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公路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影响调查是公路竣工验收调查的主要内容之一,文章结合实例说明公路竣工验收时水土流失影响调查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开发建设项目工程在经济繁荣发展的带动下取得了显著的发展,项目工程施工量也在不断的增多。公路建设项目属于开发建设项目的一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的建设施工对周围的地理环境、土壤结构以及生态景观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在施工前没有进行科学严密的规划就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现象,这对公路的正常施工以及后期的使用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需要施工管理者要加大对一方面的重视力度,选择正确的水土流失预测方法,对水土流失进行科学的预测,把可能造成的危害将为最低。基于此,文章主要对当前开发建设项目工程中对于水土流失的预测方法选择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我国公路建设规模扩大的同时,逐渐产生越来越多的边坡,加上在边坡防护方面的措施不足,从上世纪的90年代开始,我国每年因为降雨所引发的公路边坡坍塌、滑坡现象不断增多。边坡的冲刷会对公路的建设与运行等方面都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从而出现大规模的水土流失、交通阻断等现象。所以开展边坡冲刷方面相关的分析研究工作,对冲刷防护设计、防范水土流失与边坡失稳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了贵州省普安至楼下公路改扩建工程的水土流失与防治现状,对水土流失进行了预测分析,结合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进行了水土保持方案设计的工作实例。  相似文献   

5.
公路施工期水资源污染影响分析和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莉  夏远志 《西藏科技》2011,(11):37-40
结合青藏高原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和公路建设的特点,从水资源保护角度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公路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水环境问题及其产生机理。认为公路施工建设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有公路开挖对地下水流和对地表径流形态的影响;公路弃渣对地表水体水文条件的影响;公路施工过程中水土流失、施工废水、生活污水以及路面径流雨水对地表水体水质的影响。结合国内外公路发展中水资源保护技术及工作经验,提出了青藏高原地区公路施工过程中水资源保护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在高速公路的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问题一直是人们重点关注的对象,但是在实际施工中,由于水土保护措施不到位,对水土流失的施工期不够重视,导致了施工期大量的水土流失,本文根据重庆水江至武隆高速公路为实例,对公路施工期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及其防治措施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公路建设水土保持方案的有效落实,一方面能够有效降低公路施工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损害,使水土流失等问题被有效遏制;另一方面,凭借施工方案的拟定,更便于审核施工环境潜在影响,使得公路基土环境得以稳固,既保障了工程使用寿命,也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概率。本文基于水土流失预测资料展开分析,在明确规划设计思路同时,期望为后续公路建设方案的拟定提供良好参照。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公路建设项目中水土流失的预测分析,并根据预测内容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公路施工过程中要开挖山体,高填深挖,架桥修隧道等,将对地面扰动较大,原地貌、土地及植被也遭到破坏,破坏了原水土保持设施,加剧水土流失的现象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为了保证公路工程施工和营运的安全,必须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来保证公路施工的正常进行,促使项目区的社会与环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公路建设的水土保持方案的规划中,宜根据公路建设的特点,结合当地的实际,做到公路建设与治水、改土与当地建设规划相结合,达到既防治水土流失又易于被建设部门所能接受并付诸实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土流失是各种生态问题的集中体现,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是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在分析治理经验与当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指出,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发展虽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但始终贯穿其中的成功做法是:将水土流失的有效控制和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寻求两者同时受益的"结合点",基于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相应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山区水土流失防治与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关系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山区水土流失与土地利用的关系非常密切.不仅因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从根本上是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行为所致,而且,水土流失的日益严重又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而危及山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了水土流失山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特定内涵,水土流失防治必须以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为前提.针对以往土地利用规划与水土保持规划各自为政的弊端和教训,应当着眼于土地合理利用与水土保持措施的有机结合,把土地利用规划与水土保持规划"合二为一",以实现水土流失山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山区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表层土壤侵蚀率及其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不同植被条件下表层土壤侵蚀较为严重,平均土壤侵蚀率为27.58%.土壤侵蚀率与土壤结构破坏率(SPBR)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含量、>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SA)、湿筛后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显著负相关.土壤侵蚀率分别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结构破坏率、湿筛后团聚体MWD和GMW、>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建立的回归方程预测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土壤侵蚀空间分布规律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敬兰 《资源科学》2004,26(Z1):111-118
福建省在20世纪90年代,开展了两次基于3S技术的土壤侵蚀调查,结果表明,福建省20世纪90年代中期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为主,占侵蚀总面积15 070.07km2的98.42%,侵蚀面积随着侵蚀强度的增加而减少;侵蚀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例高于全省平均值12.31%的6个设区市都是位于东部沿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44.20%的东部沿海占据了侵蚀总面积的56.26%,相对侵蚀面积东、西部分别为15.66%和9.65%.然而,强度以上侵蚀面积则东部沿海比西部内地少196.56km;从土壤侵蚀现状图上还表现出侵蚀斑大多分布在人类生活区附近,离居民区越近,侵蚀越重的特点.90年代末期的土壤侵蚀主要为水力侵蚀,侵蚀面积为13 127.31km2,随着侵蚀强度的增加而减少,其空间分布规律与90年代中期一致,即土壤侵蚀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块状不连续分布的特点,侵蚀总面积和轻中度侵蚀面积由东南部沿海向西北部内陆下降而强度以上侵蚀面积相反.根据福建省土壤侵蚀空间分布规律,结合福建省的生态环境特点,作者提出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功能、发展经济,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加强监督执法和监测工作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林敬兰 《资源科学》2004,26(7):111-118
福建省在20世纪90年代,开展了两次基于3S技术的土壤侵蚀调查,结果表明,福建省20世纪90年代中期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为主,占侵蚀总面积15070.07km2的98.42%,侵蚀面积随着侵蚀强度的增加而减少;侵蚀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例高于全省平均值12.31%的6个设区市都是位于东部沿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44.20%的东部沿海占据了侵蚀总面积的56.26%,相对侵蚀面积东、西部分别为15.66%和9.65%。然而,强度以上侵蚀面积则东部沿海比西部内地少196.56km;从土壤侵蚀现状图上还表现出侵蚀斑大多分布在人类生活区附近,离居民区越近,侵蚀越重的特点。90年代末期的土壤侵蚀主要为水力侵蚀,侵蚀面积为13127.31km2,随着侵蚀强度的增加而减少,其空间分布规律与90年代中期一致,即土壤侵蚀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块状不连续分布的特点,侵蚀总面积和轻中度侵蚀面积由东南部沿海向西北部内陆下降而强度以上侵蚀面积相反。根据福建省土壤侵蚀空间分布规律,结合福建省的生态环境特点,作者提出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功能、发展经济,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加强监督执法和监测工作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伊犁河谷土壤水力侵蚀的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尔琪  张红旗  董光龙 《资源科学》2016,38(7):1203-1211
为定量化评估多因子对伊犁河谷土壤侵蚀的影响及其联合效应,本文应用修正土壤流失方程,估算近30年来(1985-2000年和2000-2015两个时段)伊犁河谷土壤水力侵蚀的时空变化,分析降雨、植被盖度和土地利用各因子对土壤侵蚀变化的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总体上土壤侵蚀状况较轻,以微度侵蚀为主,面积占比达到83.99%,强度侵蚀等级以上的面积占比仅为2.25%,零星分布于南、北、中天山的局部地区;严重土壤侵蚀主要分布在低覆盖度的草地。对比两个时段,研究区的土壤侵蚀呈总体改善但局部恶化的趋势,轻度侵蚀等级以上的面积都显著减少。从1985-2000年到2000-2015年,伊犁河谷的降雨侵蚀力明显增加,而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和水土保持因子的数值则显著减少,耦合三者的时空变化,其对伊犁河谷土壤侵蚀的影响以负效应为主。  相似文献   

17.
官厅水库上游地区植被覆盖对面源污染影响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被覆盖是影响土壤侵蚀的关键因素之一。选择代表官厅水库上游地区的北京市延庆县上辛庄坡地径流场7个不同植被盖度坡面径流小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垂直照相法以15天为一个周期观测和控制小区植被盖度,采用传统取样和测定方法测定小区产流后的径流量、泥沙量及污染物流失量。利用2003年和2004年7个植被小区24场降雨径流泥沙资料,分析了不同植被盖度下径流量、土壤侵蚀模数及污染物流失量,来定量说明植被覆盖对面源污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流失量与植被覆盖度之间呈负指数相关关系,当植被覆盖度达到30%时,土壤流失量已小于北方土石山区的土壤容许流失量200t/km2;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大径流量和污染物流失量逐渐减小,与覆盖度为0的裸地小区相比,当植被覆盖度达到50%时,径流与污染物减少效益均达到65%以上。  相似文献   

18.
基于RUSLE模型的南方丘陵山区土壤侵蚀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土壤侵蚀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保持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GIS技术和RUSLE模型对南方丘陵山区4个主要省份——湖南、江西、浙江和福建的土壤侵蚀状况进行了定量研究,分析了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与坡度、海拔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年均土壤侵蚀量为2.46亿t/a,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421.81t/(km2?a);研究区水土保持状况良好,土壤侵蚀面积中,只有13.41%的面积存在着较高程度的侵蚀,局部区域表现为强烈侵蚀;空间上,湖南和江西的土壤侵蚀呈现块状分布,浙江和福建的土壤侵蚀则呈现出点状分布,湖南整体的水土保持状况不如其他3个省份;研究区内土壤侵蚀与坡度和海拔关系密切,微度侵蚀在各海拔和坡度等级下分布面积最大(均大于75%),强度以上的侵蚀分布面积很小(均小于1.5%),坡度15~25°和海拔200~500m的区域是研究区内土壤侵蚀最为强烈的区域。  相似文献   

19.
近50年来三江平原土壤侵蚀动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结合美国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根据研究区现状合理选择USLE方程中土壤侵蚀各因子的计算方法,求算出三江平原1954年、1976年、1986年以及2000年的坡面土壤侵蚀量分布图,据此了解了该区域2000年土壤侵蚀现状,近50年来的土壤侵蚀动态、各县市侵蚀状况以及讨论了不同流域的土壤侵蚀状况,得出以下结论:三江平原现主要以轻度侵蚀尤其以轻I型侵蚀为主;该区近50年来侵蚀面积一直处于增加趋势并且侵蚀强度逐年加重,表现为低侵蚀强度面积比例的减少和高侵蚀强度面积比例的增加,侵蚀强度等级越高,增加越明显;穆棱、鸡西、鸡东、依兰、桦南、佳木斯、双鸭山等县(市)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都是侵蚀比较严重的地区,七台河县(市)由20世纪50年代侵蚀不严重的县(市)逐渐变为目前三江平原侵蚀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就各流域来说,穆陵河流域一直是侵蚀面积最大的地区,而以挠力河流域侵蚀面积增加最大;通过分析以期为该区域的侵蚀防治、开展水土保持等政府宏观决策行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南方红壤丘陵区是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红色荒漠化现象非常严重。本研究以红壤丘陵区典型区域——长沙市为例,首先探讨了SEIM(Soil Erosion Index Model)模型的基本结构以及相对应的各个参数的取值;然后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利用SEIM模型,研究了红壤丘陵区的水土流失现状特征及动态变化,并对产生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SEIM模型的预测结果基本上能够反映红壤丘陵区土壤侵蚀现状的总体趋势;而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现状研究表明,红壤丘陵区总体的水土流失量较小,轻度和微度侵蚀面积达到95%以上,中度以上侵蚀范围不到5%。红壤丘陵区的动态分析结果表明,从1986年到2000年,红壤丘陵区土壤侵蚀程度总体上来讲在逐步减弱,而局部地方,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合理,土壤侵蚀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