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韩立平 《寻根》2012,(1):33-36
寒食节又称禁烟节、冷烟节、熟食日,原为纪念春秋时晋国介子推而断厨房之火。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节前三日,宋人又称之为“百五节”“一百五”,与冬至、元旦并为三大节日。  相似文献   

2.
元旦与春节     
一元旦,所谓“正月之朔”(崔:《四民月令》),其实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古人又称为元日、上日、正朝。因为是一年之首,也是春季之首,正月之首,故又称元旦是三元、三朔。(徐坚:《初学记》卷四)“元旦”的“旦”,本义是太阳刚出地平线——《说文解字》所谓“旦,从日见,一上,一,地也”;正朝的朝,也是早晨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渠怀勤 《寻根》2021,(1):135-137
一 成书干战国晚期的《世本》,王梓才辑本载:东周诸臣之有氏可记者……渠氏;东周同姓国诸臣之有氏可纪者……渠氏.《春秋》及“春秋三传”记载的“渠伯纠来聘”“渠孔御戎”“齐氏之宰渠子”,证明了东周时期已有渠氏. 渠氏来源主要有以下说法: 1.渠伯之后.唐林宝《元和姓纂》、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均载:渠,周大夫渠伯之后.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歌剧有舞台,歌曲则没有。”其实不然。歌曲的背后也有舞台存在,可以说,歌曲是看不见舞台的故事。录像作品舒柏特的《冬之旅》,就是使这套名曲的无形的舞台形象化,把音乐和图像融为一体的一种新的尝试,也许可以把它称为歌曲的故事化。故事的主人公,不消说是那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哲学对爱的问题有着多维的探索和深刻的认识。早在春秋时期 ,儒家就提出了“仁”的哲学。《论语·颜渊》载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儒家所谓爱 ,第一 ,爱有差等。“亲厚 ,厚 ;亲薄 ,薄。”(《墨子·大取》)对亲厚的就厚爱 ,对亲薄的就薄爱。爱依血缘关系的亲疏而有等级之别。第二 ,泛爱。“爱父 ,其继爱人 ,仁也。”(《郭店楚简·五行》)仁是把对亲之爱加以推广。“亲至 ,薄不至。”(《墨子·大取》)有最亲的 ,却没有最薄的 ,爱是普遍的。第三 ,诚。“诚于中 ,形于外。”(《大学》)爱是内心情感自然的流露 ,不是“作”出…  相似文献   

6.
“龟兹”读音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龟兹”读音辨正冯洁轩一龟兹和龟兹乐“龟兹”是西域国名的对音,龟兹国地约当今之新疆库车。译为“龟兹”,最初见於《汉书)},但《汉书》所记有两处“龟兹”:一见於《西域传》,是为龟兹国;一见於《地理志》,则为龟兹县,地当今陕北榆林,与龟兹国相距甚远,乃是...  相似文献   

7.
人们最爱用“寿山福海”一词作吉祥语来祝福尊者、长辈寿如山高 ,福如海深。“福如东海”喻体明白 ,素无歧见争议 ;“寿比南山”则是我们这篇文章要加以探讨的。将“寿比南山”作为祝人长寿的祝颂语由来已久。语本出自《诗·小雅·天保》 :“如月之恒 ,如日之升 ,如南山之寿 ,不蹇不崩。”此后 ,关于“寿比南山”的诗文就不胜枚举。《南齐书·豫章文献王传》中嶷谓上曰 :“古来言愿陛下寿偕南山 ,或称万岁 ,此殆近貌言。如臣所怀 ,实愿陛下极寿百年亦足矣。”明康海有曲《一枝花·寿王陂》 :“寿比南山还草草 ,福如东海任朝朝。”然而 ,尽…  相似文献   

8.
公振 《寻根》2004,(4):28-35
墨子思想有没有一个体系?有。这个体系,见于《墨子》的《鲁问篇》:子墨子游,魏越曰:“既得见四方君子,子则将先语?”子墨子曰: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  相似文献   

9.
王鹤鸣 《寻根》2009,(4):110-121
家法,在家谱中又称家训、族规、家约、家戒、家规、族约、祠规、家典、家范、条规、家议、祠约等,种类很多,是家族自己制订的约束、教化族人的家族法规。《(安徽太平)仙源东溪项氏族谱》(光绪十一年)“祠规引”指出:“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典也。国有典,则赏罚以饬臣民;家有规,寓劝惩以训子弟。其事殊,其理一也。”《(安徽)绩溪县南关悼叙堂许氏宗谱》(光绪十五年)“家训”指出:“圣贤彝训备载六经,又何必要家训?家训所以济圣训之所不及也。盖六经惟读书人知之,至愚夫愚妇不读诗书,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写《货殖列传》,搅乱了经生们只装有“圣人是非”的头脑。班彪、班固发难,斥之者固曰“轻仁义”、“崇势利而羞贱贫”,辨之者也只说传作者“实有见而发,有激而云”,个别肯定该传是正面文章的,必也证之以古圣人要言妙道。至晚近乃有以“商学”、“经济学”况诸者,或认为传之“序”可作一篇“经济史概论来读”(参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历代名家评史记》)。《管锥篇》论《货殖列传》,慧眼别具,将传载白圭语中仅见的四个字“仁以取予”拈出而道破  相似文献   

11.
石砚溯源     
石砚溯源吴梓林一般人认为,砚始于黄帝。东汉兰台今史李尤《墨研铭》载:“书契既造,砚墨乃陈,则是兹二物者,与文字同兴于黄帝之代也。”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卷三《砚谱》也载:“黄帝得玉一钮,治为墨海焉。其上篆文曰:‘帝鸿氏之砚’。”宋李之彦《砚谱》、宋唐彦...  相似文献   

12.
本刊消息     
《寻根》1997,(5)
一、1997年8同30日,第八届全国书市在长春开幕.河南省218家期刊中有27家入选参展,《寻根》荣列其中.书市上,《寻根》以其独特的视角、丰厚的内容、精美的装帧,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二、1997年5目6日,河南省新闻出版局公布了1995—1996年度“全省社会科学期刊编校质量抽查结果”.在被抽查的103家期刊中,有6家期刊差错率低于万分之五,《寻根》位居第二,受到省新闻出版局的表彰.三、《寻根》刊发的文章,多篇(次)为外报外刊转载.仅1996年第1期至1997年第2期共8期刊物中就有:1.李学勤、邢文《太极图的来源》(载《寻根》1996年第3期),《新华文摘》1996年第10期转载.2.黄强《汉代的冠》(载《寻根》1996年第5期),《新华文摘》1997年第2期转载.3.刘乐一、李业成《“红崖天书”考释》(载《寻根》1996年第6期),《新华文摘》1997年第3期转载.  相似文献   

13.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 ,古人也不例外。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 ,是非常崇尚美、讲究美的。辽西牛河梁神女庙遗址出土的泥塑神女头像“出土时颜色呈鲜红色” ,“面涂红彩” ,“唇部涂朱” ,表明先民女性搽胭脂、涂口红 ,至少有 50 0 0多年的历史。据《韩非子·显学》载 :“故善毛嫱、西施之美 ,无益吾面 ,用脂泽粉黛 ,则倍其初。”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 :“粉 ,傅面者也 ,从米 ,分声。”说明在汉以前 ,或春秋战国之世 ,古人已用粉傅面了。《诗经·卫风·硕人》中的“手如柔荑 ,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 ,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巧笑…  相似文献   

14.
"狼烟"考     
李正宇 《寻根》2006,(2):92-99
“狼烟”一词的出现及流行燃烽火以报警,西周时期已有。《史记·周本纪》载: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烽火”是个统名,分指烟焰及火光,即《墨子·号令篇》所谓“昼则举烽,夜则举火”。“烽火”又称为“烽燧”,《史记集解》引《纂要》云:“烽主昼,燧主夜。”《昭明文选》卷四十四司马相如《喻巴蜀檄》李善注引曹魏张揖说:“昼举烽,夜燔燧。”说明白天燃烟为号称为“烽”,夜间燃火为号称做“燧”。唐代《烽式》规定,警烽的传递速度“一昼夜须行二千里”(宋·曾公亮等撰《武经总要前集》卷五《烽火·行烽》条引)。在电讯尚未发明的…  相似文献   

15.
褒斜栈道     
刘作忠 《寻根》2006,(3):140-141
栈道,《辞源》解释是:在险绝处傍山架木而成的道路。有关栈道,史书记载不少,如:《战国策·秦三》载:“栈道千里于蜀汉”;《史记·留侯世家》:“(张)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等。栈道中里程最长、最为曲折险峻的,应是褒斜栈道。秦岭山脉中,有一条贯穿关中平原和汉中盆地的山谷,两侧高峻,褒水经流其中。其南口曰褒,在原褒城县北十里;北口曰斜,在眉县西南70里,故名“褒斜谷”,长凡470里。自春秋战国起,就有人在谷中凿石架木,修筑栈道,历代踵继,多次增修,谓“褒斜栈道”。公元前206年,刘邦用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藏书之风很盛 ,藏书 ,需要有专门的藏书建筑 ,《史记》说 :“老子者 ,……周守藏室之史也。”即是说老子是周代藏书室之史 ,可见那时已经有了专门的藏书建筑了。藏书的数量上也经过了一个由少到多的发展过程。战国时 ,“惠子多方 ,其书五车。”但那时主要是竹简 ,五车书的份量也不会太多。三国时王修藏书较为有名 ,《三国志·魏志·王修传》 :“修家不满十斛 ,有书数百卷。太祖叹曰 :‘士不妄有名。’”可见那时有书数百卷即算名士。晋代以后 ,纸作为文献载体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 ,故私家藏书数量日多 ,张华“尝徙居 ,载书三十乘 ,”…  相似文献   

17.
自学成才论(上)自古有国家者,创制立法,多为中人而设。《记》曰:“先王之制礼也,过之者俯而就之:不至焉者,跂而及之。”又曰:“夫礼,所以制中也。”古人所谓礼,自指一切制度仪文而言。定礼之初,不使太过,不使不及,大抵悉就中人所能共知共行者立为法度,高才者俯以就之,低能者仰以求之,而无“智  相似文献   

18.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载“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古代帝王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礼制,祭月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仲秋节”。  相似文献   

19.
李晖 《寻根》2003,(6):91-98
疏、解多源自该书。因此《尚书·盘庚》中的“劓殄”成为这段引文释义的关键。《尚书·盘庚》中说:“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孔注:“劓,割了;育,长也。言不吉之人当割绝灭之,无遗长其类。”结合前引《尚书·盘庚》上下文来看,是说“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之人“当割绝灭之,无遗长其类”。即仅限“犯人”当割绝灭之,使他们断子绝孙,不让他们在新都里繁衍后代,似未割绝“父母兄弟妻子”等,这与“族诛”或灭族是有区别的!在此,“劓殄”显然是割尽、割绝的意思。那么割尽、割绝什么呢?或者说将什么割尽、割绝,才能达到“无遗育,无俾易种…  相似文献   

20.
“义赈”一词生于近代仅百二十年前,而“义”之举,“赈”之行,则自古有之且频见于史籍。“义”者,善也。《诗经·大雅·文王》:“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老子》第十九章之:“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句;再如《淮南子·齐俗》有:“为义者布施而德”,其“义”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