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人教版教材里的文本,有不少是节选的篇目,这些篇目主要是叙事性的,如必修一至必修五有《鸿门宴》、《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边城》、《老人与海》、《林黛玉进贾府》,选修教材这类课文则更多,  相似文献   

2.
“不过,让小更始料未及的是,村里人竟然有那么多活儿让他来干:拉石头拉土,拉砖拉水泥,拉粪拉化肥,挑地拉秸秆,甚至送亲结亲。小更的拖拉机没有一天闲时候。”这是《车事三题》(《短篇小说》2021年第6期)里的一段话,说主人公丁小更买来拖拉机为村人拉货带人的情形。  相似文献   

3.
刘备是三国故事中备受关注的人物形象,历史文本中的刘备是有霸气、有作为的一代枭雄,但《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却被塑造成万众敬仰“仁君”.《三国演义》在塑造刘备形象时,对历史素材做了大量的删减,对其形象做了较多的净化,使其形象更加符合大众的需要.从“枭雄”到“仁君”,刘备形象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文化心态的微妙转变.  相似文献   

4.
鲁迅对“牺牲”的话题有着高度敏感和深切体认,这是鲁迅思想中一个较为重要的方面。他在小说中表达了“牺牲”主题,塑造了许多牺牲者的形象。在《故事新编》中,作者通过对古代神话、历史人物的重新塑造与“加工”表达了对于牺牲者命运的思考、体认:即牺牲者的被背弃、被包围。其中《补天》《奔月》《理水》《非攻》在表现这一主题上显示出递进、延续的关系,如果说前两篇表现的是牺牲者陷入被背弃、被包围的困境无法自拔的话,那么在后两篇中,鲁迅则塑造了两个力图从中挣脱出来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山间小溪边,躺着两块石头,一块是光滑小巧、有着美丽花纹的鹅卵石,另一块外表粗砾,丑陋又笨重。 一年一年过去了,一天,山间来了父子俩,他们都看到了溪边的这两块石头。儿子惊喜地捡起了那块鹅卵石,父亲同样惊喜地捧起了那块丑石。  相似文献   

6.
《人到中年》和《冈底斯的诱惑》这两个文本是处于新时期两个重要时间点的重要作品。从其创作方法、小说观念的异同中,我们可以看到新时期文学从意识形态普遍化到反抗意识形态,从寻找历史主体到个人化写作,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基督教对于上帝的信仰来源于犹太教的神的启示,那么,这种信仰的说服力则来自于古希腊哲学对终极实在的理性探索。从巴门尼德的“存在”概念、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形式”,最终发展为“上帝”的观念,不仅是历史的必然,更是理论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在我的心目中,或者说,在常熟教育的印象里,《江苏教育》是“三好”刊物。 一是好刊物。《江苏教育》的奋斗目标和现实写照是“教育行政的思想库、教育民生的代言人、教育教学的大参考”。确实,从独家策划到管理智慧,从师资培养到名校风景线,每一期,每一篇.都洋溢着教育的激情,  相似文献   

9.
说到盖·里奇也许很多中国人对他并不熟悉,甚至从未听过,但他在西方独立电影界声名显赫,是少数非科班出身的天才导演,但是如果说到宁浩,说到《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你就绝对不会陌生了,这些在中国反响热烈的电影的拍摄手法都来源于盖·里奇,本期《电影传奇》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位“疯狂”的英国雅痞盖’里奇。  相似文献   

10.
婕林 《新读写》2011,(7):56-57
背景: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寺庙里的两块石头在小声交谈。铺在地上当台阶的一块石头向被雕成佛像的另一块石头抱怨说:“俺俩从一座山来;瞧你现在多风光,每天都有那么多人跪在你脚下顶礼膜拜。我怎么那么倒霉,每天被人踩来踩去。”被雕成佛像的那块石头略一沉思。慢悠悠地说:“老兄,别忘了.进这座庙时,你只挨了四刀,我可是挨过千刀万剐呀!”  相似文献   

11.
画像石是一种独特的墓室墙壁装饰艺术,可以称之为"石刻的壁画"。汉画像石作为汉代别具特色的重要体现,既受当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思想等各方面的影响,又反映着这些问题,特别是汉代冶铁技术和铁器生产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获得长足发展。我国古代的冶炼技术绝大部分在此时已达到成熟程度,这些在汉画像石中有着明显的体现,这也让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到汉代的冶铁技术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2.
传说早在秦汉之际,客家原乡(赣闽粤边区)即已流行石古信仰习俗。从石古原型的象征意象、记忆和文化渊源来看,客家原乡传承至今的石古信仰习俗,与百越文化、畲民文化乃至禹夏先民的石母崇拜一脉相承,其原型是中华初民心灵中的以大山石壁洞穴为象征的"大母神"。  相似文献   

13.
在《呐喊》和《彷徨》中,特别是《示众》,鲁迅确实是从启蒙主义角度来写“看客”的。鲁迅笔下的看客一般都是以无名“庸众”的形象出现的。现在我们的问题是:鲁迅眼中的“看客”形象到底是文学想象还是一种理性分析?如果是文学想象,那么.它与五四时期启蒙主义者的启蒙预设关系到底有多大?不论是从往昔的历史事实判断还是从后来的社会实践的验证.所谓五四的“启蒙”的辉煌成就.那都是一种知识精英们的自我陶醉的神话!鲁迅本人也是这个神话的制造者和阐释者之一。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浅述《曹植庙碑》的形制与内容、笔法与结构以及碑刻中同字、同时代不同碑刻的比较,遵循出土碑刻和史料结合的"双重证据法"的考证原则,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及实践基础,在北朝与隋唐之间,寻觅楷书由率意、洒脱的魏碑书风向大唐"尚法"书风演变的轨迹。通过《曹植庙碑》的个案研究,初步了解该碑继承北朝遗意,书体杂楷、隶、篆三体的历史原因及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分析《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出处的基础上,解读孙悟空形象“佛性、人性与猴性”的统一,即从横空出世的石猴看其猴性,从冠人名为人徒观其人性,从历经劫难取得真经而成“斗战佛”见其佛性。  相似文献   

16.
霍去病基石雕为借石拟形并运用简单而得当的线条顺势雕凿而成的艺术作品。其中“马踏匈奴”、“人与熊”、“怪兽食羊”等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都具有一定的搏斗情节,所表达的思想都是侵略与反侵略、正义与邪恶相互较量、相互斗争的主题。两千余年之前的艺术匠师们将它们构思成这种形象,足以说明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实践经历。这几件作品有可能取材于当时长安上林苑的斗兽活动。  相似文献   

17.
南阳汉画是汉代流行在南阳地区贵族、地主、商人阶层间的一种墓葬装饰艺术,是南阳本地传统文化和春秋战国时期楚、巴蜀、中原文化等长期融合的结晶。汉画"牛虎戏"图像充分体现了这种交融:牛作为辟邪神兽映射出南阳地方文化因素,白虎作为辟邪图案映射出巴文化因素,熊作为辟邪图案映射出楚文化因素。文化交融是南阳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南阳的地理位置、人口的流动性以及发达的商贸经济和特殊的政治地位是这种文化交融的基础,正是这种交融促成了南阳文化的个性和特征。  相似文献   

18.
辽东半岛地区的先史文化,存在着三种较为特殊的文化现象。一种是分布在沿黄海、渤海沿岸的山丘或崖壁上的贝丘遗址,一种是用石块有规则的砌成台阶形的积石墓(又称积石冢),此外,还有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大石棚文化。这三种文化的历史绝对年代,大致在距今3700年~5000年之间。研究辽东半岛的上述三种文化现象,对于理解和深入研究辽东半岛的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古代文化遗存丰厚。汉唐以来,徐州市域的各类碑刻、摩崖石刻随处可见,遍布城乡。由于年代久远自然损毁、战乱及十年“文革”破坏,古碑数量大减,有些残碑面目全非,难复原貌。有关部门开辟碑园、碑廊、碑林等,相对集中保存珍稀碑刻或对重点碑刻原地妥善保护,收到良好社会效益。文章将徐州现存十余块珍贵碑刻的保存情况及其内容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0.
考察"回到马克思"的路径能清晰揭示出马克思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其可概括为这样一个命题:人是历史性的存在。一方面,人面临着历史的困境,构成了人的时代问题;另一方面,人需要而且只能在顺应和引导历史趋势中创造和确证自己,从而实现自我解放。这决定了马克思的思想是战略思想。人面临的时代问题会改变,但人永远无法摆脱历史的困境。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具有历史的不可超越性和恒久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