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我觉得‘力'字横折弯钩的收笔与撇的起笔应该在一条垂直线上。""我觉得‘力'字撇的收笔与横折弯钩的收笔应该在一条水平线上。""我觉得‘力'字横折弯钩弯的部分应该与撇平行。""我觉得‘力'字撇的收笔应该超出横折弯钩的起笔。""‘力'字呈陀螺的形状。"……讲台前的屏幕上,赵老师展示出一个大大的"力"字,她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力"字有什么规律。孩子们不假思索,一个接一个站起来说出自己的观察,清脆的声音响彻会场。紧接着,赵老9币让学生打开写字教材开始描红,然后尝试写第一遍,写完后一个小男孩大胆地站起来展示他写的"力"字,并进行  相似文献   

2.
"撇、横、竖钩、提、斜钩、撇点"——小时候老师告诉我,"我"字应该这样写。长大后,我重新认识"我"字——这七种笔画构成的"我",每一笔都是我真实的写照。风吹。草动。风扬起发丝,亦牵动我脑海中杂乱的思维,猛然醒来,有一丝伤感,有一丝顿悟。走过一段泥泞的路,经过一些混乱的日子,虽不能像鲁迅一样自嘲,但至少也应该自省了吧。撇:"我"的第一笔是"撇",表现了我的性格特点——倾斜。面对生活,我总有太多抉  相似文献   

3.
《现代小学语文》第三册有一篇课文是《冰箱里的争吵》。“争”是个生字,为了让孩子自主学习,记住这个字,抛出了一个“球”:用什么办法来学会这个“争”字?生:我想给“争”找朋友,争,争,争,争吵的争。生:我想给“争”找朋友,斗争的争。师:不错,有另外方面的吗?生:“争”有6画。生:风筝的筝,去掉竹字头,就是“争”。写笔顺,撇、横撇、横折、横、横、竖钩,共6画。师:好的,你们注意了它的笔顺、笔画和字形,还有不同学法吗?生:我想给“争”说句话,我要争当明星队员。师:好哇,很有志气,而且把这个“争”字也用得很好。生:我想给“争”编儿歌,“静…  相似文献   

4.
<正>我们知道,"木"字一竖是没有钩的,因此大多数"木"字底的字"木"都不带钩,如"花朵"的"朵"就是这样。仔细看这"朵"下的"木",竖不带钩,左右两边分别是撇和捺,并和横笔和竖笔相交。但有的"木"字底就不一样了,不但竖带钩,那一长撇变成了短撇,一捺也变成了长点,而且和前两笔不相交,典型的就有与"朵"一字貌似的"杂"字。  相似文献   

5.
四、偏旁部首 该部写法形态各异,如“何”字用楷小撇、“但”字用直撇、“信”字用弯头撇、“伏”字用重头撇。竖笔或长或短,或直或曲,变化多端,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6.
折是由不同的笔画复合而成的,主要的复合形式有横与竖的连接、横与长撇的连接、撇与横的连接、竖与提的连接等,形式复杂多变而且非常难写,尤其是圆转的折画更容易写不好。折画简单的有横折、竖折、撇折,复杂的有横折钩、竖折折钩、横折弯钩、横折斜钩、横折折折钩、横撇、横折折撇等。一、折画的写法(一)横折的写法:横与竖画的连接叫横折竖,简称横折,其连接处称"折"。折有方折、圆折之分,在"口"字中用方折,在口字框中用圆折,圆折写法与方  相似文献   

7.
自我批判     
“撇,横,竖勾,提,斜勾,撇,点”,小时候老师告诉我“我”字应当这样写。长大后,我重新解构和认识“我”字,用我的一生。“撇,横,竖勾,提,斜勾,撇,点”这七种笔画构成全然的“我”,笔笔特点尽是我真实的写。——题记风吹。草动。风扬起发丝,亦牵动我脑中杂乱的思绪,猛然清醒,有一丝伤感,有一点顿悟,走过一段混乱的日子,泥泞的路,虽不能像鲁迅一样自嘲,但至少也该自省了。撇“我”的第一笔是撇,便也突现了我的第一个性格特点——倾斜。面对生活,有太多的抉择,面对抉择有太多的犹豫。犹豫中,是辗转反侧的徘徊。徘徊中,心难免摇荡,无法理智地对待…  相似文献   

8.
大家都知道:汉字是用笔一画一画写成的,所以叫做“笔画”。汉字的笔画,主要是有点(丶)横(hénɡ)(一)竖(shù)(丨)撇(piě)(丿)捺(nà)()提()钩(ɡōu)()折(zhé)()八种。透过这八种笔画巧妙的配(pèi)合,才形成了汉字独特的风格和形体。你曾经注意过汉字的形体吗?那重重叠(dié)叠的许多“横”,使某些字看起来特别“高瘦”,那中间一排的许多“竖”,使有些字显得格外“臃(yōnɡ)肿(zhǒnɡ)”,还有那撇撇点点、提捺弯钩,使汉字在“方块”的限制下,也显出生动活泼的线条。欣赏汉字,实在是一件既有趣又有意义的事情。比如:“矗”这个字,由上…  相似文献   

9.
孩子问:木字带不带钩?我说:不带!孩子从字典里翻出“茶”字让我看,果然,“茶” 的下方是个带钩的“木”.孩子又问:“为什么本字有的带钩有的不带钩?”我愕然!于是,搬来工具书找“茶”.《说文》未收,可见它是汉代以后的字.《集韵·麻韵》:“荼、(木荼)、茶,茗也.”原来,“茶”的本字是“荼”.“荼”字下方虽非“木”,但却带钩,“茶”既由“荼”而来,带钩也是“有所依据” 的了.  相似文献   

10.
撇捺     
撇捺为“人”。“人”字在字典里可谓平凡,而我们从支撑的角度去看,这字便超凡脱俗意蕴深长。“人”字若没有撇捺支撑,那就没有了汉字的刚劲洒脱,也就不会有我们为人的一派率真坦然。没有“撇”的“捺”是孤独的,没有“捺”的“撇”是寂寞的,只有撇捺支撑才有“人”字的精彩,只  相似文献   

11.
在听写生字“鸟”后,我发现学生写第一笔撇太长了,超过了第四笔竖折折钩。我把学生的错字写到黑板上,让学生观察错在哪儿。学生很快就抢答,头发太长了,把眼睛遮住了,要给它剪头发……是的,在学习生字时,我把此字作为象形字来教,帮助学生记忆。如第一笔撇就像小鸟的小嘴,也像是小鸟头上的头发,中间的一点就像小鸟的眼睛,最后一笔就像小鸟的尾巴,我还提醒过学生要注意撇不要太长。当时就有学生说写太长了就会把眼睛挡住,会看不见。我表扬这孩子很聪明,说得很好,让学生在写作业时特别注意不要把撇写得太长遮住眼睛,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记住。时…  相似文献   

12.
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书写汉字.教师应深入浅出地告诉学生书写汉字的一些常识.一、笔画的?晚、脾等字,是竖撇相连的字,不能把一长撇写成两笔,麦、敖、傲等字是竖撇分开的字,不能把竖撇连成一笔.二、偏旁的书写:如松、柏、桃等字的"木"旁,特、牧、牡等字的"牛"旁,耕、耘、耙等字的"耒"旁,籼、籽、粉、料等字的"米"旁,都没有钩,只有提手旁才有钩.三、横的长与短:如"辛"字是中间的一横长,"幸"字是第二、第四横长;麦、青、毒、责等凡是有三横的字都是中国的一横短,底下的一横长.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上,陈老师让我们说说记住生字“爷”的好办法。我的脑子中联想到了一幅老爷爷的画,于是就举手回答说:“我觉得第一笔撇和第二笔点像老爷爷的两只眼睛,第三笔撇和第四笔捺像老爷爷嘴唇上的胡须,横折钩像老爷爷的嘴巴,最后一笔竖像老爷爷下巴上长长的胡子。”陈老师听了,直夸我是个聪明的孩子,让小朋友把掌声送给我。她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白胡子老爷爷,叫小朋友像我一样开动脑筋记忆生字。我高兴地笑了。多思考、多联想真的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哦!看,陈赏小朋友的联想多生动啊!巧记“爷”字$江苏省启东市实验小学二年级@陈赏  相似文献   

14.
贵刊今年第二期所载《六年制小语第二、四册——难分析汉字的结构、笔画、笔顺举例》(下称《举例》)是一份难得的好资料.小语课本中确有一些字的结构、笔顺难以分析,历来就是有争议的,亟须有统一意见.《举例》的作者为此花了个少心血,无疑是做了一件很有益的工作,其实用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学习了《举例》,我深感获益不浅.不过,我也觉得《举例》似乎还有不足之处,特提出来,就教于作者和编者.1.有几个字的笔顺“说明”明显有误:(1)剩:左边部分《举例》规定的笔顺是:①撇②横③竖(以上无误——笔者注)④撇⑤点⑥竖⑦横⑧提⑨撇⑩竖弯钩(④和⑤应改为⑨⑩,⑥⑦⑧⑨⑩相应改为④⑤⑥⑦⑧——笔者说明)(2)柳:⑤撇⑥竖提⑦撇⑧竖折钩(应为横折  相似文献   

15.
"孩"字的宋体与楷体书写,从外形上看有明显的不同:宋体的"孩",左边的"子"字旁第二笔是竖钩,右边的第二撇书写时起笔比第一撇低,但长度似乎和第一撇一样,所以收笔时明显比第一笔更向左伸出了一点点;楷体的"孩",左边的"子"字旁第二笔是弯钩,右边的第二撇起笔低,但  相似文献   

16.
公开课《詹天佑》的议课活动开始了.我指着板书的课题请执教者把“詹”字的第一笔再写一遍以后.问她:“你觉得‘詹’字的第一笔写得怎么样?” “差不多吧!”她下意识地咬了咬嘴唇。 “‘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套用詹天佑的话.‘差不多’的字.不应该出自人类灵魂工程师之手!”我直言不讳地指出,“请比对课题。‘詹’字第一笔是长撇.还是短撇?”  相似文献   

17.
1.图像法用简笔画表示某些象形字或象形偏旁的形义联系。如:“飞”字,教学时画一只小鸟,对照提示:横折钩像鸟的身躯,弯钩里的一撇一点是小鸟展开的翅膀。2.记笔顺法记笔顺法就是书空记忆法,学生手在空中写,嘴巴说,眼睛看,这样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便于记忆。如:“牙”,学生眼看“牙”字,嘴说:横竖折竖钩撇,手在空中把说的每一笔写出来。3.分析结构法教学时可以根据汉字本身的结构特点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如“星”字,可以教学生这样记忆:“星”是上下结构,上边是日字头,下边是生,合起来是星,星星的星。通过这样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覃琼 《广西教育》2009,(25):39-39
学生常常写错字、别字,除了粗心大意,不认真对待字形外,主要是受到其他汉字字形的影响。例如学生在写“武”字时,常会想到“我、找、或、成、栽”这些字的那一笔长钩上都有一撇,再看自己写的“武”字没有那一撇,好像缺了点什么,于是就再添上一撇,又或者是因为写惯了“我、找、或、成、栽”这些字,钩完后顺手再来一撇。  相似文献   

19.
我在判作业或者试卷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本来应该从右上到左下的“撇”,有的学生写成了从左上到右下;本来该从左上到右下的“捺”,有的学生写成了从右上到左下。这样一来,“撇”不是“撇”了,“捺”也不是“捺”了,字就变成了“四不像”。开始时我总是百思不得其解,无法理解学生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而且这样的错误还总是出现在比较听话的孩子身上。  相似文献   

20.
朱小飞 《江苏教育》2022,(69):44-47
笔画是汉字最基本的部件,主要有“横、竖、撇、捺、点、钩、折、提”八种,古人归纳为“永字八法”。“撇”是八个基本笔画中变化较多的,它运笔先按后提,形似飘动的柳叶,依角度不同,可分为平撇、斜撇和竖撇;据长短,又可分为长撇和短撇。在汉字中,撇画常常与捺画对称出现,可起平衡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与悬针竖比较异同后,可以让学生学习“撇”的写法,运用米字格、描红等学习辅助策略,在教师的示范引导下让学生学写范字,体会撇画的多变。同时,坚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有机渗透书法文化,领悟书法学习与做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