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这句话就可以充分说明课堂上应当充满琅琅书声。但是,曾几何时,我们语文课堂的读书声渐行渐远了。请把读书的快乐还给孩子!把读书声还给语文课堂!开口读书,是学习语言文字,驾驭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出声的读,方能读准字音,大声朗读,方能有抑扬顿挫。开口读书,反复读书,能促使自己以一种专心致志的状态来理解文章,字字词词句句在读中细细品味。坚持反复大声地读书,可以熟背内容,培养语感,从文章中  相似文献   

2.
陈芳 《师道》2013,(7):67-68
朗读是一种传统的读书形式,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重要途径。这里所说的读,是有感情、有节奏、吐字清楚、声音洪亮地朗读。但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朗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琅琅读书声时常被教师过分的讲解所代替.有时为了节省时间、赶教学进度.教学中也忽略了朗读这一环节.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更不屑大声朗读。语文课堂走向了“只讲不读”、“学而少读”的畸型之路。  相似文献   

3.
秦晓红 《考试周刊》2014,(52):33-33
语文课是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学校安排了大量学习语文的时间,有一支学历合格、教学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队伍,进行听、说、读、写的教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但语文课堂缺失琅琅读书声,课堂上读的环节越来越少,教师要鼓励学生选好朗读材料,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相似文献   

4.
朗读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文学素养的形成、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及语文学习兴趣的增强至关重要,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复习课堂空气沉闷,琅琅读书声与之绝缘。我们语文老师应认识朗读的重要性,寻找各种朗读机会,加强朗读方法指导,提高学生朗读兴趣,把琅琅读书声引进语文复习课堂。  相似文献   

5.
杨欣 《青海教育》2011,(1):41-41
目前语文教学的一种倾向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走进语文课堂,已很难听到令人心旷神怡的琅琅读书声了,朗读在语文课堂中逐渐被削弱。而语文课堂和其他学科课堂的最大区别就是书声琅琅。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语文课堂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低年级正是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形成能力的学段。让每一位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想读、敢读、会读;让琅琅读书声成为语文课堂最美的旋律,就成为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下面笔者就低年级朗读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堂离不开琅琅读书声。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态度;通过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读出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朗读教学还存在着一些误区,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点:误区一:朗读=有感情地读  相似文献   

8.
朗读是把原本诉诸视觉的书面言语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言语的创造性活动。人们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对语文学习是多么的重要。但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不管是早读还是晚读都很难再听到"琅琅读书声"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学生对朗读重要性认识不足外,教师对朗读性质的认识出现偏差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田俊红 《考试周刊》2014,(24):41-41
<正>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因为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琅琅读书声,读是语文课上最美的风景。唯有"读"才能深入文本,理解课文的大意主旨,唯有"读"才能走进文本读出别样的风景。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我们只有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不断积累并反思,优化自己的朗读指导,让有效的朗读真正走进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  相似文献   

10.
梁静 《广西教育》2012,(21):79-79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读书声。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然而,  相似文献   

11.
周爱玲 《现代语文》2011,(10):101-102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语文教学的一种倾向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走进语文课堂,已很难听到令人心旷神怡的琅琅读书声了。  相似文献   

12.
朗读是感知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朗读能领会词语含义,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要保证朗读时间。语文课应该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朗读,使之从初读、细读到精读,从初步感知、整体感知到深入体会。如教学《爬山虎的脚》,教师让学生首先快速默读课文,然后大声地朗读重点段,在“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又对重点语句进行反复朗读,仔细揣摩。要讲究朗读形式。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和年龄特点,设计齐读、小组读、配乐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孩子们可以大声地读,也可以轻声地读,还可以圈圈点点地读;让他们把认…  相似文献   

13.
在轰轰烈烈的关于语文教学的大讨论中 ,不少教育名家都指出应让琅琅书声代替繁琐的讲析充盈在语文课堂上。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 :“每个学年段都应该重视朗读。”而我们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却尴尬地发现 ,在小学原本还能大声诵读、大胆表演的孩子上了初中 ,竟然越来越不愿开口读书 ,朗读水平每况愈下。齐读尚能有声 ,但全体表情木然 ,字字停顿 ,拖腔唱读。倘若某个同学被抽起来朗读 ,那学生多半是感到极不自然 ,因为自觉是出丑 ,往往声若蚊蝇 ,结结巴巴 ,将一段美文读得支离破碎。早读课除了下达背诵任务之后能听到一阵热闹的读书声外 ,其余自由…  相似文献   

14.
刘瑞星 《考试周刊》2015,(15):26-27
作者希望学生能放开喉咙大声朗读,出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情景,使学生爱上读课文,爱上语文,爱上母语,更爱上中国的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15.
教学发现,学生不愿大声朗读,读书难的现象比较普遍。问之,答曰:“默读或浏览一下就可以了。”无论你怎样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们就是不愿读,很难听到朗朗读书声,就算偶尔读一下,很快就寂静下来了,应付似的。  相似文献   

16.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一,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个体朗读.等于给学生一个表现的机会。正处于青少年阶段的中学生,表现欲是比较强的,老师给他们机会,从而能使他们在自己的琅琅读书声中表现自己,他们大多都会尽力读得最好。读的人朗读水平得到提高,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又可以使听者情感受到感染,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中,  相似文献   

17.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一,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个体朗读.等于给学生一个表现的机会。正处于青少年阶段的中学生,表现欲是比较强的,老师给他们机会,从而能使他们在自己的琅琅读书声中表现自己,他们大多都会尽力读得最好。读的人朗读水平得到提高,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又可以使听者情感受到感染,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中,  相似文献   

18.
可以说,朗读是一种生动的富有情韵的课堂活动;也可以说,朗读是一种活泼的形式优美的教学手法。优秀的朗读教学设计应确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应尽善尽美地让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熏陶。这样看来,“还我琅琅读书声”还只是一种层次较低的教学要求,我们可以尝试着对此加以优化和进行深化。如下面的做法:一、习点精粹指的是在教学设计中非常关注朗读训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安排精到的、符合文体教学的、符合课文情境的学习点。如《使至塞上》的四个“习点”:吟读———体会情味译读———理解内容背读———积累语言说读———飞扬神…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先生多次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程标准:"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基于此,立足于以趣引领,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琅琅读书声探究的过程,希望探究出一条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高效路径,并希望借此进一步促进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朗读教学ABC     
朗读在语文学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朱熹指出:“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就是要求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的实践,提高阅读水平和思维能力。所以,若要语文学得好,就要朗读,而且要大声地读,快乐地读。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