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种"痴"其实是一种立身的精神。由此,引发你对"痴"怎样的联想?请以"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字数不少于800字,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2.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种"痴"其实是一种立身的精神。由此,引发你对"痴"怎样的联想?请以"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字数不少于800字,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3.
话题作文要把握好中心话题作文立意四法红与黑宽容无价爱在现在,爱在后来痴是生活的花朵痴者如梦"痴"着一种凄美青春不凋零青春答卷青春短章话题作文因题材的广泛,形式的自由,让作者有较大的发挥空间,所以往往给人一种错觉,认为话题作文怎么写都可以,"立意自定"就是根据自己的意思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结果是大而不当、泛泛而谈的文章居多,有的放矢、紧扣话题、符合要求的作文较少。考生们要想在考场上获得高分,就必须学会为话题作文确立主题。  相似文献   

4.
今年高考可能会加强话题作文的审题,笔者根据“有障碍而不难”的原则,设计四则话题,以期引起考生的注意,并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话题一]曹雪芹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种“痴”其实是一种立身的精神。由此,引发你对“痴”怎样的联想?请以“痴”  相似文献   

5.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种“痴”其实 是一种立身的精神。由此,引发你对“痴”怎样的联想?请以“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字数不少于800字,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正关于人的"痴",学者林语堂曾说过:"一点痴性,人人都有,或痴于一个女人,或痴于太空学,或痴于钓鱼。痴表示对一件事的专一,痴使人废寝忘食。人必有痴,而后有成。"在细读完《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后,既了解了12位名师的成名之路,更感受到"痴"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7.
<正>在采访陈明宪的过程中,他的话题始终都离不开一个"桥"字。无论褒义也好,贬义也罢,他的确如很多人描述的那样,是个十足的"桥痴"。而正是这种"痴"让他站在了中国桥梁建设的前端,俯下身来便能看到中国桥梁建设的林林总总。听陈明宪用他沙哑的嗓音说着桥的过去,讲着桥的未来,连我们这些外行人都会不自觉地对桥产生诸多的好奇与迷恋。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中所谈的"情"决非世俗之"常情",而是达到一种"痴"的境界,即高纯度的"至情"。这种"至情"被曹雪芹称作"情痴"。标举"情痴"至美,代表了汤显祖、张岱以降明清美学的新思潮。"以痴情抗理""以痴癖矫俗",曹雪芹藉此对"痴"作了美学上的总结。  相似文献   

9.
"痴"与"狂"是用以描述聊斋男性(特别是与狐仙鬼女发生恋情的书生)性格特征和审美气质的两大范畴.之前的相关研究多将重点放在"痴"上.由于.痴"与"狂"内涵和表征上的重叠,以及文化来源的一致,狂生形象群多被归入痴生形象群中.笔者认为,"痴"与"狂"是不可混淆的范畴,"痴生"和"狂生"在性格表征、审美意蕴和形象价值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较之"痴","狂"更贴近明中叶以来的放诞士风和蒲松龄身上的疏狂潜质.  相似文献   

10.
痴者之心     
"痴"者,痴心入迷也;痴者之心专一于他的志趣和爱好,外力不可变之。故痴者心"痴"在哪里,必"成"在哪里。心痴于文学,则其文学成就必高。晋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心痴于田园,故舍弃彭泽令,采菊于东篱。虽然他家徒四壁,但是仍"衣沾不足惜,但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尝试以文化语义学的研究方法,探讨魏晋时代"痴"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通过把握"痴"与"早慧"文化、"痴"与审美"移情"及审美化生活方式追求、"痴"与"玄学"传统及文化病理等的内在联系,揭示"痴"所体现、折射的魏晋人格精神、浪漫气质、艺术情调、哲人深致、文化智能与"病"理色彩.魏晋时代对"痴"的审美与文化认知,许多已成为中华文化的有益养分,深远、持久地滋润着民族文化精神,规范、影响着后世的理想人格塑造、文化艺术生活以及文学艺术创作.与西方"酒神"精神说和审美"移情"说等相比,"痴"具有更为深广多面、圆融互补的审美与文化价值蕴涵,而其语义指涉的感性、模糊与多趋向特征,也显示了中华思维模式的潜在缺陷.  相似文献   

12.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红楼梦》首回中绝句所云,"作者痴"是小说开篇的自白。分析"满纸荒唐言"四句的诗语特点,结合小说写作中对人事的类分意识和哲理思考,从情感、道德、哲理三方面简要剖析这个具有深厚意蕴和探源空间的"痴"字,领悟"痴"所表征的作者精神和"红楼"思想,乃是哲学之"真"、道德之"善"和艺术之"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或许是"十年文革"把书当"四旧"而焚毁殆尽,造成文化饥渴的缘故,其后的20年我一头扎进书林,乐而忘返。真可谓:顿顿少肉能吃饭,一夜无书不入眠。商海大潮汹涌澎湃之际,同窗、好友纷纷下海弄潮,相别三日,非"款"即"腕",我却任凭百般诱惑,独自书林漫步,初衷不改。商海得意者说:"你看书看痴了"。我淡然一笑,嘴L不与论辩,心中暗想:人各有志,不可强求。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就是最大的快乐。说我痴吗?我还嫌痴得不够火候。君不见钱钟书老先生才高八斗,可在他夫人杨统女士笔下却"痴"得十足,令人捧腹。《围城》搬上屏幕,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14.
"痴"作为一个概念,走入艺术领域,成为一种喜爱,一种依恋,一种生活态度,在中国古代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所体现和折射的是中国传统文人人格精神、艺术情调、哲人深思。中国古代所体现出的对"痴"的审美与文化认知,已经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养料,规范着文人士子们的艺术生活和文学创作,塑造着儒家传统所希冀的理想人格。相较于西方的"酒神"精神说和"疯"的范畴,"痴"具有更为深广圆融的审美与文化价值内涵,也显示了中华思维的固有模式。  相似文献   

15.
我愿驾叶小舟,沿着历史长河逆流而上。只为看一看古人之痴,享受其美……我看李白酒痴之美。他,一个潇潇洒洒、为酒痴狂的男子,宛如一朵青莲立于诗的池塘中,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挥袖之间,酒香弥散,痴了……独坐亭台,他便"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仕途不顺,他则"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愤懑之时,他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  相似文献   

16.
文化人大都"痴"于书。在历代文化名人中不乏"痴"书的佳话。读书忘酷暑青年时期的张恨水,因学校解散,回原籍读书学习,他专门选择  相似文献   

17.
痴者必工     
升格前的《痴者必工》准备了材料,升格后的文章整合了材料——用"心痴于文学,则其文学成就必高"筛选有关文学的材料;用"莫里哀又是一种怎样的痴心呢"提升"痴心"的高度;用"欲成其事,心必‘痴’之"拓展文义,增强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生自是有情痴!可我说的这种"痴"是圣洁的、浓郁的师生情,就像蝶恋花吧!  相似文献   

19.
<正>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四课《湖心亭看雪》选自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陶庵梦忆》。短短不到200字却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构成了一幅天然的水墨画。文笔清新、浑然天成。尤其让人称道的是一个"痴"字画龙点睛,让众多语文教师在教授此篇时作为重点来突破主人公张岱的形象,而笔者认为这个"痴"字不仅仅指的是张岱一人,《湖心亭看雪》共三个"痴"人形象。  相似文献   

20.
于洪龙 《教师》2014,(16):126-126
正记得2013年听一位教师的《湖心亭看雪》,感触颇深。上课后,导入,介绍作者,背景介绍,学习课文,听说读写,有条不紊,都很好。最后教师让学生谈一下"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字。教师能够看到这个文眼,并且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专门的分析是好的,但是学生的回答却出人意料,很多学生答成了"喜欢美景""品味独特""与众不同",也有的说成了"有点‘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