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课文《曹刿论战》对此作了描述。虽言语不多,但刻画的人物鲜明。文中主角曹刿以其卓识远见和杰出的军事才能,赢得了许多赞誉。相比之下,另一个关键性人物鲁庄公却黯然无光。在诸多教辅资料中,均以他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以其急躁轻进、不懂规律、不察敌情来衬托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品质。一言概之,是始终把战争获胜的光环戴在曹刿头上。笔者认为这种评论有失公允,是违背科学的。过分强调曹刿的关键作用是否就可以抹杀鲁庄公的才能和优点呢?当然,鲁庄公身上固然存在些“鄙”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左传·曹刿论战》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以庄公之鄙陋反衬曹刿之远谋。于是历来文章点评家对曹刿只见其“谋”而大加褒扬;对庄公则只见其“鄙”而大加贬抑。这是很不公平的。细读这篇文章。深深感到,其实庄公也可敬。  相似文献   

3.
《曹刿论战》描写的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当时齐是大国,鲁是小国,齐进攻鲁,是强国欺凌弱国,但结果是鲁胜齐败。长期以来,人们在鉴赏此文时,往往只把鲁庄公看成是一个陪衬,一个配角,以他来衬托曹刿杰出的论辩才能,庄公的言行只是表现了他的政治昏庸,治国无方,军事无能。是的,庄公身为一国之主,三军之帅,战前不知道做政治上的准备,头脑中存着天真可笑的幻想;战时不会调兵遣将,全靠平民曹刿的超人谋略,鲁军才取得全胜;战后更是茫然不知胜利的原因。如果没有曹刿挺身而出,那么庄公国破家亡,“身死而为天下笑”的命运一定是无法避免的了。难怪曹刿感叹“肉食者鄙,不能远谋”了。  相似文献   

4.
过去讲《曹刿论战》,我总是精心进行课堂设计,可以说对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军事上的运筹帷幄,我和我的学生都做了合理而成功的分析和研究,课堂效果也一直令我满意。但对曹刿的衬托人物鲁庄公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有时对“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这一对鲁庄公的评价也有过想法,觉得有待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5.
<正>《曹刿论战》一文中,作者用史家笔法"唯书其事迹"而未对人物予以褒贬。由题目即可看出,中心人物应为曹刿,鲁庄公的出现似乎只是为了衬托曹刽的深谋远虑,体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论断的正确性。当然,曹刿的确是一位位卑未敢忘忧国,具有卓越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的人才。但说鲁庄公是一个政治上低能,军事上弱智的平庸之君,则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6.
《曹刿论战》是解放三十年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课文,可参考的资料不少。但是我发现这些资料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鲁庄公这个人要么把他看成一个“鄙”而“未能远谋”的“食肉者”,要么把他看成十分可笑的糊涂虫。总之,在赫赫有名的“长勺之战”中,鲁庄公除了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之外,几乎一无是处。其实,在这次以弱胜强的战争过程中,曹刿固然是主要的决策人和指挥者,但是鲁庄公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小的。至少在以下三点上应该加以肯定: 一、鲁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治国方略,是好的,是连曹刿也肯定,并誉之为“忠之属也”的。由于这种忠于职守的态度,鲁庄公获  相似文献   

7.
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课文《曹刿论战》对此作了描述。虽言语不多,但刻画的人物鲜明。文中主角曹圳以其卓识远见和杰出的军事才能,赢得了许多赞誉。相比之下,另一个关键性人物鲁庄公却黯然无光。在诸多教辅资料中,均以他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以其急躁轻进、不懂规律、不察敌情来衬托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品质。  相似文献   

8.
《曹刿论战》是传统篇目。有很多人被题目中的一个“论”字所迷惑,把段意归纳成:一论求见的缘由;二论战前的准备;三论战争的具体经过;四论取胜的原由。甚至还把全文归结为文章意在一个“论”字,处处紧扣一个“论”字来写等等,把这篇文章误认为是一篇议论文。《曹刿论战》是从《左传·鲁庄公十年》中摘录下来的,“曹刿论战”这个题目是后人加上去的。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记叙“齐鲁长勺之战”,来正面表现曹刿的卓越见识和军事才能,侧面衬托鲁庄公以国事为重,虚心听取下层意见的作风。从这点上讲,《曹刿论战》不是议论文。类似《曹刿  相似文献   

9.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该文说的是公元前684年发生的长勺之战中,曹刿以其深谋远虑,帮助鲁庄公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传统意义上的解读是把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对举,鲁庄公俨然成了曹刿的陪衬,鲁庄公"小惠""小信"之"浅薄"陪衬出曹刿的"民本意识",鲁庄公以"将战""将驰"的"冒进"陪衬出曹刿"不可""可矣"的天才指挥,鲁庄公以"问其故"的"无知"陪衬出曹刿战略思想的深谋  相似文献   

10.
<正>《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全文仅二百余字,记载了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长勺之战。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是全文的核心,短短的三问三答交代了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关键因素,透过这些简短的话语,我们看到的是鲁庄公在曹刿的一次次否定下政治思想的转变。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庄公好力",《曹刿论战》  相似文献   

11.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该文说的是公元前684年发生的长勺之战中,曹刿以其深谋远虑.帮助鲁庄公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传统意义上的解读是把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对举,鲁庄公俨然成了曹刿的陪衬,鲁庄公“小惠”“小信”之“浅薄”陪衬出曹刿的“民本意识”。  相似文献   

12.
《左传》当中描写长勺之战时,极力渲染曹刿出众的才华,而我认为,长勺之战鲁国之所以取胜,最关键的原因并非是曹刿的才华,而在于鲁庄公海纳百川”的宽容心态。曹刿在进见之前,曾说过:“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从这一句话可以看出,曹刿虽有才,但为人不谦逊,若让君王听到,往往被排斥。楚怀王仅仅听信小人谗言,就将楚国左徒屈原贬为庶人,使楚国从此一蹶不振。对比而言,鲁庄公所创设的环境,的确是十分宽松的。况且,曹刿本是一芥草民,对鲁庄公循循善诱地教导时,鲁庄公并未觉得他傲慢,反而虚心接受,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鲁庄公对臣民十分宽容、和善。…  相似文献   

13.
品赏《曹刿论战》一文,人们往往欣赏曹刿这个深谋远虑的主人公形象,而对鲁庄公这个个性亦甚鲜明的次要人物关注不足,甚至产生误读。究其原因,曹刿形象太完美了,几无缺点,而鲁庄公确实瑕疵多多,再加上篇首定调以及作者对比反衬笔法的运用,误读在所难免。我们应该结合背景,深研文本,去重新认识文中的鲁庄公形象。  相似文献   

14.
《曹刿论战》中的主角曹刿,以他的深谋远虑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长勺之战中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作为英雄,曹刿确实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然而我们在赞叹的同时,还总喜欢拉出鲁庄公来作为陪衬,以其之“鄙陋”来衬曹刿之“远谋”。许多教参亦毫不留情地给鲁庄公涂上大黑脸,把长勺  相似文献   

15.
这一单元的教学核心点是:古代历史作品的叙事方法在各篇课文中的独特运用。这一教学核心点在两篇讲读课文中各自的特点是—— 一、形式上论叙战争史实,实则论述战略战术。这是《曹刿论战》的特点。 1.围绕着长勺之战记叙鲁庄公和曹刿的言论,表现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文章叙事线索明晰,依曹刿战前见庄公——战中镇定指挥——战后揭示胜因的顺序组织材料记叙,表明思想。具体的表现是: 第一自然段记叙曹刿战前见庄公的经过,曹刿在谈话开始即用“何以战”提出战前准备的关键问题。引  相似文献   

16.
一鼓作气     
春秋时期,有一次齐国攻打鲁国。鲁国国君鲁庄公动员全国军队准备抵抗。曹刿是鲁国一个精通兵法、很有谋略的人。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统率军队在鲁国的长勺与齐军作战。双方刚刚摆好阵势,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兵。曹刿阻止他说:"现在不能击鼓进兵,时机未到!"齐国击了三次鼓,发了三次进兵的号令。这  相似文献   

17.
上文言文<曹刿论战>,当我逐字逐句疏通课文以后,就开始分析人物的性格及写作特色了.经过引导后,我总结道:"课文用对比手法,以鲁庄公之愚昧昏庸反衬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的指挥才能."……  相似文献   

18.
对于<曹刿论战>中"肉食者鄙"这句话.很多解读文章都依据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内容去直接印证鲁庄公的"鄙"与"不鄙",这实际上是把肉食者当成了鲁庄公. 肉食者不是指鲁庄公,课文注释非常明确.  相似文献   

19.
《曹刿论战》一文,从结果安排和人物刻画上来看,作者旨在通过齐鲁长勺之战,歌颂鲁庄公“任人唯贤”、“勇于纳谏”的君主胸怀,同时也正面描写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但在有关教学参考书和许多教师的教学中,只褒扬了曹刿的“远谋”,只字不提庄公的胸怀,反而鄙视他,这违背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对庄公的评价也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20.
《曹刿论战》不仅刻画了关心国事、远谋深远的军事家曹刿的形象。而且还刻画了鲁公这个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政治家的形象。文章开头,写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点明了曹刿的身份,并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侧面来刻画鲁公的形象。曹刿为当时的庶士,鲁庄公则是一诸侯国的最高统治者。在“官贵民贱”的奴隶社会里,鲁庄公接见曹刿这个士庶,的确要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