀的特点,还要考虑坡面来水来沙对沟道侵蚀产沙的影响、重力侵蚀及泥沙输移情况;在区域尺度上则主要考虑小流域各自的侵蚀产沙特点及其相互影响。因侵蚀的空间尺度不同,在建立土壤侵蚀模型时,要考虑由于空间变化所引起的侵蚀因子对侵蚀产沙响应的不同。影响侵蚀产沙过程的因素在时空上具有很大的不均匀性和变异性,从而增加了不同尺度间侵蚀产沙模拟的复杂性。因此尺度转换是进行不同尺度间侵蚀产沙模拟的关键所在,该文列举了5种土壤侵蚀模型建立中可以参考的尺度转换方法。通过分析评述不同空间尺度上侵蚀产沙过程及其影响因子和国内外常用的不同尺度上的侵蚀产沙模型,特别是众多科学家在我国黄土丘陵沟壑区所做的科研工作,提出了模型建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为以后建立土壤侵蚀产沙模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