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小说理论资料显示:中国古代小说概念不是与西方fiction和novel对应的纯文艺学文体概念。它是在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系统中定位和定义的一个知识论和价值论概念,“小说”是在与“经史”构成的二元对立文化系统中定位和确实其文化特征的。  相似文献   

2.
“寓言”在文献中的出现较早,但用来命名文体却在近代,“寓言”概念更是由西方引进。文化的差异与理解的偏差势必导致中国研究者对中国古代寓言类文体文章文本的最终认定产生分歧。通过对“寓言”已有的名称、对译和概念定义的分析,对“寓言”概念的定义与界定可以有新的观点、定义与看法。  相似文献   

3.
"寓言"在文献中的出现较早,但用来命名文体却在近代,"寓言"概念更是由西方引进。文化的差异与理解的偏差势必导致中国研究者对中国古代寓言类文体文章文本的最终认定产生分歧。通过对"寓言"已有的名称、对译和概念定义的分析,对"寓言"概念的定义与界定提出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庄子》最早创造了“小说”这一概念,虽然与后来广为流传的小说相距甚远,但早期小说雏形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应该有一致之处,并取代了其他概念而成为现代文体概念。西方人对“小说”这一概念的称谓,同中国人给小说的命名,在观念上也有着一致之处。从东西方小说命名可以看出,小说具有民间性、虚构性、可讲述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该文首先从文学史的角度探讨了汪曾祺小说文体创新对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多方面的影响,接着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汪曾祺小说文体创新所折射出的文化意义,因为文体作为文学话语的结构范式,既受文化的制约,同时,又表征着文化。文章从四个方面来围绕论题进行论述与阐述:一、审美观念之更新;二、现代小说传统之承传;三、小说观念之进化;四、社会文化特征之反映。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早期文论《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所表现出的功利主义文学思想,客观上改变了人们对小说的传统认识,并使中国文学开始了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借助西方先进思想,为传统的“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注入了新内容;廓清了文学文体概念,对小说的文体进行了重塑;提供了与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样式完全不同的文学理论构架、批评方法和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7.
该文首先从文学史的角度探讨了汪曾祺小说文体创新对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多方面的影响,接着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汪曾祺小说文体创新所折射出的文化意义。因为文体作为文学话语的结构范式,既受文化的制约,同时,又表征着文化。文章从四个方面来围绕论题进行论述与阐发:一、审美观念之更新;二、现代小说传统之承传;三、小说观念之进化;四、社会文化特征之反映。  相似文献   

8.
回顾二十世纪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史,我们会发现,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西方小说文体观念和理论的视角下展开的,西方小说文体视角渗透于古代小说研究之研究思路、理论框架、分析模式、评价标  相似文献   

9.
纵观日本文学文化批评理论,如果说日本古代文论的起源和发展深深烙上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印记,那么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近代文论则是在西方文论的语境下产生发展,借用西方文论的话语完成演进和转换,并在"东洋道德、西洋艺术"的文化精神中实现调整和回归的。  相似文献   

10.
小说,是一种古已有之的文体样式,但因古代正统的文论意识作怪,它只能作为"小"说存在于民间,难登大雅之堂,因此,在上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其自身发展也受到很大的限制.进入近代社会后,小说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俨然成了一种"大"说,对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其自身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那么,作为一种文体样式,现代小说体式与古典小说体式有何差异?20世纪的小说体式有了怎样的进展?出现了哪些新的小说文体样式?新近出版的季桂起先生的<中国小说体式的现代转型与流变>(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一书,以新颖的文化视角、独特的学术见解,清晰地论述了中国现代小说体式从晚清到20世纪90年代的流变过程及其运行规律,从而为中国现代小说体式的史学研究开拓出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与在西方学科体系中的地位相比,“文化学”在中国现代学科建立的过程中,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发展”.这是中国学人在近代知识转型背景下主动“建构”的结果.西学的学科概念、学术理论和学科形式,启发和推动了中国学人对于“文化学”的建构.经过西方的“文化”概念和“文化学”学科概念的输入,一部分中国学者在西方学者理论的基础上,就“文化学”的学术理论进行综合,力图使得“文化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建立起来.他们的努力在当时学术界和教育界产生了一定影响,也受到西方学术界的关注.但由于外部环境和学科内部发展的制约,“文化学”的建构效果有限,并未真正成为一门公认的实证的科学.“文化学”在民国时期的“建构”,为近代中国的知识转型提供了一个既显示共性、又体现特征的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文体学的发展过程中,散文的文体定位一直处于模糊状态,散文的尴尬地位与中西文学观念的冲突有关。审视中国传统文体学的发展,可见:中国古代的文体分类都是在诗歌与古文(即散文)两大文体上做文章。西方的文体"三分法"(小说、戏剧和诗歌)传入中国后,中国文体学接受了"三分法",但将散文与其他三种文体并论,出现了东西合璧的"四分法"。在反思西方"文学性"内涵的基础上,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情文俱胜"的角度,确认了中国散文的文体定位,即散文是以第一人称书写的非虚构的散体的抒情美文。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林语堂后期文化思想的基本立场是以西方汉学的角度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在汉学心态的制约下,林语堂的文化现和小说创作呈现出一种体认西方知识系统的明显倾向。林语堂的汉学思维打上了近代以来西方霸权话语的显明烙印,同时也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文化选择的深刻印证。  相似文献   

14.
<正> 在漫长的古代和中世纪社会里,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它的光辉成就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一直为世界公认和惊叹。但是,近代科学技术没有能在中国产生,却产生和发展于一直比中国落后的西方。这一似乎富于戏剧性的历史事实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十五世纪前一直领先于西方的中国科学技术在向近代科学技术迈进的途中,为何让西方人捷足先登了呢?换言之,发达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为什么没有能在中国转化为近代科学技术?当然,影响和阻碍这一转化发生和完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政治体制、经济结构以及思想意识方面的原因,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自身结构和特质上存在的许多局限以及由此产生的制约机制乃是阻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向近代科学技术转化的最根本因素。本文就这一问题奉上一点愚虑所得。  相似文献   

15.
与西方基于逻辑思维的文论术语体系迥异,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擅用意象性的话语,从而造就了术语运用的包容性、技法命名的形象性和风格描述的意会性,其细微处的深度表现力往往超越了定义与解释;同时,中国古代文论在文体批评、方法探求和体系建构上亦自成体系,呈现出中国文论话语的丰富色彩。而这些,都源自中国的文化类型、思维模式和语言精神。这向我们昭示了中西文论分野的根源和融合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小说理论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文论关于小说的文化定位和文体定位,促进了小说创作的繁荣和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由前现代向现代的转型,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小说理论在中国的兴起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事件。正是在近代文化的变革中,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社会变革的需要、新型知识体系的出现、外来文学观念的启示等多方面的原因,促成了中国小说理论的现代转型,并对社会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对文化概念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学术界存在的关于文化概念研究的浮躁心态,认为对文化概念的深入研究,是文化学发展中不可回避的基础性工作;考察了中西古代的文化概念与现代文化学中的文化概念的联系和本质区别,具体分析了文化学领域中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化概念的合理成分和缺陷,把现代文化学中的文化概念定义为社会群体精神及其表现形式,论证了社会群体精神作为文化本质的根据。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国小说和西方小说的起源问题, 自古至今,众说纷纭.笔者在前人关于中西方小说起源诸观点的基础上,运用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从文化渊源和文化观念等方面探讨中西方小说起源及发展轨迹问题.从文化渊源层面进行剖析、考证,论证中国古代小说起源于战国时期,而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纸草文献小说则是西方小说的起源.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观念出发,论证中西方小说不同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小说和西方小说的起源问题,自古至今,众说纷纭。笔者在前人关于中西方小说起源诸观点的基础上,运用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从文化渊源和文化观念等方面探讨中西方小说起源及发展轨迹问题。从文化渊源层面进行剖析、考证,论证中国古代小说起源于战国时期,而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纸草文献小说则是西方小说的起源。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观念出发,论证中西方小说不同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20.
与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一直热衷关注小说研究,对于诗歌文本批评尚停留于思想鼓动和构想的现实相比,中国女性主义批评不仅关注小说研究,同样把诗歌、散文以及戏剧研究纳入到批评实践当中来。新时期女性主义的文体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厘清概念术语、剖析形象类型以及总结文本意蕴等方面,尤其是在人物形象以及意蕴主题的解读层面上下足功夫,而对于各种文体的形式批评是相当匮乏的。更缺乏像西方那样从叙事学、原型等角度剖析作品的可能,在批评思路上仍属单一。这与中国批评家在运用西方理论资源上的隔膜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