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物学教学》2005,30(2):70-71
据东方网2004年5月19日援引新华网同日消息,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科学家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这一成果。他们从海藻和蘑菇中分离出了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Ω-3和Ω-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基因,并将它们转入水芹,培育出了含有这两种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转基因水芹。这两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在人体内能调节血压和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2.
《生物学教学》2011,(2):77-77
据2010年9月22日《参考消息》援引英国《每日邮报》9月20日报道,今天出版的《国家科学院学报》刊登了以新德里国家植物基因研究所的苏布拉·查克拉蒂博士领导的一项研究的学术报告,宣布他们已经培养出了转基因“超级土豆”,其蛋白质含量比普通土豆多60%,产量也更高。  相似文献   

3.
《生物学教学》2008,(5):78-78
据2007年10月17日《参考消息》援引路透社美国芝加哥2007年10月15日电,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伦·多蒂及其同事利用转基因白杨去除了受污染地下水中的毒物。多蒂说,他们的研究属于植物修复这一新兴的领域,植物修复旨在利用树木、青草和其他植物去除环境毒物。从本质上说,植物修复是一个太阳能的污染修复系统,它利用植物的自然特性从水、土壤和空气中提取化学物质,这种方法不但成本低,而且从环境审美角度看也更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4.
环境保护     
英国《自然》杂志文章认为主要源于汽车尾气的近地层臭氧会严重影响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加剧全球气候变暖据2007年9月8日《新民晚报》报导,近地层臭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影响很大。臭氧会使人类产生呼吸道疾病,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命;臭氧也会影响植物的“呼吸道”,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二氧化碳吸收量的减少,全球变暖加剧。近地层臭氧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这种尾气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产生一种蓝色的化学烟雾,其中便含有臭氧。化学污染使俄罗斯北极地区和格陵兰岛因纽特人的婴儿性别失衡据2007年9月13日《参考消息》和《…  相似文献   

5.
<正>《中学生物教学》2009年第10期中,陈重阳老师在"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的遗传是否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一文中这样写道:外源基因都包含在农杆菌细胞内,所有的外源基因以农杆菌为单位存在于植物细胞质基因组中,故其遗传方式为细胞质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我觉得陈老师这种表述不对,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6.
《生物学教学》2009,(5):M0003-M0003
据2008年11月6日《参考消息》援引德国《世界报》网站11月4日报道,德国马克斯·普郎克分子植物生理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成功将一种细胞溶素基因导人烟草的叶绿体内,使之大量生产这种细胞溶素,用来制造杀灭对抗生素具有抗药性的超级病菌——可以引起呼吸道和皮肤疾病的化脓性链球菌。  相似文献   

7.
《生物学教学》2014,(3):76-76
据光明网2013年9月29日援引报道,英国汤普森摩根公司使用非转基因技术开发出一种新的植物品种,可同时结出西红柿和土豆。这种植物果实被命名为Tomtato,将在英国上市。据介绍,先前也有类似嫁接植物问世,但果实口感不佳。新研发出的植物结出来的西红柿“甜而香”,土豆“白又鲜”;适合种植一季,土豆和西红柿同时成熟,收获时只需将植物连根拔起,就可在枝头收获西红柿,在根部摘取土豆。这一适合商业化种植的新品种,在全球属首创。  相似文献   

8.
《生物学教学》2010,(8):73-73
据2010年3月22日《参考消息》援引奥地利《新闻报》2010年3月21日报道,14年来,全球绿色基因技术开疆扩土,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日增。全球25个国家去年共种植转基因作物1.34亿ha,比2008年增加7%。最大的转基因植物种植是美国,巴西则超过阿根廷位居第二。而在欧洲。因为法、德两国改变了转基因植物的政策,  相似文献   

9.
《生物学教学》2011,(2):75-76
据2010年9月21日《参考消息》援引英国《卫报》网站2010年9月19日报道,由英、美两国数名科学家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经过多年的全面调查研究,最终删除了目前世界植物名录中重复的60万种开花植物,  相似文献   

10.
转基因植物     
随着DNA重组技术、基因遗传转化技术及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植物基因工程日趋成熟.本文介绍了我国转基因植物研究现状,植物转基因常用的方法,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林红 《中学生物学》2001,17(4):25-27
植物遗传转化技术既是研究基因调控等理论问题的技术手段,又是基因工程改良植物,获得某些商品化产品的核心技术。自1983年首次获得转基因植株以来,植物遗传转化在多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发展十分迅速。技术上不断创新和改良,转基因成功的植物种类已越来越多,批准进行田问试验的转基因植物在全世界已有上千例,基因工程的一些产品不久将进入市场。我国政府对于植物基因工程给了高度重视,“八五”及“863”重大研究资助项目都涉及了重要高等植物的遗传转化研究。我国在这一研究领域也已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据新一期美国《科学》周刊报道,科学家最近发现了一种“拔苗助长"的新方法。他们从一种实验室研究用芥属植物中分离出了控制幼苗生长的基因,这种被称为“斜视"的基因能加速植物生长,使植物跳过易受害虫侵袭的幼年期。而且它还能通过种子传给了下一代。科学家说,这一发现有助于开发新型玉米和其他各种能开花的植物,使其可以跳过易遭虫害的生长阶段。  相似文献   

13.
《生物学教学》2008,(11):72-72
据2008年4月11日《参考消息》援引西班牙《数码报》4月9日报导,美国科学家从奶牛胃中获取了一种特殊酶的基因密码,并将其导入玉米细胞中,培育出了仅在叶子和秆中含有这种酶的转基因玉米,这种玉米新品种的叶子和杆中含有比普通玉米多得多的糖分,十分适宜于制作生物燃料——乙醇。这种酶不会进入玉米粒、根或花粉中,故这种由动植物基因混合成的玉米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生物学教学》2006,31(2):79-79
据2005年8月21日《新民晚报》援引新华社东京2005年8月20日电称,日本的一个研究小组成功培育出了“护心辅酶CoQ10”含量比普通水稻最多高18倍的转基因水稻。据报道,这是世界上首次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护心辅酶CoQ10”,而不是通过化学合成生产。“护心辅酶CoQ10”具有抗氧化和缓解疲劳等保健功效。目前这种转基因水稻新品种尚未获准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基因技术     
英国科学家育出可清除TNT污染的转基因烟草据2007年9月7日《参考消息》援引阿根廷《21世纪趋势》周刊网站2007年9月5日文章,英国约克大学的生物学家尼尔.布鲁斯和他的同事,将一种可以降解TNT的细菌酶的基因植入烟草植物中,培育出了可清除土壤TNT污染的转基因烟草。研究结果表明,在严重污染的土壤中,转基因植物比野生植物更能有效清除有机污染物;转基因烟草不仅对TNT起降解作用,对土壤中其他污染物也能起到清除功效。英国科学家的这一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最新一期《环境科学与技术》月刊上。加拿大科学家对多发性硬化症进行的DNA疫苗治…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植物的一生》教学中,采取探究性教学模式来教学。本文着重阐述采取这种教学模式的准备、类型选择、模式内涵以及操作方式,最后还指出采取这种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清华筒《程寤》篇中“太姒梦见商廷惟棘”的内容,在传世文献中也有载录。这一情节具有政治象征意义,预示着周朝将取代商朝。《程寤》这种梦是现实预兆的观念在先秦时期比较广泛地存在着,《左传》就以梦占预言记叙了一系列政治史实。“廷惟棘”这种以植物象征政治易替的意象在先秦也不是孤例,《诗经·王风·黍离》与麦秀之歌就是以植物变异象征政治变动的典型案例。汉魏六朝的史著和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很多类似“廷惟棘”的植物意象,以象征国家败亡、政权更替。这些意象都寄寓着深切的感伤哀思,已由政治意象发展成为文学意象。  相似文献   

18.
课程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结合点,也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为了贯彻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我校于2000年启动了新一轮教学改革方案,在综合化课程的开发方面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和论证,并于2001年初确定了《植物生产与环境》教学大纲及教材编写方案。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材目前已在2000级和2001级种植专业学生中使用。笔者就《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开发的实践、成效及问题作如下探讨:一、课程的整合及优化《植物生产与环境》是一门主要涉及《植物及…  相似文献   

19.
欧洲田园种植燃料张立,柯森在闲置的田野里种植非粮食作物看来有许多优点,但英国农民似乎不愿种植这类作物,除非他们得到更高的补贴。今年夏天到英国乡村的观光者享受到了奇异的风景变化。在种植大麦和小麦的地方,不时看到亚麻的蓝花或一片紫红色的亚麻籽植物。在一些...  相似文献   

20.
《野草》是鲁迅作于1924年至1926年的一本散文诗集,它集中而真实地反映了先生这一时期的心境:孤独,悲哀,痛苦,绝望与失望,到最后的希望与向往(《一觉》等)。这一切情绪交织着向鲁迅先生进攻,这该要一个多么伟大的灵魂才能承受如此复杂而深刻的矛盾与痛苦呵!这种情感与思想以及先生处理它们的表现,在《野草》中,具体而形象地表现在《秋夜》与《过客》中。《秋夜》是《野草》首篇,作于1924年9月,首次发表于1924年12月的《语丝》。历来的评论家对于《秋夜》中鲁迅孤独、悲哀而痛苦、阴冷的自我形象,总有所忌讳,不敢探谈,怕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