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十八春》,通过对美国小说《普汉先生》的仿照而写成。但她从改造后者的叙事“时空”框架起步,继而加入独具特色的人物、情节,并在深层统之以自身的创作原则和理性思考,将“仿写”发展为突破,并最终超越而成为一部新作。《十八春》这部在困境中写就的长篇小说,尽管有诸多不足,仍能满足“通俗”的表里,而又突破其局限,从而具备“社会风俗小说”的理性深度和讽刺色彩。  相似文献   

2.
雪夜     
黄昏的北风一阵紧过一阵。六叔叩叩烟斗,说:“开工吧?”六婶抬头看看灰蒙蒙的天,说:“开工吧。”尔后便打水洗磨。六叔提过来两桶浸得鼓涨涨的黄豆,说:“你放豆,我来推磨。”六婶问:“磨好多?”六叔答:“三十五斤。”六婶又问:“明个儿的活不轻哩?”六叔说:“是不轻,按一斤出四斤豆腐算,三四一二,四五得二十,可打一百三四十斤,怕要串好几个村子才能销完。”这个时候,外面飘起了雪,窗户的玻璃上稀落地印起一瓣一瓣的雪花。他们不再言语,只听见石磨“嚓嚓嚓嚓”地转下去,浑沌的村子被黑暗罩下来,远处偶尔有三五声狗吠传来,接着,便有一扇扇昏亮…  相似文献   

3.
杨玲玲,一个在小学六年级就写出七万多字“婚恋小说”的女生,经嘉兴《南湖晚报》报道后引起了各方关注,其小说《星路》在嘉兴99号网站连载后,包括新浪、搜狐、网易等各大网站都纷纷进行了转载,《钱江晚报》等省市媒体,甚至央视《人口》栏目都慕名前来作了专访,  相似文献   

4.
《失街亭》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片断描写之一,这个故事人物众多,矛盾复杂。但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故事情节的安排上,独具匠心地安置了六个“三”,或言语,或表情,或行为,或波折。教学时如果敏锐地抓住这六个“三”,就可以高屋建瓴,纲举目张,让学生迅速全面地把握主旨,了解人物,加深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钱燕 《现代语文》2014,(6):72-74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发表在1919年4月的《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上,后来鲁迅先生把它编入第一部小说集《呐喊》。《孔乙己》进入中学语文课本多年,笔者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比较感兴趣,在教学之余,研读并归纳了孔乙己的七宗“最”,兹述如下:最奇特的名字。  相似文献   

6.
闰土有没有在灰堆里藏碗碟?这是鲁迅的小说《故乡》接受史中的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故乡》小说一问世,研究就对“藏碗碟”悬案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分成了“闰土”和“杨二嫂”两种观点。早在1924年,诗人朱湘就提出“是闰土藏了碗碟”的观点;1954年,徐中玉先生在《鲁迅生平思想及其代表作研究》一书中认为“把闰土当成中国‘农民的坚韧性格的代表’看”是不大适当的,认为闰土有“私心”在灰堆里藏了碗碟;  相似文献   

7.
《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共著录“小说”42种,通过对这些“小说”书逐一考查,厘清其著录的正讹,并结合中国正史各《艺文志》与《经籍志》中“小说”著录情况,对先后成书的《隋志》、《见在目》、《旧唐志》、《新唐志》等重要史志的相关著录进行类别的比较,探究日本目录学著作中的“小说”观念与中国史志中“小说”观念的关系。《见在目》体现的“小说”观念,较为贴近《隋志》为代表的唐人小说观念,并以此为标准独立发展,而偏离《新唐志》为代表的析“杂传”人“小说”的宋人“小说”观念。  相似文献   

8.
陈景韩主编的《新新小说》以“新新不已”为追求目标,不赞成梁启超的改良立宪模式。而要利用小说的社会作用建立一种“侠主义”。“侠主义”有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次为设立一种无视当时政府的权力系统,第二层次是介绍外国的革命精神、反抗侵略与压迫的精神,第三个层次是传统的“劫富济贫”。1909年lO月,陈景韩与包天笑共同主编的《小说时报》创刊号的首篇是陈景韩的《催醒术》,与鲁迅的《狂人日记》相比虽然有很大差距,但这篇小说表明了陈景韩的思想站在时代的前列。我们应该承认,中国的“狂人世家”是有一个发展谱系的,同时应该认识到,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早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就开始了,陈景韩的作品可以为证。从《新新小说》到《小说时报》,陈景韩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近读孙文辉老师《(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叙事冒犯》一文(载《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11期),非常赞同他“继续使用人物、情节、环境这些传统小说的基本要求来阐释文本,不仅毫无力量,而且容易遮蔽《十八岁出门远行》叙事上的独特性”这一观点。实际上,从《十八岁出门远行》(以下简称《远行》)人选中语教材,再到用先锋小说理论解释它,从这一孔隙完全可以窥见近年来语文教材观及教学观的嬗变更易。  相似文献   

10.
从“代后记”《融入野地》的独特文体与《九月寓言》的关系来看,这部长篇小说有两个叙述目标。两个叙述目标在小说文本中的不相容性,将本应属于该小说的思想主人公形象排挤成了一篇亦小说亦散文的“代后记”,这就导致了它与小说的结构性变化--由小说的一部分变成对小说的一种解读。这一变化,一方面使小说的神话世界寓言化了,另一方面又保持了小说的神话性。  相似文献   

11.
《聊斋志异·大力将军》是一篇以知遇报恩为主题的小说。我们从知遇和报恩两个方面对《大力将军》和《吴顺恪六奇别传》进行比斟,发现小说在知己知遇的主题中暗含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通过对小说作者进行比较,《吴顺恪六奇别传》的写作符合王士稹台阁重臣、文坛领袖的身份特征,而《大力将军》则表现出了蒲氏对知遇的渴望心态。《大力将军》中虽没有任何寒士形象,却是一篇反映寒士心态的典型小说。  相似文献   

12.
在古诗《悯农》中,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一句。《教参》上解释说:“盘”说是盘子,这里指碗。很多老师在上课时,总把“盘”理解成碗。如果这样,此句诗的意思就是说:“谁知碗里的饭,一粒粒都浸透着农民的血汗。”经过这一番解释,“盘”便成了碗了。殊不知,盘就是盘,碗  相似文献   

13.
《十八岁出门远行》最初发表在1987年第1期《北京文学》上。二十多年过去了,中学语文教育理念几度嬗变,人们终于在文学教育领域接纳了这个颇具先锋色彩的小说。人教版课标本高中《语文》必修3把《十八岁出门远行》放在第一单元,与《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等传统小说并列,显示了文学教育的包容胸怀。  相似文献   

14.
阚景忠 《现代语文》2003,(11):46-46
人教版三年制初中《语文》第六册的《鱼我所欲也》一课,是选自《孟子·告子上》。文中有这样几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其中的“一豆羹”,教材只注“豆”没注“羹”。许多教辅材料将“一豆羹”释为“一碗汤”,这一解释是不准确的。准确的解释应为一碗菜,更准确些说,应当是一豆菜肴。理据如次:其一,“羹”上古的含义不是汤,而是煮制的带汁的菜肴。“羹”的本义是调和五味煮制的有汁的肉食,《说文》:“羹,五味(调和)羹也。”有时也在其中加些蔬菜,煮制成肉与蔬菜相混合的羹。…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自觉地从中国传统小说中汲取营养的小说家。她非常推崇传统世情小说,自述《金瓶梅》与《红楼梦》“这两部书在我是一切的泉源,尤其《红楼梦》”;还说“《醒世姻缘》和《海上花》一个写得浓,一个写得淡,但是同样是最好的写实的作品”。同时,  相似文献   

16.
“补锅嘞——锔碗喽一”这是幼时耳熟能详的小炉匠拖着长音的吆喝声。小炉匠进村后,不紧不慢地悠着步子,肩上的扁担一弯一弯地颤着,扁担两端的小风箱、小炉子一上一下地颠着,担子上挂着的小铜锣左右摇晃,发出“当啷当啷”的撞击声。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共收小说二十五篇,其中有十二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叙述。《呐喊》有:《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彷徨》有:《祝福》、《在酒楼上》、《孤独》、《伤逝》。这些小说,反映的思想和表达的内容都和作的人生经历有关,作试图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暴露社会现实生活的矛盾。当然,“我”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能等同于鲁迅,只能说有鲁迅先生的影子。现就鲁迅小说中“我”的形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余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与苏童、格非等人齐名。著作有巾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以及一些散文、随笔、文论及音乐评论。其中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相似文献   

19.
《扬州风月记》词语札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清代白话小说《扬州风月记》中“扛”“做拦停”“罢罢的”“该派”“汰化”“下午”六个扬州方言口语词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自1978年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文学呈现出一派全新的景象。少年题材的小说得到长足的发展。从刘心武《我可不怕十三岁》、王安忆《谁是未来的中队长》到程玮《少女的红发卡》、陈丹燕《中国少女》、秦文君《十六岁少女》以及曹文轩《细米》《红瓦》、李有干《大芦荡》等等,少年小说俨然成了主力军。作家对于这些“大孩子”的热衷,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