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文是指古代铸(少数是刻)在金属器物上的文字,是殷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铭文字的总称。商代后期,人类进入青铜器时代,古人称青铜器为吉金,金文故此得名。金文又称钟鼎文,钟是乐器,鼎是炊器。古时贵族人家鸣钟召众,煮鼎为食,而钟与鼎上一般都铸刻有铭文。金文又有款识之分,字“凹”者(阴文)为款,字“凸”者(阳文)为识,所以金文又叫钟鼎款识。  相似文献   

2.
金文     
青铜器在甲骨文盛行的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古人称铜为金,铸或者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铭文),就被称为金文。殷商至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中,金文在钟和鼎上出现最多,因之金文又称钟鼎文。又因为铭文有凹凸之分,一般说,凹下  相似文献   

3.
篆书:又称篆文,指笔画圆转的书写线条的字体。篆书一般分为大篆和小篆两样。(1)大篆,是春秋战国时期通行的汉字字体。又因曾著录于《史籀篇》而称为“籀文”。大篆现存资料很少,仅有石鼓文和《说文解宇》中所收录的籀文。它由西周金文演变而来,大体保持西周金文的写法,但笔法已较金文趋向方正。与“小篆”比较起来,字体笔画繁复,并多重迭,不易书写。(2)小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李斯的意见,推行统一文字政策,以泰国系统的大篆为基础整理而成小篆,颁行全国定为标准宇体,也称“秦篆”。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乃至汉简、石碑、敦煌抄本等出土材料中的字形入手,分析"杨"字的繁体——"楊"当从"昜",而非"易"。甲骨文、金文形体中",楊"均为从"昜";战国文字形体除秦系文字外,仍本自金文;秦系文字中开始出现二者相混的情况。虽有《说文》保存正确的小篆形体",易""、昜"二字之隶定形体仅一横之差",易""、昜"二字相混的现象仍相当常见。"杨"作为姓氏乃源于国名,国灭又为采邑名,食采邑者以其为姓。  相似文献   

5.
考古学能从哪一方面为历史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古学是一门比较新的学问。我国虽说远自北宋,已经有不少学者考证碑碣,著录古物,作了些有关考古的重要工作,可是他们当时不过是‘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玩玩古董以助雅兴罢了。因为它和史学还没有发生关系,它自身也就没有发展成为考古的学术。直到十八世纪之末,有些研究文字学者才开始用吉金(祭祀时所用的鼎彝之属叫作吉金)上的古文字考证文字的变化和源流,也时时用这些最可靠的材料订正说文解字中的讹误,而后从前的古器物学才向考古方向走了一大步。等到二十世纪初年,王国维诸人才开始拿甲骨文和金文中的材料证明,解释或订正从前的历史典籍,而后古物才同历史搭上真正的关系,古器物学才真正发展成为考古学。本世纪的二十年代开始了科学发掘,地下遗物出土渐多。全国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关怀这门科学,推动不遗余力。加以全国各地几乎都有基建工程,整理地  相似文献   

6.
释"皈"     
彭瑛 《现代语文》2006,(12):110-111
1.0 皈 "皈"字在《说文解字》中并无收录,在金文甲骨文中也不见古字体,本是为翻译佛经而造的后起字,最早见于唐朝.如:  相似文献   

7.
<正>我们都知道,现代汉语所使用的文字都是"后起之秀",其前身自近及远至少可以由繁体到隶书到篆书到金文,一直追溯到甲骨文。这是有文字材料可确证的。至于甲骨文之前,依理推断,应当还有更古老的字体,只是缺少证据,不好妄测。《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九数。""六书"照章太炎的理解即是"文字之学"。今天小学教习文  相似文献   

8.
商代是汉字的成熟期。在商代汉字的三种字体中,简牍文字是核心字体,其风格面貌决定了汉字形体的基本特征;甲骨文、金文、陶文是软笔书写为特征的简牍文字在不同书写载体上的特殊形态。对简牍文字的研究有助于认识文字在商代社会文化中的作用,从而进一步了解汉字形体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9.
一、汉字的形体先后经过了哪几种演变?各种汉字的形体有什么特点?汉字从产生到现在,经过了一个由繁到简的发展演变过程,按由古至今出现的顺序,先后有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字体。甲骨文通行于商代,因为它是用刀刻在龟骨或兽骨之上,所以叫做甲骨文。它的特点是:象形性强,写法没有定型,同一个字常有几种写法;笔画线条细瘦,字形瘦长,大小参差不齐。金文是周代使用的字,刻或铸在钟鼎等青铜器上,所以叫金文(古代“金”泛指金  相似文献   

10.
甲骨文"立中"之"■",既表祭祀场地之"中央",又表光与影之"中界"。立中意在测影测风,以定时间风向,以备祭祀升烟。甲骨文金文阴阳均有■形,当为"中"字。金文简帛文有"昜侌"两符。昜字上日下隹结构正合"测日测风"之意,侌字上今下云结构正合"送云(气)上天"之意。《说文》释阳为"高,明",释阴为"水之南,山之北",释阜为"大陆,山无石者",三字之解恰为中杆或祭司的视角。甲骨文数字,五七九源于中杆,四六八源于影子。文字数字均为其证。  相似文献   

11.
历史遗存物系指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其中金、石、木、砖类历史遗存物所附载的文字(以下有时简称“附文”)的价值是十分突出的.对于研究我国文明历史和文化艺术史,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加快四化建设,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金、石、木、砖类历史遗存物附载文字,历史悠久,上至炎黄五帝,下至建国初期.金属物类有青铜器铭文(金文)、镜铭、币文、(?)、盘、碗、鼎、钟文、金碑版题跋;石质物类有碑记、题刻、石碑版题  相似文献   

12.
扫射     
"扫"本来写作"埽"。"埽"字在甲骨文、金文里还没有发现它的形体,但在周代的著作《诗经》、《周礼》等书中,已出现了,可见渊源甚古。《说文解字》说"埽,弃也。从土从帚(图1篆、图2隶书)。"帚是扫把之类的清洁工具(甲骨文·金文"帚"字作像倒立的帚形,上面是清除污垢的部分,为柄,是放帚的架),土指尘土,是以扫帚除尘之意。所谓"弃也",就是去除的意思,从手从帚的"扫"字不见于小篆,隶书里才有它,到六朝时已广泛使用,唐代以后,它便取代了"扫"字,"扫"字盛行而"埽"  相似文献   

13.
甲骨文、金文离我们太远太远,乍见面,直像天书。甲骨文、金文又离我们很近,因为这世界为我们熟识,汉字也熟识,只是需要通俗解释和介绍。"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许慎如此说。文字源于诸身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字形入手,分析"野"字的繁体──"壄"之从"矛"当为"予"字之讹。甲骨文、金文形体均为从"林",从"土","土"亦声,战国文字形体则叠加"予"声。"矛"、"予"二字古文字形体相去甚远,但已有相混之例。而"矛"、"予"二字之今体仅一撇之差,故易混,传抄古文及石碑、墓志铭、敦煌俗字中多有例证。文章亦提及"野"之本义。  相似文献   

15.
金文,即青铜器刻(?),宋人谓之鐘鼎彝器款識,其始见诸西漠张敞之读美陽古鼎。厥後郡国山川虽有出者,率鲜箸錄。北宋渐受青睐,见器六百四十又三,翟耆年籀史箸錄鑽研之者三十余家。洎乎清季,线路礦山先后兴建,前古遗址,迭相出现,达官贵人又有财力聚而好之。上虞羅振玉出其墨拓四千八百三十,为三代吉金文  相似文献   

16.
1运行环境Windows操作系统、C编程系统(如Turbo C)。2在画图程序中写好需要的某种字体文字单击Windows任务栏中的"开始—程序—附件—画图",启动Windows画图程序,新建一位图文件;利用画图程序中的文字输入功能输入需要在C程序中显示的文字,调整好字的位置及字号大小,选择好文字的颜色和所需要的字体,保存为256色的bmp位图文件;点  相似文献   

17.
目前所見西周時期的文字主要是金文,即鑄刻在各種金屬器皿上的文字。文字的形體,即字形是古文字研究的主要對象。本文就西周晚期铭文字形的简化现象作了一个简要的勾勒,以期對金文的字形結構、演變規律的研究提供一個比較重要的參考資料。  相似文献   

18.
前言我国文化悠久,1978年在山东莒县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面有六个古篆,用碳14测定距今为六千年(载《文物》1978.9),篆字是中国特有的字体,如果把一个民族由无文字进入有文字的时代,作为由野蛮进入文明的标志,那么我国至少有六千年的文明史。各国古史多属传闻,我国以当时文字记载当时事迹的历史则出现较早,1898年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殷墟发现大量的(龟)甲(兽)骨上有古篆,据学者辨认是殷王盘庚及其以后各王的纪事和占卜的记载,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年。甲骨文陆续出土的有数十万片,其中记载数的  相似文献   

19.
你知道吗?     
1.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商周时代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又叫钟鼎文。  相似文献   

20.
汉字的演变     
我们都知道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那为什么今天所使用的文字又是这般模样呢?原来,从甲骨文到现在的汉字是经过了一个极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的.我们以各个朝代官方正式字体为主干,人为地将这个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即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春秋战国时代的战国文字,秦代的小篆,汉代的隶书和魏晋至今的楷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