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是西部地区最突出的环境问题,而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重要原因就是毁林毁草开荒,陡坡种植。为此,国家把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县、生态村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甘肃省临洮县1999年被列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县和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县后,抓住机遇,实施生态县建设战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土地沙化是全球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我国的土地沙化问题十分严重,特别是西藏自治区雅江中游地区土地沙化形势更加严峻。该文从我区生态环境建设、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用大量的事实和列举的数据分析论证了我区雅江中游地区的土地沙漠化的现状和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及潜在的危机,以警示全社会重视,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防治的意见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赵文  廷杰 《今日科苑》2010,(1):170-170
宁夏是土地沙化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57.24%。近年来,我们采取综合措施防沙治沙,有效遏制了生态恶化趋势。“十五”期间,全区共完成营造林面积104.74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工程7013万公顷,三北防护林工程1621万顷,天然林保护工程18.4万公顷。  相似文献   

4.
毕节地区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加上近年来的无序开垦和不合理的用地,导致各种生态问题的出现,退耕还林工作刻不容缓。做好退耕还林工作,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土地生产力的有效措施,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分析了毕节地区的基本自然环境,简要阐述了退耕还林的必要性,希望对毕节地区的退耕还林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5.
土地荒漠化是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中国政府提出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中亚的生态环境保护融于一体,打造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推动"绿色丝绸之路"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咸海生态危机引发水体大幅缩减,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土地盐渍化、沙化、盐尘等已成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在中亚遇到的重大环境问题。文章在梳理咸海生态危机引发的土地荒漠化问题的基础上,科学分析了近30年来咸海地区沙化和盐渍化土地发展的趋势,探讨了阿姆河流域-咸海地区植被稳定性和承载力的空间分异性,提出基于多学科融合的沙化和盐渍化土地生态恢复的思路和防控对策。助力解决咸海生态危机及荒漠化问题是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的焦点之一,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践行生态文明全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6.
西藏高原沙化土地研究进展及问题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高原是中国沙化土地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为了促进西藏高原沙化土地的研究进程,文章主要分析了近年来西藏高原沙化土地研究进展,并分析了目前西藏高原沙化土地研究的不足,并因此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以期进一步促进西藏高原沙化土地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经济贫困,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陆的最大威胁。荒漠化及其引发的土地沙化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本文介绍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其成因,并介绍防治土地荒漠化的一些具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土地沙化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土地沙化的治理是当今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随着人们不合理开发,开采,以及自然因素干旱,土地沙化区域逐步加大,速度也越来越快,人类面临的问题,如何保护植被,防止沙化。治沙一直是国家关注的焦点,重点。我们要不断地科学地进行沙化治理。  相似文献   

9.
受沙化区域影响的脆弱区域是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减贫发展的难点与重点。文章梳理了我国沙化土地防治利用方式和节水措施,指出了沙化区域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原始沙地,缺乏沙化土地整治利用背景下新造土地的节水研究。以榆林市沙化土地整治与区域农业发展实践为例,阐述了水资源约束区域,利用红黏土对沙化土地进行结构化整治,增强土壤持水性和保水性;结合种植模式优选和现代灌溉技术,测定了玉米、大豆和马铃薯生长季的灌水量分别节约41.72%—61.49%、25.57%—34.43%和63.92%—70.05%,实现了水资源缺乏区域的水土资源耦合与高效利用。从区域现代农业发展、人地系统协调、生态文明建设、适宜性评价等方面展望了水资源约束下的沙化土地整治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0.
新华社2008年11月25日刊发的一则消息:我国是世界土地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18.1%,我国每年因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已影响到近4亿人口的生产和生活.导致沙化的根本原因是缺水,治理沙化的根本之策也在水.  相似文献   

11.
龙羊峡水电站是黄河上游目前最大的水电站.本文概述了龙羊峡库区周围沙化现状及其对库区的影响,分析了沙化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沙化土地治理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据新华网2019年6月17日报道,全球荒漠化面积已达3 60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4。更为严峻的是,荒漠化土地面积仍以每年5万—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不断扩大。根据我国第5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0%;沙化土地面积172.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93%。荒漠化作为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我国经过长期积极的探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荒漠化防治力度,全国荒漠化扩展的态势已得到有效遏制,实现了2个监测期的"双减"(面积减少、程度减轻)。但由于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的基数较大,形势不容乐观,防治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3.
刘平 《今日科苑》2008,(7):71-72
当今环境恶化,既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危及子孙后代生存。其中以植被破坏,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最为严峻。我国现有土地荒漠化面积263.97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27.46%;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12%,以上两项之和为437.59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45.58%。因水土流失使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水土资源的不断匮乏及生态系统的退化,导致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自然灾害的加剧及土地生产力的下降,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快水土保持中生态修复研究,加快生态修复速度,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基于此,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特点与原则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作为农户受益的一部分,退耕还林通过其生态功能对土地生产力的改善效果是本文关注的主要问题。通过合理的研究设计和样本选择,本文基于重庆万州的农户调查数据和土地生产函数及其索洛余值估计,定量分析并解释这一效果。结果表明,在没有重大农业技术进步和除退耕还林政策以外的制度创新,以及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退耕还林使耕地的玉米和小麦单产分别提高了12.7%和20.9%,折合成收益分别为1 452.98元/hm2和1 170.02元/hm2;并且,除退耕还林以外,土地的生产力还显著地受到地块面积、资本投入、土地质量、农技培训等因素影响。结论认为,土地生产力的改善明显得益于退耕还林;除增加物质投入以外,配合采取促进相邻土地的流转与集中政策、加大对农民的农技培训力度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提高工程区土地生产力和退耕还林项目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6.
阿尔乡与内蒙古科左后旗相毗邻,是科尔沁沙地南缘的一部分。随着人类过度的放牧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土地沙化现象愈演愈烈,围栏封育以其投资少,易实施的特点成为治理沙化现象的主要措施。本文以阿尔乡围封的沙化土地为研究区域,运用恢复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和土壤学等多学科理论,通过野外调查、室内试验及数据统计分析等多种手段,运用综合指数法对生态恢复潜力进行综合评价,证实了围栏封育对阿尔乡沙化区域的生态恢复效应显著,揭示了围栏封育对该区域生态恢复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进行调整,最主要的是要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林就是国家用计划手段,以工程建设的方式,通过政策引导,使沙化地和退化坡耕地(主要指坡度在25°以上的坡耕地)向林地的资源转化,改变不合理的利用方式,达到生态——经济系统重建的目的。本文在概述退耕还林工程意义的基础上,从政策、技术等方面分析了现阶段退耕还林存在的主要问题,现就以探索彭水县主导产业——退耕还林为例,将退耕还林政策作出了探索。  相似文献   

18.
分别从土地资源价值、退耕还林的公共品属性等角度重新认识了我国退耕还林政策,并对退耕还林的补偿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韩洪云  喻永红 《资源科学》2014,36(2):389-396
作为农户受益的一部分,退耕还林通过其生态功能对土地生产力的改善效果是本文关注的主要问题。通过合理的研究设计和样本选择,本文基于重庆万州的农户调查数据和土地生产函数及其索洛余值估计,定量分析并解释这一效果。结果表明,在没有重大农业技术进步和除退耕还林政策以外的制度创新,以及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退耕还林使耕地的玉米和小麦单产分别提高了12.7%和20.9%,折合成收益分别为1 452.98元/hm2和1 170.02元/hm2;并且,除退耕还林以外,土地的生产力还显著地受到地块面积、资本投入、土地质量、农技培训等因素影响。结论认为,土地生产力的改善明显得益于退耕还林;除增加物质投入以外,配合采取促进相邻土地的流转与集中政策、加大对农民的农技培训力度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提高工程区土地生产力和退耕还林项目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20.
退耕还林工程是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的一项重点工程,对于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推行,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本文基于工作经验,主要分析了我国退耕还林政策提出的背景以及意义、退耕还林工程在推行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和完善退耕还林工程的相关解决措施,并对退耕还林工程进行效益与质量评估,重点介绍了退耕还林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希望给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理论的指导与思考,大力推行退耕还林政策,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