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阳修十首《采桑子》词作,为其居于颍州期间所作。这十首词创作时间不一,在他晚年才重新进行归纳整理。词作疏隽淡然,不仅仅是山水景物创作的典范之作,还熔铸了作者生命感悟的哲理之作,从词作中的生命意识这一角度,从两个方面探讨欧阳修的人生观感:一是认为在飞扬与沉静的景物观照中,体现了作者沉稳淡然的人生姿态;二是认为作者在山水之乐中寄意了自己醉意人生的洒脱,体现了其成熟的人生观感。  相似文献   

2.
摘要:通过对《威尼斯商人》中安东尼奥和夏洛克的人生峰谷变化的对比。作者提出了他们的人生变化对生活在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民众有什么启示,警示大家早日适应经济活动走进千家万户。使成了有产者的大多数中国民众回避人生破产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珍惜挫折     
有人说过:“挫折是实现人生梦想的前奏,是成就人生梦想的催化剂,是到达人生彼岸的助跑线。”让我们来看看本文的小作者是如何认识挫折的吧。  相似文献   

4.
散文包     
幼儿和老人被作者称为“人生的两极”,二者相距很远,相差很大,但作者却独具慧眼,发现了二者的许多相同之处:脚步都蹒跚不稳;都没有或仅有几颗牙齿;都很脆弱,需要扶持:喜欢发出口齿不清的喃喃自语;情感都易外露;一样纯粹、透明,有如净水……这篇散文由表及里地展现了人生两极的共性,由此归结出“孩子和老人都是我们的师长。”  相似文献   

5.
晏乾坤 《阅读与鉴赏》2007,(8):54-54,51
传统的观点把《归园田居》主旨总结为: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风光的追求。笔者认为,不够深入,不够精确;应该是,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深恶痛绝和对本色人生的心驰神往。笔者之所以这样说,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6.
写于深夜     
点评:作者通过深夜的所思所感写出了青春少年的激情与彷徨和对人生的思索。文中的景物描写既烘托了人物心情,又给读者呈现出宁静的画面之美。一句“人.不应该踟蹰徘徊,不敢向前。”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无畏追求,同时警醒读者年华易逝、要珍惜人生,有股催人奋进的力量。不足之处是语言有几处不够凝练。  相似文献   

7.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独特的美质就在于: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阅读和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又要认真分析作者用以表达这种感悟的形式。  相似文献   

8.
中图分类号:G632
  教学目标: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赏析词句,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情怀。
  (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相似文献   

9.
相信自己     
小作者从CBA的历程中联想到了自己的人生路途,告诉我们该如何走好人生之路,如何去创造生命的辉煌:当面对生命中的坎坷和挫折时.只有相信自己,才能克服困难,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才能在竞争中取得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10.
人生和历史融入到中国的古典诗词中,就常常有笑、哭、无语等语境出现,它们或直接或含蓄地述说着作者自己的人生际遇,彰显着作者自己不同凡俗的个性,抒发着作者自己深沉丰富的情感,这也让无数的后来者收获了更多的人生体悟,从而能够细心地观察人间世相,慢慢地咀嚼人生百味。  相似文献   

11.
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张爱玲作品中月亮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可见月亮情结对张爱玲创作的意义在于:它是作者家园意识的投影;它是作者超越自我、把握人生的契机。  相似文献   

12.
柳营的小说《蘑菇好滋味》以女性的视角、刻画了女主人公在办离婚期间克制、隐忍的心理,表现了女性的自尊和精神独立。作者描述的节制,是为了表现女主人公的不依赖、不强求的爱情婚姻观,也是作者对人生认识和人生态度的昭示:每个人都是别人生命中的过客;付出总有回报;人生是一种体验,接受生活给予的,一切都是好滋味。  相似文献   

13.
刘贤方 《今日教育》2008,(10):59-61
《我在美国任教的日子》选自《人生落子无悔》一书。该书的作者自称是一个素质一般,运气很差的人.但他最终成就了平凡的人生功业:从“土”知青奋斗到了“洋”博士.从美国课堂上“纸上谈兵”的终身教授。到中关很多合作交流项目的牵线人…… 书中,你会目睹作者在种种逆境下的一次次崛起,在夹缝生存中宽容地感恩,以及“人,是要有点骨气的”.“没有诚信,自取其辱”的宝贵人生经验……  相似文献   

14.
《项链》中,莫泊桑在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经历了人生的喜悲之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一声关于人生偶然性的长叹,关于玛蒂尔德命运模棱两可的评判,让人迷惑于文章要表达的意义:作者是要借玛蒂尔德的悲剧来抒写自己的人生困惑,还是要借她探讨“爱慕虚荣”是不是人性弱点?  相似文献   

15.
人教新课标教材是以一个个的主题核心来组成单元的。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五篇课文探讨的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教学总体目标是: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而人生是一个令人沉思的话题,面对刚迈进中学大门的七年级学生,如何引导他们通过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去体味人生。关爱生命呢?我认为其关键在于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领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6.
鲜花港游记     
裴乐怡 《新读写》2014,(10):28-29
本文记叙了作者到鲜花港游玩时度过的快乐时光,以及在游玩迷宫时领悟到的人生道理:换个角度看事情。文章景色描写语言优美,场面描绘生动活泼,充满真情实感,从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鲜花港的喜爱之情。  相似文献   

17.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写下的这句诗,阐明了语文教学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教学让学生接触到作者意境的必要性。叶圣陶先生认为:“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他在这里所说的“人生的受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获得思想上的益处:而“接受美感的经验”。就是接受美育。无论是德育或美育,教师只有真正把学生领进作者的精彩意境空间.才有可能得到.文学作品教学才有可能达到一定的人文高度。  相似文献   

18.
沈复与扬州     
清人沈复在其著作《浮生六记》中,屡次提及扬州,扬州在沈复的人生经历中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扬州既是作者沈复应聘习幕的安身立命之处,又是作者痛失爱妻、坎坷生活的见证地、伤心地,同时也是作者游冶怡情的乐游之地。  相似文献   

19.
钟芳 《留学生》2012,(1):62-62
所有的跌宕悲喜,都是人生的历练,都凝聚成人生的智慧:沉浸、阔大和喜悦。 遭遇是外在的,而活法全在自身的选择。本书是原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王蒙于2011年推出的最新传记作品,作者以诙谐幽默、豁达随意的语言,生动地讲述了自己77年来跌宕起伏的岁月故事,通过渲染人生经验,立体地展现了作者潮起潮落、几沉几浮、慷慨激昂的成长轨迹,告诉广大读者一个寅陛情、诚善意的智者、作家和他眼中的文坛、政坛的一些现象甚至怪现象,长人知识,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20.
正确的方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语文教育的人文实践要以人文主义的教学方法为基础。作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所谓“人文主义的方法”,就是感觉和体验,这种“感觉”指的是人的情绪情感。作者从感觉(情绪情感)和学习的主要元素——记忆,两者之间的关系角度入手,探讨和详细说明语文教育的人文实践中的教学方法。语文教育的人文实践体现在:语文教育是一种人生教育,它应该和学生包括教师整个的人生联系起来。具体怎样实践,作者就《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谈谈教学要点,并分析和总结“人生教育”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