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本文主要分析了《红楼梦》中体现出的孤独感,以宝黛为代表,具体从先天的孤独,红尘中的孤独,以及先行者的孤独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塑造了一批富有孤独感的人物形象,表现了鲁迅自我的孤独。《故事新编》表现了创世者、救难者和复仇者的孤独,从而表现了鲁迅心境上的孤独、小说人物形象对鲁迅孤独的折射以及鲁迅自身对孤独的摆脱等一系列创作主体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3.
在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卡森.麦卡勒斯通过对三位主人公的刻画,体现了现代工业社会中人的孤独感以及对爱追求的挫败感。当爱的释放受到阻碍时,人终将无法摆脱被孤独禁锢的命运。心灵被扭曲的情况下,爱不再是温暖的力量,而是将自我驱向更孤独的破坏力量。  相似文献   

4.
《心是孤独的猎者》是卡森.麦卡勒斯的名著之一。通过对一个有很多悲微小人物的小镇的描写,麦卡勒斯表现了现代社会中的人的精神孤独感。而其时缓时急、时快时慢的独特叙事方式节奏更体现出其小说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古诗十九首》的孤独伤痛与汉末士人的生存焦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古诗十九首》所渲泄的主要情绪乃是一种沉重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在《十九首》中的任何一类乃至任何一首作品中都有程度和形式不同的表现。这种情绪首先是汉末社会大量出现的异乡游子这个特殊人群的特殊心态造成的。然后,更重要的是它来源于汉末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具体地说就是存在主义哲学所描述的“焦虑”。在动荡不安的汉末社会,士人因对自身前途的迷茫和对社会命运的迷茫,而处于一种生存的“焦虑”状态。汉末士人的生存“焦虑”正是造成《十九首》的孤独伤痛之根本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6.
《湖心亭看雪》字字弥漫着孤独的情愫,崇祯五年时的张岱经历的是时空和人情上的孤独,体味到的是人生的况味;写作《湖心亭看雪》时则感受到的是命运和宗教式的孤独.以孤独为核心,从五个层面围绕作者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微妙情感进行解读,还原作者两种精神状态下不同层次的孤独感,从而体悟张岱的精神成长史.  相似文献   

7.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借助朴素的语言呈现出一幅幅温馨的画面,洋溢着欢乐氛围的背后则是诗人孤独的灵魂。本文试从意象还原的阐释以及重复叙述的意蕴两方面阐释隐含在诗歌中的诗人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8.
《南瓜灯博士》是美国新现实主义作家理查德·耶茨的短篇代表作,收录在《十一种孤独》中.整篇小说充斥着难以名状的孤独感.主人公文森特的孤独,根源于残缺的原生家庭,在同辈人的集体排斥中得以凸显.敏感自卑的文森特对普赖斯小姐产生了极端扭曲的爱慕与憎恨.在这种矛盾的情感氛围中,文森特为他的孤独找到了宣泄的出口.  相似文献   

9.
马尔克斯于1967年写出了《百年孤独》,并因此于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本人也就不再孤独了——或者说,也无法再孤独了。他打破的不仅是个人的孤独、他的祖国哥伦比亚的孤独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孤独,而且还打破了世界的孤独。人类集体的孤独感,造就出勇于反抗孤独的作家——他们在孤独的挤压下,成为一股与孤独敌对(而不是妥协)的势力。马尔克斯更是其中旗帜鲜明的一个挑战者:“面对压迫、掠夺和孤单,我们的回答是生活。无论是洪水还是瘟疫,无论是饥饿还是社会动荡,  相似文献   

10.
《阿姆斯特丹》是麦克尤恩重要的小说作品,曾获得英国布克文学奖,它揭示了当代社会人性的道德伦理,尤其展现了人的孤独。在浮华的社会表面下,是人们空虚孤独的心灵。从心理和哲学方面解读孤独,孤独是一种理想与现实差距造成的心理失衡和心理空虚,《阿姆斯特丹》中的人物正是体现了这样的孤独感;并且孤独使人变得冷漠,而且会使人们不再受社会道德的约束,威胁整个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影》是清代《红楼梦》诸多续书中少见的由女性作者完成的作品。由于作者的思想局限,此作品中的贾宝玉不及原作形象内涵深刻,但仍有其一定的独特性。《红楼梦影》中的贾宝玉形象的独特性在于:首先,作为贵族世家成员,此形象在以家族为视角的叙事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被消弱和淡化;其次,作为生命个体,此处的贾宝玉形象展示了家族生活中个体感受被压抑而造成的人生孤独感。贾宝玉形象的地位和作用被消弱和淡化,反映出作者希图恢复传统道德伦理体系的时代性焦虑;贾宝玉个体情感的压抑和孤独,显示了作者对于封建家族中个体生命状态负面性的体察。  相似文献   

12.
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自尊评定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第三版》对抽取的414名农村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以探讨社会支持、自尊与农村贫困大学生孤独感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与孤独感呈负相关;社会支持和自尊均负向预测农村贫困大学生孤独感;自尊在农村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提高社会支持和自尊可以有效降低贫困大学生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13.
正卡夫卡(1883年-1924年),奥地利小说家。20世纪西方文学的彗星,现代派文学的祖师。《城堡》和《变形记》是卡夫卡的名作。《城堡》里K去城堡,要求当局批准他在附近村子里安家落户。城堡就矗立在前面的小山上,看来近在咫尺,想进去却比登天还难。《变形记》中的萨姆沙是一家公司的旅行推销员,一天早晨醒来,忽然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大甲虫。他遭到亲人和社会的厌弃,最后在孤独和饥饿中悄然死去。  相似文献   

14.
《城堡》的研究现状表明,这部卡夫卡的巅峰之作,正逐渐的被解释成为多义的谜团。人们深入独白体系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各种价值标尺都被用来对这部作品进行测量。《城堡》之所以在人们看来,像一个解释的迷宫,是因为人们没有注意到它的根本特性——复调性。文章将对《城堡》的这一特性加以探讨,希望能有助于厘清这个解释的迷宫。  相似文献   

15.
<城堡>渗透了作者浓厚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的土壤是通过迷宫氛围的营造和K的身份、城堡权力的重压和K的追寻的叙述等显露出来的.  相似文献   

16.
王瑞 《内蒙古教育》2006,(11):47-47
一、利用多媒体,化难为易、生动形象、激发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教学具体、生动、形象,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因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如教学人美版第二册《我的童话城堡》时,我利用录像展示了学生都熟悉的《白雪公主》《灰姑娘》《豌豆上的公主》等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学生们津津有味地看画面,深深被这些动画片所吸引,此时要求学生要仔细观察画面的城堡,了解城堡原结构和…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通过对《饥饿的艺术家》这篇短篇小说的细致分析来完成对卡夫卡式的“孤独”的一种话语阐释。文章从历时、共时和艺术精神三个层面来解读孤独并希望从中“解卡夫卡对孤独、艺术的认识。存在的孤独感与荒谬感,艺术的孤独与庸众的泛滥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时代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卡夫卡曾说,陀斯妥耶夫斯基是一个流血的童话。其实这句话完全可以形容他自己,唯一不同的是,也许卡夫卡的伤口更深。他的那些童话或者寓言,他的几乎每一部作品,如《城堡》《变形记》《地洞》等等,无一不在昭示着苦痛、绝望和孤独的命题,这些东西被卡夫卡从人类几乎不可能到达的深处挖了出来,很多年以后,人们被卡夫卡的发现震惊了。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人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相似文献   

19.
《新作文》2011,(9):F0004-F0004
《新作文》是小编们用温暖的爱心构筑的快乐城堡,住在城堡里的小读者们就被小编们亲昵地称为小星星。城堡就是小编和小星星们温暖甜蜜的家。  相似文献   

20.
程飞 《文教资料》2011,(21):22-24
一直以来,"城堡"意象的多义性、复杂性,使《城堡》披上了一层谜一般神秘的色彩。人们从各种角度来解释《城堡》,许多思想上的价值标尺、形式上的写作手法也都被用来对这个作品进行衡量,本文通过对叙述手法上的旁逸特征来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卡夫卡的小说《城堡》叙述手法上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