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杨建芬  吕文武 《铜仁学院学报》2006,8(4):96-96,F0003
兴趣是学习的向导,是学习的动力。通过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增强语文教学的阅读性、思辩性,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开拓学生视野,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陈阳 《广西教育》2013,(30):71-71
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阅读的实践活动。语文新课标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只有立足文本,才能“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有效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对文本高质量的解读是确保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杜鑫 《江西教育》2023,(19):46-47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高阶学习,能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不断进阶。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板块,是学生积累语文知识与写作素材的重要路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准备阅读资源、创新阅读方式、展开互动交流、参与阅读评价,使学生在语文阅读中进行深度思考与探究,发展学生的阅读力、思维力、表达力等语文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4.
语文学习兴趣,指的是学生对语文学习活动的一种注意倾向、积极态度和选择反应。它是语文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可以说是语文学习的“凝聚力”,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有了兴趣,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中,语文学习的效率就会提高。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应注意以下几点:一、精心选择语文阅读材料布鲁姆说:学习最好的兴趣,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语文学习材料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使学生感受学习新知识的乐趣。作为语文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5.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要想学好语文,仅仅靠每天一节语文课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低年级老师,应针对学生的身心、认知特点,为学生开创学好语文的各类频道,丰富学生的语文生活,让学生从内心喜欢上语文。  相似文献   

6.
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方式,在课堂内创造一种积极主动健康向上、生动有趣的良好教学氛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断探索、开拓进取,加大语文教学的实践力度,使学生在课本中、在课堂内外吸取更多、更新的语文知识,不断充实完善,从而达到愿学、善学、乐学的境界。抓好语文活动的“五个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有效途径。一、趣与知的结合活动课是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主要依据,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活动,…  相似文献   

7.
陆义 《广西教育》2013,(26):32-33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呢?语文素养是指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它包括语文能力、语言积累、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素养作为语文综合能力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而中学阶段又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传统的语文教学走向了单调,走向了枯燥无趣,以至于学生讨厌语文,害怕语文,甚至渐渐远离语文。究其原因,不在于学生,而在于语文教师自己,是我们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保守固执关起了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在这座知识的宝库面前,只有望而止步。要想重启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在语文乐园里自由自在地邀游,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注重语文实践,是学生具备语文素质的具体表现。教师须在语文教学中,切实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实践应用并重,实现语文教学的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10.
有效的语文教学首先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也是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学。合格的语文教师首先是能够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教师,是学生喜欢的、敬重的教师。要达到这个目标,有两点应该做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学艺术。而前者更为重要。事实证明,学生喜欢语文教师、敬重语文教师、佩服语文教师,就会喜欢语文学习,给语文学习带来巨大的内驱力。另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有一些模仿和学习借鉴的榜样,但学习语文、学习文化、学习做人过程中自主选择出现困惑时,教师应当成为最近的、最好的引导者和示范者。如果教师自己说一套做一套,如果学生不相信教师说的一切,没有把教师当成学习的引导者,就不能把自己的感情、意志投入到教师所引导的教学中,就不能接受、感悟、内化、实践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缺少了这一切,还是真正的语文教学吗?还是有效的语文教学吗?因此,教师的文化示范和情感导向就是最好的、最有效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1.
王惠 《甘肃教育》2011,(17):41-4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即现实生活。因而,语文教学应植根于现实生活,语文教师应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从而实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相似文献   

12.
语文要素是统编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凭借与抓手。但是,一些语文教师由于对语文要素认识不足,在落实时存在一些问题,如浅尝辄止、缺乏统整、方法简单等,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深入解读统编语文教材,理解编者的意图,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语文要素的教学价值,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探索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路子,始终是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多年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告诉我们,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学生的语言实践,特别是听、说、读、写的实践。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应用性。在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只是一味的教授学生如何的应对考试、争取名次,强调的是应试教育,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和应用性,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这样不仅使语文课堂变得死板、功利,还会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强调素质教育,强调语文的实用性,要求语文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因此,在现代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应用能力、语文素养、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来提高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本文主要探讨了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应用能力培养对策。  相似文献   

15.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过程,也是增长知识、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知识的传授及能力的培养已不再是唯一目的,唤醒学生的人文需要和人文追求,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将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并伴随...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当前,教师们在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语文实践情境的创设和语文实践机会的提供等方面,作了不少尝试,有成功之处,也存在一些偏差,其中最明显的是,一提语文实践,就从课堂教学以外寻找途径,而没有考虑如何使所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语文实践。事实上,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主渠道。要落实语文实践,首先必须保证学生在课堂中的语文实践。要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语文实践…  相似文献   

17.
语文阅读能力是一种能力建构,靠的是大量的、反复的语文阅读实践。语文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在感知、记忆、积累、应用四个方面下功夫,扎实地指导学生识字、学词、诠句、析段、解篇,让学生在“谁持彩练当空舞”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地进行语文实践,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使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和人文素养。而作为一种体验性的、实践性的、综合性的活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课程目标上,具有比较突出的能力目标取向,是把发展学生各种能力作为核心目标,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袁锋 《成才之路》2023,(16):89-92
阅读是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其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故事趣味性十足,将其融入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增强学生的主动阅读意识,提升学生的阅读学习效率。文章从故事引导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开展意义入手,分析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给学生讲故事开始,慢慢过渡到让学生自己读故事、讲故事,同时引导学生借助故事开展对话活动,以便最终实现快乐阅读,真正打造高效语文阅读课堂。  相似文献   

20.
论享受语文     
学语文是一种享受,传统语文只教学生苦读,得到语文,不教学生乐读,享受语文,是一种片面的语文教育,所以遭致”少、慢、差、废”的责难。怎样享受语文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